春风化雨正当时 润物无声花自开
——怎样上好一节课
做了教师,就与课堂结下了不解之缘。怎样才能使课堂既扎实又生动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统一的答案,也没有硬性的规定。我仅就几点想法和大家商讨交流:
一、心装一个“爱”字
“要播撒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爱,是相互的,当你希望做一名学生爱戴的教师时,你就得有一份特别的爱学生的心。一句鼓励的话,一个亲昵的手势,一个尊重信赖鼓励的眼神,一个亲密的肢体接触,一个善意的玩笑……师之爱,可以表现为多种细节。安抚学生时轻拍他们的肩膀,鼓励他们时毫不悭吝的大拇指,这些情感的细节和亲和力,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一次我讲现代文阅读,在指名回答环节,学生xx站起来回答的却是下一道题,大家轰然。我说了句:“鱼儿呀鱼儿 ,你慢慢慢慢游哟。”全班笑倒。我当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我们刚刚学过《邹忌讽齐王纳谏》,领略了邹忌设喻委婉劝说的高明,我以‘鱼儿呀鱼儿 ,你慢慢慢慢游哟’来劝说xx,我的这句话有哪些可以借鉴的?”大家兴致勃勃的总结出:借用谐音一语双关;引用歌词生动巧妙;不直言批评而婉言相劝,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对方愉快的接受意见。我总结道:“这就是汉语的无穷魅力。很多时候,我们把自己的意思委婉含蓄的来表达,用用潜台词,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比如我相信以后余航上课听讲一定会专注。那节课的效果非常显著,学生听得分外认真,xx也主动回答了几次问题。
曾带过的一个班有两个学生,除了姓不同,名字都叫“一帆”,我笑着说:“一帆,名字好啊!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你们俩比一比,看谁的船快嘛!”这俩孩子真成了学习上的对手,这次谁写的作文受了表扬,下次另一个一定在检测中领先一筹。满怀爱意的激将,还真使两个孩子较上了劲。
二、激发一个“趣”字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何在一堂课上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灌输”为“乐学”,兴趣的激发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
好的导入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如在讲《湖心亭看雪》导入:杭州西湖历来为世人所称道,杨万里看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苏轼看到“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而明代汪珂玉说“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真正领山水之绝者,尘世几人哉!”今天咱们有幸认识一位能真正领略山水之绝的高人,他就是——张岱。同样,在教学《论语六则》时,我给学生介绍了1998年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集会巴黎发表的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这句话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同学们兴趣陡增。
导入新课的方法有许多,教师要合理选择、巧妙设计,做到出奇出新,便能抓住学生的心理,撩起求知的欲望。为了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应不断激趣,让学生保持好奇,以使学生有良好的状态全程参与学习。
三、紧扣一个“新”字
如何求“新”,我的做法是三个字——深、精、活。
首先,教材挖掘要“深”。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整合是教学改革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我们不能只拘泥于教材,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挖掘课程资源,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一是根据教学需要重组教材。如把《三峡》《与朱元思书》《答谢中书书》等几篇描写山水的美文放在一块教,几篇文章同中有异,尽情欣赏古人为我们描画的奇山异水;把《小石潭记》《醉翁亭记》《岳阳楼记》放在一块教,上完后进行比较,比较三位作者同在被贬谪的情况下写出的文章有何异同。寄情山水,忘却烦恼,是贬官的相同选择,但相同的选择却不一定带来相同的结果。同为贬官,柳宗元,以发现小石潭的“乐”开始,以宣告小石潭“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而告终,真实袒露自己寄情山水抚慰心灵的失败。范仲淹则超越了个人恩怨,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宽阔胸襟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联系起来,将抚慰受伤心灵的追求提升到一个难以企及的高度,而欧阳修则以“与民同乐”的政治追求,兼以醉酒的方式,来消解个人政治失意。可以把同时代的人在一起比较,如南宋李清照、辛弃疾、陆游,也可以把不同时代但有相同点的放在一起比较,如《孔乙己》和《范进中举》。可以把鲁迅、郭沫若、胡适、汪曾祺、沈从文、刘绍堂等不同文风的作家放在一起比较,也可以把女作家琦君、杨绛、宗璞、张晓风放在一起比较,把诗人舒婷、流沙河、戴望舒、余光中放在一起比较,还可以把世界著名短篇小说家莫泊桑、欧•亨利、契诃夫的作品放在一起学习。通过重组教材,重点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探究作者思想的异同。根据教学需要,或视学生情况,几册书的内容可以重组,就是一本书的单元顺序也可以打乱重排,这样的教材重组,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是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网络资源辅助教学,让歌声、电影、电视进入课堂,将教学内容立体地、多维地、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最大程度地激活学生的各个感官,全方位多角度地获取信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上《蒹葭》先学唱《在水一方》,感受唯美的意境;阅读《名人传》之后上《音乐巨人贝多芬》,对遭到命运沉重打击的音乐巨人有更全面的了解;上《武陵春》时收看百家讲坛《一代词宗李清照》,体会暮年之时的词人在国破家亡后的愁苦哀伤;上《香菱学诗》时组织大家看相关视频,引发《红楼梦》阅读热潮……
