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返回首页
某区委书记脱贫攻坚心得体会:脱贫攻坚与县域治理
字数:7617 字 浏览:895次 下载:1次
== 本文免费阅读 ==
  郡县治,则天下安。自秦朝推行郡县制以来,县一直是国家管理体制的基本行政单元,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形象地指出,如果把国家比喻成一张网,县就像这张网上的“纽结”。“纽结”松动,国家政局就会发生动荡;“纽结”牢靠,国家政局就稳定。实践证明,县一级“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中央政令的贯彻落实、地方政策的制定执行、社会秩序的管理维护、群众民生福祉的保障等等,都维系于良好的县域治理。县域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提升县域治理科学化水平,推进县域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脱贫攻坚实行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决定了县域基层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农村贫困人口多的问题,归根结底是县域基层治理不够科学不够完善,发展水平不够高的问题,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代进程中必须扫除的障碍。脱贫攻坚工作实施以来,各地按照中央部署,以“绣花”功夫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取得了阶段性成效,脱贫攻坚已进入集中总攻阶段,距实现全面小康目标触目可及。广大基层干部深切地感受到了脱贫攻坚对提升县域治理科学化水平,推进县域治理现代化,所起到的极大促进作用。在冲刺全面小康的关键阶段,从县域治理的角度审视脱贫攻坚工作,从县域治理全局的高度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不仅对如期实现全面小康、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推进县域治理现代化本身具有重要意义。
  一、脱贫攻坚攻的是思想建设之坚
  习近平扶贫思想是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对从事脱贫攻坚工作的干部来说,既解决了思想认知问题,又解决了工作方法问题。学习的成效最终还要体现在具体工作中去,在自上而下紧锣密鼓强力推动的攻坚行动中,基层干部在知与行的互动融合中,统一了思想,深化了认识,提升了工作水平,学习的深度、实践的程度达到了新的境界。这为今后进一步深化理论学习和落实上级决策部署树立了标杆。
  一是提升了政治站位。在脱贫攻坚工作推进的前一段时期,一些县区基层干部甚至是党政主要领导干部,政治站位不够高,对中央这一决策部署理解不够深刻,重视程度不够高,履行脱贫攻坚主体责任的意识不强,责任压力传导层层递减,政策落实、责任落实、工作落实不够到位。有的县区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特别是非贫困县区的领导干部,对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理解不透彻,没有及时提出清晰的工作思路,存在就脱贫说脱贫的问题。2018年,平桥区在省委扶贫领域专项巡视中,发现了自身存在的这些问题,区委班子通过自觉查摆,深刻剖析,认真整改,全区领导干部思想上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各项工作与上级要求同频共振,脱贫攻坚工作局面一新,成效显著,在省年度脱贫攻坚核查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全区干部对提升政治站位的要求有了深刻的理解,政治能力有所提升,自觉对标对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增强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高度看待问题、落实工作的意识显著增强。
  二是增强了宗旨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宗旨意识,体现在群众观念强不强,是不是经常联系群众,是不是坚持人民满意的工作标准。脱贫攻坚体现了党的宗旨意识,脱贫攻坚一线战场最能检验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增强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脱贫攻坚是新时代践行群众路线的一次实践活动,广大基层干部在实践中发现,如果不能真正把群众当亲人,把群众的事当家事,始终如一地站在群众的立场上想问题、作决策,群众就不买账;如果没有焦裕禄同志那种与老百姓心相连、情相依,不求名利、不图回报,发自骨子里的那股亲劲,群众就不把自己当亲人;如果不能充分发动群众,组织和发动贫困群众自力更生,发挥脱贫致富的主人翁作用,就会出现“干部干,群众看”“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等现象。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广大基层领导干部通过深入群众,驻村帮扶,与贫困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党群干群关系达到了新的高度,很多基层干部得到历练,做群众工作的本领显著增强。
  三是增强了学习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脱贫攻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对广大基层干部的能力是很大的挑战。既需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扶贫思想以及上级会议精神,又需要学习各种政策文件,还要学习脱贫攻坚的具体要求以及一些部门的业务知识,比如项目建设的程序要求等。乡村两级干部特别是广大村干部文化水平低,学习很吃力,但通过反复的培训、考试,都能对应知应会的知识了熟于心,干工作思路清晰、方法得当了。从平桥区的情况来看,脱贫攻坚实施以来,区委明确提出领导干部要加大学习力度,大兴学习之风,学理论提高政治能力,学政策提高谋划能力,学业务提高工作能力,全区通过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以会代训、专题培训、印发学习资料等多种方式加大对扶贫干部的培训,成效十分显著,广大干部的学习意识显著增强。仅2018年以来,全区开展区级学习培训活动达到20余场次,培训干部5000余人次。
