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返回首页
在乡村振兴中创新基层治理
字数:4990 字 浏览:2227次 下载:37次
== 本文免费阅读 ==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改革攻坚期和矛盾凸显期,价值分化、利益多元和信息冲击,使得社会关系比以往时期更加复杂,不断在探索、实践和反映人民需求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势在必行。亨廷顿在《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中说过“政治现代化的源泉在城市,而政治稳定的源泉却在农村”。农村是中国社会的缩影,是国家和谐稳定的根基,但当前农村面临劳动力大量流动,村庄空心化、人口老龄化、农民利益诉求多元化等问题日益严峻,农村社会不稳定因素不断增加。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重构乡村社会生态,建立新型党群、干群关系,促进基层社会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农村社会管理面临的问题
  (一)农村空心化,社会自我管理弱化
  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发展,农村人口大量外流,常住人口不断减少,同时随着农村路网不断完善和村庄规划的滞后,群众普遍性沿公路线建房居住,这打破了传统上以家族、习惯、地理等因素自然聚集、集中居住形成的以村落、村庄为单元的团状居住形态,形成了碎片式的以带状、点状为主的农村居住形态。农村社会的空心化打破了传统农村以道德为纽带的熟人社会,演变为陌生加强、互信减少的半熟人社会,这大大削弱了农村社会自我调节和管理能力,同时影响了村民大会、党员大会等基层民主形式的正常举行,村民对村级事务的参与、决策和管理程度不断弱化,“村民不治村”的现象日益普遍。   
  (二)基层组织失灵,群众工作难度加大
  农村税费改革后,乡、村两级收入减少,财政困难,在道路、水利等基层设施和产业发展方面的投入不足,同时由于薪酬得不到保障,干部缺乏工作积极性,基层组织推动发展、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大大消弱,这与群众谋求快速发展的愿望相违背,基层组织向心力、凝聚力不断减弱。另一方面由于基层组织职能变化,干部不再下村“催粮派款”,这种被动与群众打交道的机会少了,干部与群众之间的利益关系断了,干群隔阂不断增加,加上部分干部服务意识缺乏,服务手段不熟悉,习惯用老办法解决新问题,导致干群冲突增加、关系紧张。基层组织的弱化和干部在群众中的威信减少,使得农村社会管理的难度不断加大。
  (三)思想日益多元,社会价值碎片化
  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农村人员的频繁流动,电视、手机、网络等信息媒介的迅速普及,打破了农村原有的封闭社会,改变了农村社会的形态和结构,个人权利、经济利益和民主自由等新理念对农村固有的道德价值观产生冲击,同时由于文化素质不高,部分农民价值观产生偏差,有个人无集体,讲权利不讲义务,甚至违反道德和法律,乡村价值体系呈现碎片化的状态,整合难度加大。这些问题给基层工作带来困难,在政策宣传上干部苦口婆心,群众就是不买账,难以形成共识,政策难以推动,同时群众集体意识缺乏,“等靠要”思想严重,对集体事务缺乏参与,这些都增加了基层工作的难度,对基层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增加了社会管理的成本。
  (四)利益格局调整,社会矛盾凸显
  随着经济发展,农村现代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农村社会经济关系变革加速,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矛盾也逐渐增多。具体体现在以土地为核心的生产要素增值和利益分配机制的不协调,导致在集体土地征收、分配、流转方面的矛盾日益增多;人口老龄化和社会保障制度的不配套,在低保、五保、危房改造等保障政策分配方面矛盾不断;历史遗留问题不断显现,乡镇机构改革分流人员、退伍军人、民师等特殊利益群体诉求不断加强与现行体制的矛盾加剧;群众民主参与意识与村级民主机制不完善的矛盾,导致村委换届、财务公开和一事一议成为新的矛盾爆发点。这些矛盾因为背后牵扯经济利益和信访制度缺陷造成的“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的现实,变的越加尖锐、不可调和,影响社会和谐。
  (五) 不稳定因素增加,社会治安问题恶化
  农村青壮年的大量流出,使得农村多为留守儿童、妇女和老人等弱势群体,加上乡镇机构改革、撤乡并镇、村级组织弱化等因素导致基层治安力量不足,农村侵犯财产权和刑事犯罪不断增加;由于群众精神空虚导致农村“黄赌毒”现象不断蔓延,严重影响社会风气,同时宗教势力不断壮大,部分邪教组织披着宗教外衣,蛊惑人心,伺机敛财,有的甚至煽动信徒与党和政府对抗;部分留守青少年因为缺乏家庭教育,叛逆心强,自治能力差,参与盗窃、抢劫和寻衅滋事等犯罪活动,形成新的犯罪群体;家族和黑恶势力更是掌控村委会选举,在村级事务中获取私利,损害集体利益,严重影响基层民主,损害党和政府形象。
  二、农村社会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是根本原因