三是把课堂延伸到课外。如在讲授诗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文时,备课时找到了食指的《相信未来》、汪国真的《如果》,何其芳的《生活是多么广阔》,并用海涅的《我的心,你不要忧郁》让学生与课文进行联读领悟。语文教学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让学生更多接触语文材料,补充文本内容,开阔视野积累迁移,阅读经典名著是最好的办法。开展课外阅读的活动,比如“我最喜爱的一本书”、好书推荐会、交流读书心得体会、读书笔记展览、课前3分钟讲演等。做到课内课外相结合,个别阅读和小组阅读相结合,积累运用相结合。
其次,教学设计要“精”。不管是传统教法还是课程改革后的教法,都会对教学过程中的环节设计非常关注,因为引人入胜的环节设计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领学生学会学习都是十分重要的,所以一节好课往往就是因为它的环节设计令人赏心悦目,使课堂教学取得明显的效果。如《孔乙己》这篇课文,怎样探究、理解孔乙己的人物形象呢?我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依次提出三个问题:①孔乙己的特殊身份;②孔乙己的地位;③孔乙己的结局。学生在自由诵读后找出了三个句子:①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② “孔乙己是这样地使人快乐,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③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分别点明孔乙己的特别身份、地位、结局,三个句子回答了三个问题,三个句子又是本文的画龙点晴之笔,它们深刻地揭露了社会的麻木,冷酷和无情。学生们边讨论边悲叹孔乙己的命运,“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和作者产生共鸣。还要找准课文的切入点,设计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来组织课堂教学,来优化教学环节。这种主问题的设计可以从文章题目入手,如《伟大的悲剧》一课就可以问:斯科特等人的“伟大”体现在哪里?“悲”又体现在哪里?《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课作者是从哪两方面写先生的说和做的?问题提纲挈领,抓住要点。也可以从文中的关键词或关键句入手,如《口技》“京中有善口技者”中的“善”字,《社戏》的结尾句。巧妙的切入点,宜小不宜大,宜实不宜虚。
其三,教学方法要“活”
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被编入初中教材的文言文都是知识性、思想性、艺术性皆备的名篇佳作,怎样让文言文走出传统的“串讲、翻译、分析”教学模式,走向古今互动、师生互动,和现代课文一样,成为学生喜学、乐学的文章呢?我教《邹忌讽齐王纳谏》时为突出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理清作者的思路,教学时对课文作了逆向处理。方法是从课文结尾句入手,引导学生由果探因。我问课文最后一句“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中的“此”指代什么? 学生答“燕、赵、韩、魏,皆朝于齐”,我追问“燕、赵、韩、魏为什么皆朝于齐?请大家从课文找出根据。”通过设疑、阅读、讨论、交流一步步逆推出“三变”、“三赏”、“三比”、“三问”。通过逆向推理,学生可明显感悟到文中的四个“三”一环套一环,环环相扣,结构精巧,构思独特、严密。
四、抓住一个“情”字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一堂能感动人的课,感动学生,感动自己,感动听课者。充满情感的语文课,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更能对学生进行情感的熏陶,使学生热爱语文。动人心者,莫先于情。我至今对《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的上课情景记忆犹深:那是周末的最后一节课—第二节晚自习,学生往往忙着装作业收书包,是注意力最涣散的时候,我的一段导语让教室安静下来:“ 1791年,正值法国大革命如火如荼地开展,一位思想家的骨灰迁葬巴黎先贤祠,当天有10万人为他送葬,街头迎送灵柩的群众更是多达60万。他,就是启蒙运动卓越的领袖──伏尔泰。这篇演说,是对人类先贤的崇高礼赞,对思想与人格力量的热情赞扬,也是对人类社会需要的正义的呐喊,对良知的呼唤。今晚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那如火如荼的时代!”接着,我抑扬顿挫的范读紧紧扣住了他们的心弦:“一百年前的今天,一颗巨星陨落了。但他是永生的。他走的时候有长寿的岁月,有等身的著作,还挑起过最荣耀的、也是最艰巨的责任,即培育良知,教化人类。——伏尔泰不仅是一个人,他是一个世纪。——”我的激情演绎让教室里爆发出阵阵掌声,学生完全忘却了时间投入的跟着我进入雨果的世界伏尔泰的时代,他们的脸激动的泛红,眼眸里闪着激愤的光。下课后还意犹未尽,路队上他们仍在纵声朗诵 “既然黑夜出自王座,就让光明从坟墓里出来!” 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教师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节“燃烧的岁月”!
在我们的生活中,伴随着“亲爱的爸爸妈妈”这声稚嫩的呼唤而来的,常常是充满爱意的笑脸和亲切的呵护。但在《亲爱的爸爸妈妈》这篇文章中,伴随着这声呼唤的却是灭绝人性的枪声。教学时,我讲述了二战中的一个事例:“人们一个接一个的被纳粹士兵残酷的推下深坑,当一个纳粹士兵伸手要将小女孩推进深坑中去的时候,小女孩睁大漂亮的眼睛对纳粹士兵说:‘叔叔,请你把我埋得浅一点好吗?要不,等我妈妈来找我的时候,就找不到我了。’纳粹士兵伸出的手僵在了那里,所有的被活埋者发出了怒吼……”讲到这里,我的泪水盈满了眼眶,教室一片肃静,女生难过的哽咽抽泣,男生个个义愤填膺。不用我再多讲,学生已经对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对和平与幸福,有了更多的认识更深的思考。
语文教材无不饱含作者浓烈的情感:有的托物言志,有的借景抒情,有的直抒胸臆。所有的作品都为学生感受生活、体验情感提供了条件,所以我们要将这些人生美好的情感借助于作者的生花妙笔去浸润学生,唤醒他们的人性,健全他们的人格,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任何一堂课,当我们深刻反思时,都会有遗憾,我们的教学艺术也正是在不断解决遗憾的过程中得到提升,因而终身学习、及时反思是我们成长的摇篮,是我们进步的阶梯。教育就是一个不完美的人领着一群不完美的人走向完美的过程!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做一辈子教师”必须“一辈子学做教师”。追求理想课堂的道路上,我愿和大家携手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