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返回首页
深刻领悟乡村振兴战略 助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字数:5019 字 浏览:2141次 下载:13次
== 本文免费阅读 ==
  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庄严宣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一个重要创新,首次在中央文件中正式提出来,是继中央2005年提出新农村建设战略后又一个加快农业农村发展的战略与新举措。农业农村农民回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同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这是十九大报告对“三农”地位的总判断、既有“重中之重”地位的再强调,又有“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的新定调。我们成该清的认识到,在新时期要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义现代化和2050年实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任务中,短板在农业农村,重点和难点也在农业农村。因此,“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不仅不能削弱,而且需要进一步強调,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必须统一思想、精准聚力、精心谋划、稳步推进,早日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宣居、乡村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蓝图。
  二、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理解
  十九大报告将乡村振兴战略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与科教举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并列提出,充分展现了党和国家在解决农业农村问题上的的信心和决心。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一部分,包括标点符号在内一共只有四百多个字,篇幅不算太长,但创新很多、内涵极其丰富。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理解和把握。
  (一)对“乡村振兴”的理解
  第一,乡村振兴战略定位在乡村,而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村。农村跟乡村是有区别的。过去讲农村,更多的是工农关系这样一个角度,更加注重的是把它作为一种经济形态,为国家工业化战略服务为工业化发展提供原始积累。现在谈乡村,更多的是一种城乡关系的角度。因为讲乡村的意思就是说,乡村它代表的应该是一种社会形态,更多的是要强调一些生活的功能。比如说今天的乡村,它可能不仅仅是生产农产品,它可能也给我们一种美好的乡愁,然后一种生活的体验,一种居住环境。因此,相比以往的农村、农业发展规划,乡村振兴战略覆盖的地域范围和产业范围会更加广泛,涵盖的人口数量将更多,不仅包括自然村的人口,也包括乡镇的人口。不仅包括农业人口,还涉及到一些非农业人口。
  第二,乡村振兴战略重在“振兴”乡村。伴随着我国工业现代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乡发展格局严重失衡,势必会带来乡村的衰落。因为,在工业现代化过程中,城市获得了更多的国家政策和社会资源、资金的支持,各种生产要素也随之向城市集聚,农村剩余劳动力、甚至越来越多的青壮年放弃农业生产,进入城镇寻找就业机会成为城镇常住人口,在为推进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作出重大贡献的同时,乡村人口大幅减少、乡村劳动力严重不足、村庄空心化、老龄化的出现使得乡村越来越缺乏活力,乡村的、衰退明显,“空壳村”、“空心村”、“空集村”、“空转村”大量出现。面对这种情况,国家适时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恰逢其时,这个战略的实施将会为我国农业农村的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
  (二)对“乡村抓兴战略”内容的理解
  第一,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由过去政府主导的城乡统筹发展向市场和政府共同推动的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转变,这是对城乡关系的一个新的判断和农业农村发展规律的准确把握,也让农村发展有了新的希望。
  第二,在过去新农村建设方针的基础上,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总要求,五个方面的要求有四个方面都改了,只有乡风文明这一要求没改。新的乡村振兴总要求,是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提出设定的一个新的目标,一个新的、更高的要求。
  第三,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过去我们叫城乡统筹、城乡发展一体化或城乡一体化发展,更多傾向于以城带乡发展。这次改为城乡融合发展、是一个新的提法,是将多村作为一个整体,与城市并列融合发展。因此,在目前城乡发展严重失衡的情况下,应更好地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将国家资源的配置更大程度的向"三农”倾斜,补农业短板、强农业弱项,为乡村振兴提供社会保障。
  第四,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过去我们只提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一直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而国家的现代化离不开农村的现代化,因此,现在在农业现代化后面加了农村现代化、更加全面更加科学了。
  第五,明确提出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土地承包最早是15年,后来延长30年,这次明确在2028年到期后再延长30年,这就到2050年以后了。这不但有利于稳定农民预期,切实保障农民的基本与核心权益,而且为农村的市场化改革,推进产业适度经营,引导更多资金、技术、人才流入农村铺平了道路。
  第六,提出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涉及农业、农村和农民发展的方方面面,其中,在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过程中,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为提升乡村的整体发展指明了路径和方向。另外,鉴于我国农业发展的特定局限性,不可能像西方一样搞大农业、大生产,因此对中国这样一个人均土地面积少、资源禀赋多样化、区域发展差异性比较大的国家,把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起来至为关键。
  第七,提出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乡村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坚持自治、法治和德治相结合,加快构建治理体系。
  第八,提出培育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这支队伍的职责就是要去领导农民、发展农业、管理农村。这既体现了党和国家更加注重农业农村人才资源的挖掘,又更加明确了乡村选人用人的标准。
