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返回首页
试论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高校责任担当
字数:5337 字 浏览:1490次 下载:0次
== 本文免费阅读 ==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反映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新型文明形态,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理念的重大进步。[1]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建设生态文明,是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社会。[1]随着近年来环境污染日益加剧,尤其是空气污染形势严峻,国内几大城市多次大范围的雾霾天气的出现,空气质量问题和PM2.5值已经成为公众街头巷尾议论的焦点,人们的身心健康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环境和资源问题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生态文明建设刻不容缓、意义重大。为切实改善环境质量,我国“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并独立成篇,表明了我国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坚定意志和坚强决心。党的十八大再次论及生态文明,并将其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标志着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2]2013年9月,国务院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明确提出了到2017年的治理目标及行动措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制度改革的重要性。随着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不断掌握和认识,我们党对生态文明的建设理论得到不断丰富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弘扬绿色文化,倡导绿色消费,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过程中,高校具有理论、文化、科技、人才等诸多资源优势,高校既是生态文明建设人才培育基地,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区和辐射源,在我国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历史进程中,高校理应在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先进思想、文化、技术支撑和人才支持方面有所作为有所担当。
  一、当前高校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叠加阶段。我们用几十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国家几百年的发展历程,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各种矛盾和问题也开始集中显现。[1]能源资源约束、环境污染、生态系统退化、国土开发格局不够合理等问题日益突出,高校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生态道德缺失等问题不容忽视。一是环保意识偏弱,一些大学生缺乏生态忧患意识,对生态保护缺乏应有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没有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和环保行为,许多大学生尚不知道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世界森林日、世界水日、世界气象日,对垃圾不分类、噪音污染、宠物管理、以及水和大气污染等公共环境问题漠不关心,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现象时有发生。二是缺乏对大自然应有的敬畏和尊重,由于长期受到人定胜天、战天斗地等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使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严重扭曲,[3]一些大学生对大自然赋予的一切心安理得,对随意采摘花草树枝,踩踏草坪,肆意砍伐树木,使用一次性竹筷、一次性纸杯等习以为常。三是资源浪费现象严重,一些大学生家庭经济条件优越,高消费多浪费现象严重,校园内的粮食饮品浪费、文具纸张浪费、被服用品浪费等铺张浪费现象较为普遍,在一些大学生宿舍,长流水、长明灯现象司空见惯。究其原因,一是环保课程难进大学课堂,一些高校对生态环保重要意义认识不足,忽视了对大学生在生物多样性与环境保护、资源可持续利用方面的生态素养培育,在课程设置上重专业轻环保,大学生对环保知识了解甚少,尤其是通过课堂教育得到的生态环保知识更是寥寥无几。二是生态环保教育未能持之以恒,生态价值观的建立和生态意识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必须建立常态化系统化的长效教育机制,一些高校生态环保教育流于形式,在非环境类专业开设生态教育课随意性较大,在生态教育的具体施教上没有具体规范,难以形成相互衔接上下贯通的完整体系。三是组织开展生态环保活动极其缺乏,生态教育是一种感性教育,离不开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鲜活教材,一些高校组织大学生开展与生态环保相关的学习考察、调查研究活动较为鲜见,大学生无法通过亲身体验和感受了解生态环境状况,无法产生强烈的环保危机感和增强环保责任意识。改革从来都是由问题倒逼而来,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缺失和生态道德意识薄弱问题,给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二、高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优势地位
  1、先进的生态文明理念。高校在宣扬推广生态文明的先进思想,传播、研究生态文明的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上有着得天独厚的技术和师资优势,高校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深入开展生态文化、绿色经济、环境科学等方面的教学研究,破解生态保护与发展经济难题,完善和发展生态文明理论,为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提供理论依据和智力支持,努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先进思想观念。围绕生态文化、生态产业、清洁生产、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生态消费、生态旅游、生态环境、生态道德等生态建设多个领域,研究分析生态文明的内涵、本质及其主要内容,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路径,从制度设计和项目决策上为各级政府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前瞻性科学性的意见建议。
  2、生态前沿科学研究。生态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多学科性和多领域性等特点决定了生态建设是一个复杂系统工程,高校尤其是农、林、水类专业院校在生态领域的基础性、前瞻性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等方面,有着巨大潜力,是生态前沿科学技术研究的主力军,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撑,在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进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高校应充分发挥学科门类全研究领域广的专业优势,依托生态、生物、环境等学科专业教学科研平台,建立健全生态实验系统。比如结合环境类专业教学设立生态环境监测实验室、污水处理实验室、自然生物研究室和大棚盆栽试验基地等等,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实施教学研产一条龙。