  二、脱贫攻坚攻的是工作能力之坚
  “没有金钢钻,揽不了瓷器活。”攻坚克难必须有攻坚克难的能力。脱贫攻坚以来,县域基层干部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提升了工作能力,县域治理的水平得到了提升。
  一是提升了统筹谋划能力。县域治理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在调研指导河南时指出,县域治理要把强县和富民统一起来,改革和发展结合起来,城镇和乡村贯通起来。“三起来”要求,为新时代推进县域治理提供了基本遵循。在脱贫攻坚这一重要历史阶段,推动县域治理,必须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在这个大局下,统筹做好强县和富民的统一,改革和发展的结合,城镇和乡村的贯通,这对县区党政领导干部的统筹谋划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平桥区探索了符合自身发展实际的工作思路,即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围绕高质量发展目标,着力打好打赢三大攻坚战,做好产城村“三篇文章”,持之以恒改善民生。在工作中,围绕脱贫攻坚主题,将资金投入的重心向农村转移,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促进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取得很好的成效,得到上级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高度认可。
  二是提升了领导协调能力。脱贫攻坚是一项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大工程,需要动员全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需要协调上下左右方方面面的关系,使一切工作向脱贫攻坚聚焦,一切力量向脱贫攻坚聚合,一切资源向脱贫攻坚聚集。这充分体现了党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职能作用,彰显了我们国家的制度优势,这也是脱贫攻坚取得胜利的制度保障。县脱贫攻坚指挥部是打好脱贫攻坚战的指挥中心,县四大班子主要人员均参与,从县的层面上对全县人财物资源进行协调调度,县乡两级定期召开的脱贫攻坚工作调度会,就工作中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进行协调调度,各级领导干部的领导能力、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都得到了极大的锻炼。
  三是提升了精准精细水平。精准是脱贫攻坚工作的鲜明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精准二字:“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要求各地都要在“六个精准”上“想办法、出实招、见真效”,做到“因人因户因村施策,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与精准对应的是工作的精细,要求深入细致,点滴分明,不可大而化之、浮在表面。在工作中,广大基层帮扶干部不仅准确把握了“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这些大的环节,而且通过一户一本的明白卡将贫困群众所有相关信息细致地呈现出来,并由帮扶责任人熟知熟记。同时,相关帮扶政策性措施也通过宣传单清楚地告知贫困群众。平桥区要求每户除明白卡外,还要在其室内显著位置贴上享受的政策说明,以及每季度一更新的《致贫困群众的一封信》,信中帮扶责任人将享受的惠民政策、帮扶措施和收入情况动态地告知贫困群众。这些工作举措表明基层干部在干工作过程中更加注重精准精细了。
  四是提升了创新创造能力。基层是创新创造的沃壤。制度机制有边界,方式方法有边界,在合法合规、合情合理的范围内突破制度机制和方式方法的边界,才能实现工作的突破性进展。各地在脱贫攻坚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些困境,突破困境离不开制度机制和方式方法的创新创造。从河南省来看,内乡县金融扶贫模式、雎县的医疗保障模式、兰考的争创“五面红旗”活动都是从制度机制上的创新创造,被广泛学习推广。平桥区为确保惠民政策得到落实,建立了“2+N”脱贫攻坚政策体系,“2”即出台的《2018年平桥区脱贫攻坚工作意见》《2018年平桥区美丽乡村战略实施方案》,“N”即出台的教育、医疗、交通、水利、宣传、健康、转移就业、易地搬迁、危房改造、产业奖补、金融扶贫等10余项配套政策。为调动贫困群众内生动力,避免简单分红导致的“花钱养懒汉”问题,对产业扶贫产生的收益,通过成立区乡村三级一体的益平资金合作社,让贫困群众入社参加公益性劳动获得收益,取得了很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三、脱贫攻坚攻的是城乡失衡之坚
  近年来,面对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国家从政策层面进行了调整,从城乡协调发展到城乡一体化发展再到当下的城乡融合发展,弥合城乡发展裂隙,解决城乡发展失衡的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但从实践层面来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的困难需要克服,还有很多的障碍需要清除,而脱贫攻坚工作无疑加速了这一进程。
  一是纠正了发展偏差。作为中西部地区的一个普通县区,平桥区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平桥区一直是劳务输入大区,最高峰时全区86万人口有23万常年在外务工,农村“三留守”问题突出,村庄凋零破败,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投资长期不足,大部分资源都被优先投入到城市发展之中。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三农”发展被摆上了从未有过的高度,对乡村价值的认识更趋于科学理性,平桥区着力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充分利用《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规划》《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等区域性发展战略规划带来的机遇,加快农业农村发展步伐。从各类规划的完善,到人财物、政策等各类资源不断向农业农村倾斜,城乡发展失衡的天平在逐步校正,融合发展的态势十分显著。目前,区内所有乡镇的总体规划制定工作基本完成,全域旅游规划、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等专项规划正在加快完善。