  三、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乡村振兴战略可以说是一个综合性战略,涉及到乡村发展的方方面面,其战略任务不仅包括乡村经济、社会和文化的振兴,而且也包括乡村生态文明的进步。因此,实现乡村振兴也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到2050年,农业不能再成为现代化的短板,农村也不能再成为薄弱环节,农业和农村必须同步实现现代化。从这一点来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可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分两步走:第一步是从现在起到2035年,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农业农村跟全国同步,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第二步就是到2050年,农业农村一定要跟全国同步,实现农业农村的全面现代化,使中国真正由一个农业大国建设成为农业现代化强国。
  (一)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应为市场主导,政府推动,因此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应该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一方面,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避免政府大包大揽,财务负债过多。另一方面,鉴于乡村振兴战略涉及到广大地域分散的乡村地区,它们不只集中在某一个省、某一个地方。因此,政府在政策和资金支持时应有针对性的差别对待。只有这样,在国家政策和资金支持的保障下,市场机制才能更好的发挥作用。最后,要尊重经济发展规律,同时尊重生态规律、文化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避免用发展城市的思维来发展农村,用发展工业的思维来发展农业。
  (二)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区别于工业的规模经营,农业的规模经营不但应与经营者投入资本的有机构成有关联,而且更应与农业的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的特性,与农业的经营方式和农产品的特性有关联。鉴于此,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应避免脱离区域农业发展实际的农业规模经营,同时也应防止农业规模经营形式的单一化(如:土地规模经营),忽略了其它类型的农业规模经营(如“生产小规模、服务规模化”的农业规模经营),进而忽视了小农的存在与利益。因此,应推进多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力求做到农业规模经营的适度性和形式多样性的有机统一。
  (三)加大对农村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投入
  在既有的城乡政策框架下,城乡关系呈现出明显的不均衡状态,域乡协同发展的要素市场没有建立起来,要素流动依然是由乡村到城市。因此、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中央和地方政府都应该有针对性的出台一系列振兴乡村的政策措施,为产业发展、人才聚焦搭建平台、并将相应政策宣传到每一个乡村人。
  在资金投入上,政府应广辟来源、多措并举,按照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理念、加大对“三农”的投入,配置公共资源优先向“三农”倾斜、使之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需求相适应。另外,应特别注意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理念,不能只停留在文件上、停在口头上,而要贯穿于乡村规划制订的过程中,贯穿于有关政策制定的全过程中,把发展普惠金融等的重点放到农村,加强对乡村振兴的金融支持,引导社会资本共同参与乡村的振兴。
  (四)振兴乡村产业
  乡村要振兴关键就在乡村产业的振兴,然而总体来说,目前我国乡村产业发展都是比较滞后的,主要体现在:农产品结构单一,产品附加值低,生产出来的产品难以满足消费者精神和健康方面的需求;农业技术乡村信息化应用程度低,不能完全支撑产业振兴的需求。没有产业发展支撑,无论是硬环境还是软环境,都很难取得大的改善,不仅难以吸引城镇资本和人才流入农村,甚至连农村资本和人才都很难留的住。因此,乡村要振兴,必须一方面激活乡村沉睡资源(如:青山绿水、老村老屋,名胜古迹、乡土文化等等),这些沉睡资源恰恰是城市所缺乏的。另一方面、通过一些制度安排、政策支持,加大科学技术对乡村产业振兴的支持,如果没有农业科学技术和信息化,乡村产业将很难振兴。
  (五)补齐人才短板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大的短板在农业农村,而农业农村发展最大的短板在乡村人才的严重短缺上。无论是从传统农业向观代农业转型,或是发展互联农业、有机农业、乡村旅游等,都不可缺少乡村人才的支撑。然而,当前多村人才的缺失已成为我国乡村一个普遍的现象,大中城市的虹吸效应使得乡村人口、资金不断向城市聚集,城市繁盛的背后是乡村的付出、乡村的衰败。乡村人才的短缺严重制约了乡村产业的发展和乡村的振兴。鉴于此,乡村的振兴必须尽快补齐人才这块短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的培养造就,需要进一步完善现代农业人才的培育机制,创新现代农业人才的开发机制。建立现代农业人才的回流机制,以期达到引导部分农民工返乡,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回乡,在城市长大的科技人员下乡,到农村去创业,高起点发展现代农业、乡村休闲旅游养老等产业的目的。
  1.大力发展乡村教育。乡村教育是多村振兴的基石,当前乡村教育远远不能满足农民这一群体的需求。乡村教育的发展不仅能培养乡村本土人才,而且能留住孩子就地就近上学,进而吸引乡村部分人口回流。有了人,乡村就有了生机与活力,产业兴旺才有了支撑和保障。
  2.充分发挥高校和研究院所的优势。相关高校和研究院所应依托自身人才、学科、科研等优势,着力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搭建一个集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人才培养为一体的平台。深入研究乡村振兴战略、生态产业、乡村科技产业、乡村创意农业、乡村综合体、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科技人才、乡村全面小康等涉及乡村发展的方方面面问题,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同时着力搭建一个农科教一体化的乡村科技服务体系。
  3.加强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要利用好各部门农民培训资金,发挥各职业院校的平台作用,将农业技术和企业管理知识传授给农民,下功夫培育出优秀的农业经营主体,对农村青年进行针对性强的实用技术技能培训,为新农村建设培养技术技能人才。
  4.出台一系列人才优惠政策。要振兴乡村首先要留住人,不仅仅是人才。人是最重要的资源,有人乡村才会兴旺,才会有人气、才有振兴的基础和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因此,各地的乡村应该出台符合自身情况和需求的吸引或者留住人才的具有差异性和针对性的优惠政策。比如,针对已经流出的当地居民需要有什么样的政策让他们重新回归,吸引当地需要的外来人才又需要有什么样的政策。尤其是具有丰富的生产、服务实践经验和一定的经营管理才能的新一代农民工,地方政府应加大政策体系支持和均等化的社会公共服务,吸引他们回流到农村支持乡村的振兴和农业现代化建设。
没有找到想要的文档没关系,可以——原创定制
如果不想充值,也可以——以稿换稿
温馨提示:
1、本站立足于原创,非会员单篇售价50元起,是本站注册会员,有足够的积分,作品会员价多少就扣减多少;
2、充值起点50元,多充不限;本着自愿的原则,充值不可退款或提现;如不想充值,可拿自己的最新原创作品交换;
3、无忧只搭建平台,制定稿件上传和下载规则,其他由上传人和下载人自愿进行,无忧不对稿件内容和质量负责;
4、无忧不保证平台稿件永久留存,请下载用户自行及时保留;
5、本站文章均为原创投稿,仅供下载参考,拒绝任何形式转载,侵权必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