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返回首页
贯彻优先发展指导思想 夯实乡村振兴坚实基础
字数:7479 字 浏览:650次 下载:0次
== 本文免费阅读 ==
  近年来,全市农业农村工作始终坚持“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导向,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牢牢把握“六增六强”要求,强势推进乡村振兴,凝心聚力脱贫攻坚,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农业农村经济保持“稳中有进、进中趋优”的良好态势。
  一、系统谋划、强力推进,聚合乡村振兴支撑力。一是建立了组织推进机制。坚持高位推进。建立市、县、乡、村四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制。成立市乡村振兴推进办公室,下设11个专项指导组,分工推进省十大工程和农房改善工作。系统规划布局。编制《宿迁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2018-2022)》。在目标任务上,按照中央和省委要求制定“三步走”计划,重点围绕走好“第一步”,细化制定5大类29项任务指标,明确年度进度安排,有序组织推进。完善政策体系。结合省乡村振兴十大工程安排,立足宿迁发展阶段,初步形成“1个实施意见+1个实施规划+N个专项行动计划”的“1+1+N”政策框架体系。组织实施生态高效农业倍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乡风文明提升、脱贫攻坚、村集体经济振兴、乡村振兴新村干等10余个专项行动,今年制定出台《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做好2019年“三农”工作的实施方案》,促进要素优先向农业农村汇集,推动政策优先向农业农村倾斜。二是加强了脱贫攻坚力度。将2019年作为精准脱贫冲刺年,组织开展产业就业扶贫、重点片区发展、兜底政策保障等精准脱贫冲刺年系列活动。截至目前,全市累计脱贫低收入人口41.41万人、省定经济薄弱村150个,脱贫率分别达到65.5%和79.8%,低收入人口发生率从最初的15.1%下降到5.1%。年内预计可基本完成剩余22.46万低收入人口、38个未脱贫的省定经济薄弱村脱贫工作。2018年我市活动全省脱贫攻坚先进单位,脱贫工作工作被省计入激励奖励范围。三是改善了农民住房条件。把农房改善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龙头性抓手和标志性工程,深入开展项目建设“六抓六比”竞赛活动,全市已累计搬迁农户7.1万户,开工建设项目92个。由县区统一负责规划编制、资金筹措和项目实施,以县区国有实体公司 “统规代建”为主,并积极引入中建、中冶、蓝城等高资质大型企业参与农房建设。通过提高补偿标准和进城入镇奖补、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等形式,推动户均补偿普遍提高3—5万元左右;通过户型上控面积、面积上控差价、配套上控成本等方式,切实降低农户实际负担;按照定户头、定程序、定标准的“三定要求”对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体实行“应托尽托”,年底前完成四类重点对象改善2万户。以农房项目为引领,明确4大类39项集成项目清单和8大类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建标准,已整合“四好”农路、污水处理等各类项目288个,启动建设111个农业产业配套项目,规划改造提升、建设配套125个家门口就业项目。四是加快了空间治理步伐。围绕农村普遍存在的公私权属不分、公共利益受损、公共秩序混乱、公共环境不优和公共服务缺失五个方面问题,系统提出“五整治五构建”工作目标任务;精准“腾空间”。建立详实的集体资源资产台账和农村公共空间问题台账,对规模流转溢出土地“及时收”,对自愿退出的宅基地“有偿收”,对集体闲置流失的资源资产“全面收”,累计清理违规合同3949个,收回被侵占土地17.8万亩。精心“美空间”。以推进人居环境整治为核心,大力实施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四项工程,在全省率先开展农村环卫作业市场化改革,农村生活垃圾收运率达96.4%;累计建成村居污水处理设施417个;全市农村新建公厕118座,新完成户厕改造4884户,无害化卫生户厕覆盖率达92.6%;顺利实施10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建成美丽宜居村庄197个,镇村风貌有效提升。精致“用空间”,按照边治理边开发的原则,引导村居统筹规划、整合利用,促进集体资源资产保值增值。上半年,837个行政村通过空间治理已增加村集体收入5980.8万元,村均增加7.1万元。五是提升了农民富裕水平。持续推进农民就业创业。重点发挥乡镇工业园区辐射带动作用,引导纺织服装、电子电器、农副产品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乡镇集聚,大力发展接地气、易参与、长受益的“三来一加”项目,分类组织“五小创业”培训,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上半年,宿迁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399元,增长8.8%。六是补齐了基础设施短板。在苏北率先实施“点亮乡村”工程,完成129条乡村道路路灯安装,总里程达274.8公里,农村夜间出行条件得到有效改善。加快“四好农村路”建设,已开工农路项目620.8公里,占年度计划的87.4%,行政村双车道四级公路覆盖率由62.6%提升至95.9%,年内行政村双车道四级公路覆盖率将达到100%。开展区域供水通村达户双提升行动,区域供水行政村覆盖率达到100%,入户率达到95%。加快农村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扎实推进“改薄”工程,全面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校舍竣工面积达222.7万平方米,室外运动场竣工面积达125.4万平方米,惠及556所中小学。强力推进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建设,已完成8个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的机构设置批复、人员编制核定和建设选址,今年启动建设5个,目前正在进行开工前期手续准备,预计四季度开工建设,明年上半年完成建设。