  二是补齐了突出短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乡差距最大的是农村基础设施不足和公共服务的落后。加大资金投入,全面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水平,实现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是补齐突出短板的应对之策。这也是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实现全面小康目标最基础的支撑。贫困县区由于国家政策支持力度大,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整体水平好于非贫困县区。非贫困县区更多的是依靠自力更生,整合各类政策性资金,创新投融资模式解决无米之炊问题,在这方面平桥区的成绩比较显著。2018年,平桥区拿出14亿元投向农村,用于完善提升农村道路、绿化、村室、学校、安全饮水、危房改造、文化广场、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并计划再用两到三年的时间补齐农村发展的突出短板。
  三是助推了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之间是紧密相连不可绝对分割的,脱贫攻坚补齐了乡村振兴的短板,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契机,加快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的:“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乡村振兴从来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在脱贫攻坚的基础上推进。”在各地的具体实践中,乡村振兴战略的“二十字”方针在脱贫攻坚工作中都得到全面体现,“五大振兴”的实施途径都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得到一定程度的实践。特别是全域旅游得到蓬勃发展的当下,很多地方不仅把发展全域旅游作为带动贫困群众脱贫的途径,还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抓手进行推进。从2018年开始,平桥区将发展全域旅游摆上重要日程,加大调查研究力度,积极学习研究先进地区经验,立足区域文化、生态、区位交通、美丽乡村等诸多优势,加快制定本地全域旅游规划,目前已确定了“豫见楚风、诗画平桥”旅游主题,按照“一核三区四廊”总体布局,在现有景点基础谋划建设4条精品旅游线路,计划通过主体空间、辅助空间、服务空间、旅游通道的打造,带动全区乡村振兴。
  四、脱贫攻坚攻的是基层治理之坚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打好打赢脱贫攻坚,基层是基础和关键,决定着脱贫攻坚的成色和质量。”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各地都在围绕“人”这一核心,以加强党在农村的领导为重点,加快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切实提高了乡村治理的能力和水平。
  一是夯实了基层组织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由于长期以来资金投入不足,脱贫攻坚前期,各地农村基层党组织均不同程度地存在活动无场所、集体无资金,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弱化,说话没人听、办事没人跟、活动没人来的现象,一些基层党员干部存在能力短缺、素质短板、方法短路,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农村脱贫攻坚的需要。但是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推进,这一局面得到了极大的扭转,农村基层党组织特别是村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都得到了强化。平桥区坚持以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为统揽,实施以“组织覆盖、阵地提升、队伍建设、先锋引领、人才汇聚、基础保障 ”为主要内容的“六大行动”,开展“五面红旗”争创活动,选优配强乡村班子成员,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规范提升村级活动场所,调增村级经费和村干部报酬,基本实现了基层党组织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场所议事,乡村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显著增强,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