  发展必然伴随着矛盾,我国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是社会发展水平和阶段性特征的集中体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综合国力不断提升,迈入了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但是中等收入发展阶段的各类陷阱也已不同程度地凸显,具体表现在:贫富差距拉大、生态环境恶化、群体事件多发等,其根本原因是只强调发展的经济内涵,而忽略了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建设。长期片面追求强调经济发展,忽视了社会建设投入,民生问题欠账较多,不考虑生态环境成本,社会诚信、法治建设滞后,收入分配机制不合理等等,这些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在经济发展速度放缓时开始凸显和爆发,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二)农村社会管理模式滞后是直接原因
  计划经济时代,基层组织对农村社会的管理是全方位的,行政管理色彩较浓。但随着家庭承包责任制确立和农村税费改革,基层组织管理职能减少,服务职能不断增加,但农村社会管理模式未得到及时调整。一是观念落后。基础干部仍然存在思维惯性,强调管理干预,缺乏服务意识,往往是“不该管的放不下,该服务的没跟上”,经常将政府与群众置于对立的局面,群众抵触情绪大,导致党和政府的政策在基层大打折扣。二是方法落后。对于农村社会出现的新事物、新问题,仍是靠老方法、现路子,对群众的需求没有足够的了解和掌握,没有及时根据形势变化对工作职能和服务职责进行调整和创新,致使服务途径和方式明显滞后于群众的客观需要,群众提出的新问题往往得不到迅速有效的解决,服务质量提升不了,导致群众满意度下降。三是体制不健全。村级组织面临职能转变,但相应的制度还未建立,导致基层组织在自身运行和服务群众上出现问题。基层组织自身管理制度缺乏,工作开展全靠干部热情,基层组织“空转”现象严重。同时由于缺乏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基层组织在推动发展、服务群众、教育群众等方面长期缺位,组织功能未得到有效发挥,服务能力“弱化”、服务保障“软化”, 直接影响基层组织在群众心中的形象。
  三、在乡村振兴中加强社会治理创新
  (一)突出发展主题,激发农村社会活力
  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用发展带动干群热情,凝聚干群力量,激发农村社会活力,不断提升农村社会自我管理能力。要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组织,不断完善农村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土地流转,提高农业集约化、产业化水平,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集体资源确权,盘活农村资本,积极培育主导产业,拉升农村产业链条,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建立劳务服务机构,通过信息提供、技术培训等,引导农村闲余劳动力的合理流出;抢抓新型城镇化机遇,推进以乡镇和中心社区为重点的小城镇建设,围绕义务教育、基层医疗和休闲农业大力发展以个体工商户为主体的乡村服务业,不断提高城镇、社区服务功能和就业保障水平,吸纳农民集中聚集,实现农民就地市民化。
  (二)提升组织功能,构建新型农村社会管理格局
  结合农村实际积极构建“党组织主导,自治组织主体,社会组织补充”的新型农村社会管理格局。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健全党的基层组织体系,灵活地根据形势调整党的组织机构设置,与时俱进,吸收新鲜血液,加强党的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大兴联系群众、求真务实、艰苦奋斗之风,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在服务群众、促进发展和促进和谐中的主导作用;完善以村民委员会、村务监督委员会为主体的群众自治组织,切实加强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设施建设,完善议事协商制度、村务公开制度和民主公开制度,充分调动农民群众自我管理的积极性;积极培育、完善和发挥社会组织作用,不断提高群众组织化程度。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社等农村经济组织,支持红白理事会、治安联防协会等社会事务自治组织发展,保障妇联、共青团等群众组织的有效运转,引导宗亲会、宗教团体在教化民心,传递社会正能量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注重民生,健全社会保障机制