  二、立足市情、培育特色,稳住农业发展基本盘
  近年来,全市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核心目标,坚持“生态、高效、特色、现代”的发展定位,统筹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创了农业生产连年丰收,农民生活显著改善,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新局面。2018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59.74亿元、增长3.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639元、增长9.0%,粮食总产量401万吨,生猪存栏141万头,累计流转土地面积273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374万亩,土地流转率、高标准良田比重分别达到50.2%、58%,生态高效农业面积累计达到216万亩、占比31.6%。今年上半年,农村经济继续保持“稳中有进、稳中趋优”的发展态势,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39.3亿元,同比增长3%;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357元,同比增长8.3%;夏粮实现单产391公斤、总产170.7万吨,同比分别增长4.5%、4.6%,新增生态高效农业面积18.9万亩。
  一是聚焦产业化,特色主导产业不断壮大。确立了优质稻米、标准化果蔬、园艺型花木、农牧循环型生猪、精深加工型肉禽、生态河蟹六大产业发展方向,“六大百亿级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65%以上。优质稻米产业以打造“全国最优质长粒籼米”为目标,建设100万亩优质籼米优势区;以培育“江苏最优质食味粳米”为方向,建设100万亩优质粳米优势区。全市水稻年产量195万吨,所辖三县均为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年加工大米产量约46万吨。标准化果蔬产业以果蔬“基地到零售”直供直销为导向,建设覆盖种苗繁育、种植服务、批发销售、分类加工、配送直供的标准化果蔬产业体系,形成8个万亩永久性“菜篮子”基地、3个优质果品种植区、1个工厂化食用菌产业集聚区,蔬菜产量415万吨、果品产量17.4万吨;食用菌产量40万吨,工厂化食用菌生产面积居全省首位。园艺型花木产业围绕打造“全国花木集散中心”的发展定位,全力推动花木产业向基地种植、城市园林、家庭园艺、文化旅游一体化转型,全市繁育花木品种3000余种,种植面积达到59万亩,花木面积居全省首位;建有中国最大的干花生产基地和最大的榉树种植基地。农牧循环型生猪产业全力打造环境协调、屠宰加工、冷链配送等健全完善的产业体系,大力发展规模化养殖场和生态化养殖小区,生猪年出栏能力510万头,沭阳县、泗洪县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精深加工型肉禽产业积极构建从鸡场到餐桌的肉禽全产业链,大力发展以食品加工为主体的肉禽中央厨房,肉鸡年出栏能力1.4亿羽,建成国家级出口食品(禽肉)质量安全示范区。
  生态河蟹产业立足“最干净”水资源优势,打造“冬季到宿迁吃河蟹”的独有竞争力,拥有沿洪泽湖、沿骆马湖两大河蟹养殖集中区,年产河蟹6.2万吨,河蟹冬季上市量、出口量均居全省首位。
  二是聚焦规模化,优势产业版块不断聚拢。
  构建形成“12338+N”特色产业布局。初步形成以沭阳县为核心的1个花木产品优势区;沿洪泽湖、沿骆马湖2个水产品优势区;运东北、沂东北和环洪泽湖3个优质食味稻米优势区;古黄河沿线、245省道沿线和泗洪西南岗3个林果产品优势区;“永久性”蔬菜基地及周边辐射区为核心的8个万亩蔬菜产品优势区;围绕粮食果蔬生产基地分布式建设的N个标准化农牧一体规模养殖场。沭阳县跃居全国最大的花木主产区;泗阳县建成全国最大的工厂化食用菌生产基地;泗洪县河蟹出口量占全省80%,连续十三年居全省首位;宿豫区建成全省唯一的国家级出口禽肉及禽类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宿城区成为重要的“供沪蔬菜”基地。主导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全市创成省级农产品加工集聚区4家,年销售收入亿元以上的规模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05个。初步打造环城区休闲农业产业带,先后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区)2个,省级农业特色小镇7个,“省级最具魅力休闲乡村” 6个。