  二是推动了基层文化建设。“脑袋富足,生活才更富足”。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犹如车之双轮,缺一不可。在脱贫这场攻坚战中,文化既能振奋精神、凝聚力量,又是转变思路的突破口,创新发展的加油站。脱贫攻坚以来,平桥区已投资8000多万元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图书馆和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文化设施实现了全覆盖。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护和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农村移风易俗的工作切实得到加强,送文化、送演出、送图书、送春联等文化惠民活动得到常态化开展,“好媳妇”、好公婆、好妯娌”“五好脱贫户”“最美家庭”“十佳道德楷模”等先进典型评选活动全面开展,农村基督教过热问题得到很好的整治,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逐渐形成,为脱贫攻坚工作的开展和“三农”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三是加快了乡村人才振兴。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乡村振兴和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关键在人才,必须以农民为主体,同时通过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改善人居环境、促进三产融合发展等多种政策手段,破解乡村要素单向流入城市的格局,为人才流向农村提供道路,培养一批与乡村振兴战略和现代化乡村治理体系相适应的新农民。同样,素质高、能力强、技术硬的农村人才队伍,也是打赢扶贫攻坚战的关键。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推进,各地在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发展村集体经济、培育新型农村经济主体、发展全域旅游的同时,促进了乡村人才队伍建设,主要有乡土人才培训、外出人才回归、城市人才下乡、外来人才引进等几个基本途径。从平桥区情况来看,在乡土人才培训方面,通过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实施中职教育和技能培训“双免费”,2015年以来共开展技能培训4.9万人,建立农村技能人才库、入库3.1万人;在外出人才回归方面,深入实施“鸿雁计划”,建立外出务工成功人士信息库,吸引600多名在外成功人士回乡创业;在城市人才下乡方面,引导退休老教师、老党员、老干部返乡在村两委任职;在外来人才引进方面,发展全域旅游,支持外来人员创业,在全国知名的美丽乡村郝堂村已有近20名自主创业者。
  五、脱贫攻坚攻的是作风转变之坚
  良好的作风是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保证。脱贫攻坚以来,各地以作风攻坚促进脱贫攻坚,基层干部责任感显著增强,廉洁度显著提升,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极大提升,为基层治理现代化营造了良好的政务服务环境。
  一是打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脱贫攻坚工作中,医疗、教育、就业、社保等各项惠民政策的落实,是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目标的重中之重。为落实好各项惠民政策,各地推动简政放权和村级政务服务代办制度,对必须落实的政策,村干部主动找到群众上门服务,彻底打通了长期以来深为诟病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从平桥区来看,除了常态化的村级政务服务代办制度得到很好的执行,2018年以来还集中实施了危房改造、安全饮水、人居环境整治、大病户排查、非贫困村基层提升等“五大攻坚”行动,区组织、纪检监察、督查局、脱贫攻坚指挥部办公室等相关部门,对教育、医疗、社保、交通等各项政策落实情况,进行拉网式督查检查,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更加畅通无阻。
  二是树立了一线抓落实的鲜明导向。脱贫攻坚以来,复杂繁重的工作任务迫使广大基层领导干部率先垂范、以上率下,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开展工作,基本上做到了情况在一线掌握、问题在一线解决、工作在一线创新、难点在一线突破、能力在一线提高、作风在一线转变、形象在一线树立,深入一线抓落实的鲜明导向切实树立了起来,不仅促进了工作的开展,而且极大密切了干群关系。为确保各级帮扶责任主体能够真正沉到一线、下到基层,帮助贫困群众找病根、治穷根,平桥区帮扶制度规定,处级领导干部和帮扶单位主要负责人每月昼访夜谈不少于2天,区委书记遍访贫困村,乡镇党委书记遍访贫困户,每周至少抽出2天时间研究解决本辖区脱贫攻坚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所有帮扶单位、帮扶责任人除每月扶贫日固定下乡扶贫外,每月下乡开展扶贫工作不少于5天。同时,坚持在脱贫攻坚第一线考察识别干部,把贫困地区作为锻炼培养干部的重要基地,激励各级干部到脱贫攻坚战场上大显身手。几年来,大量领导干部变“纸上谈兵”为“下马服务”,变等待“上访”为主动“下访”,深入一线的多了,与老百姓面对面交流多了,对待群众更耐心了,对待工作更上心了。
  三是堵塞了制度机制的漏洞。一切工作的常态化规范化运转,离不开科学完善的制度机制。脱贫攻坚开展以来,各项惠民政策需要全面落实、大量项目建设需要加快实施、各项工作任务需要协同推进,在这过程中相关的制度机制得到了一次全面体检和进一步完善,许多制度更加科学合理,许多机制更加顺畅,特别体现在在惠民政策落实和项目管理方面。通过一整套的制度组合拳,堵塞了制度机制的漏洞,实现脱贫攻坚工作的高质量。从平桥区情况来看,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推进,制度机制的完善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从制度上来看,涉及到医疗、教育、社会保障、扶贫项目等重点领域的制度漏洞基本上得到堵塞,长期存在的贪污侵占、虚报冒领、截留私分、优亲厚友等现象基本消失。从机制上来看,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的协调机制更加顺畅,工作合力更加凝聚,踢皮球的现象少了,“谁的孩子谁抱走、谁的责任谁来担”已成为领导干部和职能部门的思想自觉。
没有找到想要的文档没关系,可以——原创定制
如果不想充值,也可以——以稿换稿
温馨提示:
1、本站立足于原创,非会员单篇售价50元起,是本站注册会员,有足够的积分,作品会员价多少就扣减多少;
2、充值起点50元,多充不限;本着自愿的原则,充值不可退款或提现;如不想充值,可拿自己的最新原创作品交换;
3、无忧只搭建平台,制定稿件上传和下载规则,其他由上传人和下载人自愿进行,无忧不对稿件内容和质量负责;
4、无忧不保证平台稿件永久留存,请下载用户自行及时保留;
5、本站文章均为原创投稿,仅供下载参考,拒绝任何形式转载,侵权必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