  要始终围绕养老、就医、住房、教育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环节,建立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加大对农村低保户、五保户的帮扶力度,探索建立居家养老、集中供养等农村养老新模式,解决留守老人养老问题;加强乡村诊所硬件建设,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提高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解决农村居民看病难问题;不断加大教育基础设施投入,优化教育资源布局,积极推进素质教育,高度重视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关心留守儿童教育,努力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农村社区建设,积极推进危房改造,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保障贫困人口住房需求;充分发挥公益组织对社会保障的补充作用,加强社会公益组织建设,在政策支持、信息平台方面给予支持,积极培养壮大志愿者队伍,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出良好的社会公益氛围。
  (四)创新机制,努力化解社会矛盾
  通过服务型政府建设,努力化解社会矛盾。建立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疏导为主的工作理念,把高度关注民生、主动服务群众,积极化解矛盾作为农村社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创新为民服务机制,完善便民服务平台建设,推行村级事务代办制,加强党务政务村务公开,落实“四议两公开”工作方法,保证群众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权利,增进干群互信,减少矛盾隔阂;切实改进信访工作方式、方法,变被动参于为主动介入,变事后处置为源头预防,变强调管理为强化服务,变单打独斗为齐抓共管,最大程度较少社会不和谐因素;强化信访制度建设,建立领导接访下访、矛盾排查化解、重大信访案件会商等制度,涵盖信访案件的受理、化解及稳控各个环节,各项制度环环相扣、衔接有效,保证了信访工作的流程化、制度化运行。
  (五)多措并举,构建农村核心价值体系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内容,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总体要求,依托远程教育、农村书屋和基层党校等载体,开展各种形式的文明创建和农民培训活动,培养有文化、有素养、有技能的新型农民;丰富群众文化生活,通过引导、扶持和组织群众性文化活动,对农民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建设充满活力的农村社会;加强公民诚信体系建设,建立公民诚信档案,推行信用积分制度。注重积分运用,加强挂钩衔接,扩大使用范围,对积分高、信用好的群众政府给荣誉、给奖励,在教育、医疗、补助、住房等方面给予优惠待遇,并优先推荐为村两委成员和人大代表,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调动群众积极性,增进群众道德自觉,促进群众思想道德素质整体提升。
  (六)综合治理,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坚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充分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构建乡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善治理主体,提高司法所、派出所及村警务室覆盖面,村级组织要成立综治部门,建立治安巡防队,将维护社会稳定作为村级组织主要职责。积极发动群众,健全自治组织,建立和完善村规民约,实现群防群治;创新工作机制,以社区警务为载体,实行网格化管理,努力构筑社区群防控制体系,以人口数量、村情民情为标准,将农村社会划分为若干网格,把民警、治安联防员、调解员和农村党员等治安资源全部纳入网格,重点做好矛盾排查化解、居民权益保障、流动人口管理和青少年犯罪预防教育等工作,实现基层干部联系群众全覆盖、服务群众经常化,最大程度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促进社会和谐;加强平安创建,重点打击各类危害农村经济发展、损害农民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活动,特别是农村黑恶势力犯罪,加强对留守在农村的老人、妇女、儿童的服务和管理工作,提高其自我防范意识和能力,对有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要强化家庭和社会责任,落实义务教育,强化帮教、救助措施。强农村法制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努力培养和增强农民参与村民自治活动和其他社会管理的能力,引导农民通过法律途径和正当渠道与方式解决矛盾纠纷、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没有找到想要的文档没关系,可以——原创定制
如果不想充值,也可以——以稿换稿
温馨提示:
1、本站立足于原创,非会员单篇售价50元起,是本站注册会员,有足够的积分,作品会员价多少就扣减多少;
2、充值起点50元,多充不限;本着自愿的原则,充值不可退款或提现;如不想充值,可拿自己的最新原创作品交换;
3、无忧只搭建平台,制定稿件上传和下载规则,其他由上传人和下载人自愿进行,无忧不对稿件内容和质量负责;
4、无忧不保证平台稿件永久留存,请下载用户自行及时保留;
5、本站文章均为原创投稿,仅供下载参考,拒绝任何形式转载,侵权必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