  三是聚焦绿色化,生态治理能力不断强化。实施畜禽养殖污染治理达标行动。全面完成禁养区养殖场关停搬迁,加快推进规模畜禽养殖场升级改造,全市畜禽污染治理进入全省前列,规模养殖场粪便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3.8%。实施美丽农(牧)场示范创建行动。按照“场区布局合理、设施制度完善、生产全程清洁、产出安全高效、资源循环利用、硬化绿化美化”导向,示范建设12家美丽农(牧)场。实施“退渔还湖”行动。按照“水渔平衡”原则,着力拆除洪泽湖、骆马湖养殖围网,全市累计压减养殖围网22.4万亩。提前1年完成骆马湖退渔还湖任务。实施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重点在花卉园艺、瓜果蔬菜生产等领域推动有机肥替代化肥,全市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90%,年推广商品有机肥15万吨以上,化肥施用量年均减少1个百分点。
  四是聚焦市场化,产销对接渠道不断拓展。强化公共品牌培育。2018年推出“宿有千香”区域公共品牌,确立“区域公共品牌+优质特色农产品”的品牌运营架构,已吸纳20家龙头企业加入。拓展品牌营销渠道。以“接轨上海”为重点,连续2年组织宿迁生态农产品(上海)展销会,建成上海市蔬菜主供应基地5个,年销量达10万吨。培育“一村一品一店”新业态。形成了“工业产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贯通的农村电商模式,全市“一村一品一店”标准村占比达70.71%,建成“中国淘宝镇”16个、“中国淘宝村”132个,在全国分居第八位和第六位,农产品电商年销售额突破110亿元。加大绿色优质农产品创建。扎实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监管,建设市级追溯平台和质量安全诚信体系,积极引导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全市绿色优质农产品占比达到52%,累计认证国家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农产品13个。优质绿色农产品比重居全省前三位。
  五是聚焦体系化,农业支撑保障不断增强。
  强化重大项目招引。全省唯一推行农业重大项目调度的地级市,2017年实施农业重大项目调度管理以来,全市累计引进建设农业重大项目310个,完成投资85.5亿元,汇源集团、正大集团、光明集团、新希望集团等一批行业领军型、旗舰型农业龙头企业的相继入驻。创建现代农业发展载体。按照“特色立园、项目立园、服务立园、绿色立园、富民立园”方向,积极做大现代农业园区的载体平台作用。全市累计创成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1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8个(其中示范园2个),成为全国唯一拥有2个国家农业园区的地级市,为农业项目落户提供了有力载体支持。夯实农田基础设施。重点加快高标准农田、设施农业、设施渔业建设,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2018年,全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374万亩,占耕地面积比重58%;设施农业、设施渔业占比分别达到18.76%、31.2%。
  三、把握关键、精准发力,确保脱贫攻坚高质量
  “十三五”以来,宿迁市委、市政府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把脱贫攻坚作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和推进高质量发展的第一民生工程,全面实施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大力推进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建设,截至2018年底,全市累计脱贫低收入人口41.4万人、省定经济薄弱村150个,低收入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省定经济薄弱村村均集体经营性收入分别达到8403元和22.7万元,低收入人口发生率从最初的15.1%下降到5.1%。2019年,市委、市政府对标“与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目标,扎实开展“精准脱贫冲刺年”活动,全面推进抓思想促脱贫、抓产业促脱贫、抓搬迁促脱贫、抓保障促脱贫、抓党建促脱贫“五抓五促”活动,力争年内剩余低收入人口、省定经济薄弱村全部达到省定标准,三大脱贫攻坚片区面貌显著改善,3个重点县全部摘帽。今年上半年,全市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627元,同比增长27.1%;38个未脱贫省定经济薄弱村村均实现经营性收入9.8万元,是去年同期的4.5倍。,创设健康扶贫“四道防线”(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和大病补充保险),落实医疗救治、慢性病救助、住院“先诊疗后付费”和医生签约保障“四项保障”政策,实现“学前教育至高等教育、公办和民办、市内市外、就学就业”教育扶贫四个全覆盖。力争年内基本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尽管我市乡村振兴、农业高质量发展、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农业大而不强的局面尚未完全改变。传统稻麦轮作生产仍暂农业生产的大头,土地产出率偏低,精深加工企业偏少,产品附加值难以有效提升,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收入和农业效益的提升。农村基础设施仍较为薄弱。全市高标准农田建成率处于省内末位,农业生产抗自然灾害风险能力有待提升,此外,农村医疗、教育、供水等基础设施也均落后于省内其他地区。农民收入水平仍低于全省水平。以现价计算,2018年我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639元,增长9%,收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4206元,在苏北五市中仅高于连云港市。脱贫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全市未脱贫低收入人口占全省总数超过1/3,其中低保户占比、因病因残致贫占比均超过2/3,脱贫任务重、压力大。未脱贫省定经济薄弱村38个,占全省总数近40%,除省定经济薄弱村外,还有369个相对薄弱村;少数已脱贫农户经营性和务工收入存在不确定性,有返贫的可能。