  3、生态建设人才培养。开展循环经济、治理环境、节能减排等活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相关的专业人才。当前,生态环境问题较为突出,亟待全社会树立生态观念,自觉养成良好的生态行为习惯。在校大学生是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力军,他们的生态观念是否建立,生态环保行为习惯是否养成,建设生态文明的责任心是否强烈,直接关系到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能否实现。高校生态教育的目标任务,就是培养造就具有自觉保护环境的良好生态道德风尚的生态发展建设人才,培养造就消除环境污染和防治生态破坏,改善和创造高质量的生产生活环境所需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造就具有环境保护与持续发展综合决策和管理能力的各层次管理人才。
  三、高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责任担当
  1、倡导生态文明理念。正确的生态价值观、生态道德观和生态消费观的形成需要持之以恒的宣传教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理念认同教育的主渠道。要准确领会和积极宣传党的十八大精神,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2]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贡献。[1]要积极构建生态文化,创建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和生态文化是两个既密切联系又相互区别的范畴,两者的主体都是人,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发展物质文明的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成果,它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程度和人们生态观念强弱。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的基础,生态文化的核心是生态文明观念的养成。生态文明是生态文化建设中积极和优秀的成果,是生态文化的核心和精髓。[4]倡导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就是要重塑人与自然生态关系新的价值取向,以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为核心观念,改变过去人们试图征服改造和掠夺自然,转向尊重、顺应和保护自然,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3]这种新的文化价值取向,与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截然不同,是对生态危机的深刻反思和剖析。生态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赋予了高校教育十分重要的使命担当,它要求高校从培养现代人的文明意识、文明习惯、文明行为着手,把教育和构建和谐生态系统紧密地结合起来,倡导一种新的生态教育思想,引导大学生自觉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自然生态环境,为民族未来负责、为子孙后代负责,保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大学生具有现代生态文明意识的人,具有良好的生态文明习惯和生态文明行为的人,增强大学生关注自然保护生态的责任感、使命感。在当今网络化的时代,大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途径和手段越来越快、越来越丰富。教育者应加强自身对各种网络技术、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及驾驭能力,以丰富的表达形式把大量的生态文明理念的教育信息及相关专业理论传授给大学生。与此同时,尊重大学生的主体精神,激发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乐于参与教育活动中来。
  2、推广生态科研成果。高校是生态文明科研人才聚集地和建设人才孵化地,注重生态科研成果的转化,推广运用生态科研最新成果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要动员师生广泛参与生态科研活动,发挥生态科研的引导示范作用。在教师队伍中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教研活动和课题研究,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系列科研成果。在大学生中开展环境保护、动植物保护、水资源保护、大气质量保护等多课题研究学习,激发大学生学习生态兴趣、保护环境热情,增强环境治理信心。在高校的校园建设规划上应体现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生态道德要求,把校园建成为一个小型社会生态循环系统,从操场绿化、教室宿舍的选址,到节能灯安装和分类垃圾桶配置等,都应考虑生态环保的要求,努力营造一个整洁优美、生态良性循环与校园人文景观融为一体的优雅生态文化环境,使校园成为绿意盎然、节能环保的生态园林区、绿色消费和循环技术应用示范区。在校园生态环境整治上,要及时处理生活垃圾和实验室废弃物,对校园固体废弃物实行废品回收,分类收集,实施雨污分流,有效控制油烟、废气的排放。要注重校园绿化和物种的多样性,避免单一物种过多过滥,以防止大规模生物灾害的发生,注意用有限的空间规划生物多样性的栖息地,吸引多样性生物形成平衡的生态系统。要积极推广太阳能和清洁能源产业,充分利用环保、清洁的新能源,对粪便、垃圾通过沼气池发酵处理,节约一次性能源,减少污染物排放,沼渣作为优质有机肥灌溉生态园区花草树木,即节约肥料投入,更实现生物链的良性循环。使大学生置身于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的生态校园学习生活,真切感受和体验到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校更美。
  3、开展生态文明活动。以生态文明理念为导向,以生态文化活动为载体,组织开展高校生态文明建设系列活动,使大学生在参与各项活动中充分体验到培育生态文明理念的意义所在。开展各类活动项目应紧密结合和依靠所在院系专业特色和优势,使生态文明活动成为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建设生态文化校园的生动课堂。积极开展生态文化校园建设活动,倡导大学生参与体验式教育,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生态环保理念,自觉提升生态文明素养。比如开展以“建设生态校园”为主题的创建活动,广泛征集师生的“环保新理念”、“我为母校添绿色”的好点子好建议。开展“美丽中国,绿色校园”主题活动,对校园内不同的花草树木标注相关的介绍文字,设立醒目的爱护花草树木的提示牌,培养大学生“珍惜花草,珍爱生命”的生态意识。开展“中国梦·校园情”主题活动,通过举办征文比赛、演讲比赛、歌咏比赛等活动,让大学生在自我教育中养成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行为和生活习惯。开展建造“纪念林”、栽种“感恩树”、养护“花草坪”等活动,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校园内外义务绿化,树立绿色文明新风尚。积极培育大学生文明生活方式,倡导绿色出行、生态消费、低碳生活。比如开展建设生态节约型校园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创建文明卫生食堂、寝室,通过活动不断增强师生节能、节水、节电、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意识,使节俭低碳环保成为大学生的自觉理念和行为习惯。充分利用校外社会资源开展生态文明活动,组织大学生走出校门,与各级环保部门、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以及生态环保社团群体组织密切协作,与原始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动植物园等进行战略合作,聘请知名的野生动物学、植物学、昆虫学等专家为生态校外辅导员,带领大学生深入实地进行生物多样性资源调查,组织“环保情·生态美”等志愿活动,义务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及生态理念宣传,在活动中展示现代大学生在生态文明教育与实践中的新理念新成果。

  参考文献:
  【1】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张高丽求是杂志2013.24期
  【2】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周生贤求是杂志2013.17期
  【3】生态道德教育:大学教育新理念朱蕴丽卢忠萍江西社会科学2007.11期
  【4】关于生态文明学校建设的实践与思考杨明海新华教育导刊2010.10期

没有找到想要的文档没关系,可以——原创定制
如果不想充值,也可以——以稿换稿
温馨提示:
1、本站立足于原创,非会员单篇售价50元起,是本站注册会员,有足够的积分,作品会员价多少就扣减多少;
2、充值起点50元,多充不限;本着自愿的原则,充值不可退款或提现;如不想充值,可拿自己的最新原创作品交换;
3、无忧只搭建平台,制定稿件上传和下载规则,其他由上传人和下载人自愿进行,无忧不对稿件内容和质量负责;
4、无忧不保证平台稿件永久留存,请下载用户自行及时保留;
5、本站文章均为原创投稿,仅供下载参考,拒绝任何形式转载,侵权必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