  下阶段,我们将突出问题导向,细化工作措施,认真抓好落实,重点做好四个方面工作:
  一是聚焦脱贫攻坚高质量,全力补齐小康社会短板。一是实施清零行动,确保稳定脱贫“一个不少”。突出脱贫难度较大的老人户、病残户等群体,通过低保兜底保障、资产收益倾斜、安排公益岗位等方式确保稳定脱贫。持续做好已脱贫农户的巩固提升工作,强化制度衔接,有效防止返贫。全面落实村集体增收清单,加快经济薄弱村增收步伐。年内,确保基本完成剩余22.46万低收入人口、38个未脱贫的省定经济薄弱村脱贫工作。二是狠抓政策落实,实现精准到位“一户不落”。扎实开展“月调度、季调整”的扶贫数据信息比对工作,确保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保障到位,实现政策落实全覆盖。将扶贫政策宣传作为挂村包户的重要任务和镇村扶贫专干、扶贫专员的重要日常工作抓实抓牢,全面提升农户政策知晓率和满意度。三是健全工作机制,推动项目建设“量质齐增”。按照“月汇总、季调度、年考核”的项目化推进机制,对扶贫项目全面实施清单化管理,及时调度、会办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确保年初编排的523个项目按序时进度要求保质保量实施到位。
  二是聚焦空间治理高质量,加快改善乡村环境面貌。一是强化统筹推进。以“公共空间治理项目+”为抓手,推动治理工作与脱贫攻坚、人居环境整治、产业发展、乡风文明建设等重点工作规划布局融合、推进机制融合、项目编排融合、要素保障融合,实现“一盘棋、一体化”推进。落实空间治理工作导则,全面推行“五整治五构建”,对清理出的集体资源资产实行台账化管理,通过省交易平台规范交易,提高集体经济收入。二是强化特色打造。通过省市内外媒体平台,及时总结创新经验、先进典型,营造人人参与、人人关心乡村公共空间治理的氛围。充分把握全域发动、全面集成、全力推进的特色亮点,总结提炼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性成果,为面上推广农村公共空间治理贡献“宿迁实践”。三是强化组织考核。完善市县领导挂钩包片制度,督促指导各地、各相关部门加快工作步伐。建立“双周统计、每月通报”制度,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制定考核细则,压实工作责任,确保年内完成70%行政村的治理任务。
  三是聚焦产业发展高质量,全面筑牢乡村振兴基础。一是聚力突破产业链关键环节。深入落实《宿迁市生态高效农业倍增计划》,着力在稻米精深加工、果蔬直销直供、花木品种转型、生猪屠宰加工、肉禽精深加工、河蟹种苗自供六个关键环节上求突破。年内新增25万亩生态高效农业,六大百亿级产业产值占比达70%。二是强力推进农业重大项目建设。围绕六大百亿级产业发展需要求,突出精致农业、农产品加工、农产品直供直销等主题,认真组织筹办好泉州、上海2场专题招商活动,确保年内农业重大项目投资额达25亿元以上。三是全力提升农田基础设施水平。围绕优势产区建设,编制一套标准、绘制“一张图”,实施高标准农田强村、高标准农田田美乡村两项试点,年内完成4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四是倾力扩大区域品牌影响。组织2场“宿有千香”品牌专题推介活动,完善南京、上海“宿有千香”品牌旗舰店建设并投入运营,力争年内“宿有千香”品牌销售额达1亿元。
  四是聚焦改革创新高质量,认真兑现强村富民承诺。一是深化产权制度改革促增收。健全县、乡、村三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网络,全面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开展农村集体“三资”清产核资验收,年内,确保完成80%以上行政村股份经济合作制改革。二是拓展富民路径促增收。立足农业农村部门职能,突出强化高标准农田建设促增收、加速重大项目建设促增收、深化公共空间治理促增收、培育“村社一体、三社联办”促增收、发展乡村产业促增收五条主要路径,加快提高农民收入。三是完善利益联结促增收。围绕乡村产业发展、村集体经济发展、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公共空间治理、人居环境整治等重点领域,积极探索以股份化为核心的利益联结架构,使农民在农业农村发展的过程中分享更多的收益。年内,确保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9%以上。
没有找到想要的文档没关系,可以——原创定制
如果不想充值,也可以——以稿换稿
温馨提示:
1、本站立足于原创,非会员单篇售价50元起,是本站注册会员,有足够的积分,作品会员价多少就扣减多少;
2、充值起点50元,多充不限;本着自愿的原则,充值不可退款或提现;如不想充值,可拿自己的最新原创作品交换;
3、无忧只搭建平台,制定稿件上传和下载规则,其他由上传人和下载人自愿进行,无忧不对稿件内容和质量负责;
4、无忧不保证平台稿件永久留存,请下载用户自行及时保留;
5、本站文章均为原创投稿,仅供下载参考,拒绝任何形式转载,侵权必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