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怎样办好教育》一文,是习近平同志担任xx地委书记时,针对xx教育现状提出的具体思路,20多年过去了,重读这篇文章,对照我市教育发展历程,深深感到习总书记当年对贫弱地区教育的设想是完全符合实际的,其思路犹如远航的灯塔,照亮我们在xx教育发展上默默耕耘与探索。
一、教育问题是绝对不允许等一等的
1988年8月24日,习近平同志第一次登上xx,当他了解到这个村三分之一的劳动力是文盲时,神色一下子凝重下来,临别时他再三交代xx市委办公室驻村扶贫的同志,要把“扫盲”当作扶贫的重要任务来抓,“一年扫一点,几年扫一片”。此后两年时间里,习近平同志又两次深入xx村了解扫盲情况,与当地干部群众共商发展大计,如今这个村早已甩掉了文盲帽。1988年该村仅有因贫困辍学的半个初中生,1990年以来有37位农家子女走进了福州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的大门。习书记“三上xx”已成为范坑老百姓珍贵的记忆。
也许从xx的“文盲”之痛看到了xx经济贫困的根源,习近平同志感慨万千:“我走了不少乡村,看到不少简陋的校舍,心里沉甸甸的”,“因为教育没有办好,今天我们正在经历经济发展受人才制约的困扰,越穷的地方越难办教育,但越穷的地方越需要办教育,越不办教育就越穷。这种马太效应,实际上也是一个‘穷’和‘愚’互为因果的恶性循环”。在当年xx总体实力位居全省倒一的状态下,如何实现教育的超常规发展,习近平同志显示了一代伟人高瞻远瞩的博大胸怀。“我们必须站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高度来思考教育问题。真正把教育摆在先行官的位置,努力实现教育、科技、经济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有了习近平同志正确思路和强力推动,xx这块红土地上很快掀起了“重教、支教、爱教”的高潮:一是xx地委发行署发出《关于1989年开展“重教、支教、爱教”活动的意见》,首次把教育发展列入领导干部任期政绩考评的重要内容,使教育成为各级领导“一定要抓,一定要出成果”的自觉行动。二是要求各地改善办学条件,实现农村小学“一无二有”(无危房,有教室,有课桌椅)。三是保障教师工资按月足额发放。各县(市)可根据自己的财力来提高教师待遇。借助以上政策,xx市率先行动。1990年9月,该市中小学和幼儿园教职工普通调高一级工资,极大地鼓舞了教师教书育人的干劲,使全市初等教育步入健康发展的“快车道”,至1990年,xx市小学1064所在校生67903人,入学率达98.6%,巩固率99.65%,毕业率98.01%,普及率96.95%,全市“四率”达到省级一类标准,名列xx地区前茅。
二、要有一个“泥土味十足”的教育特色
建国以来,xx长期作为沿海前线,缺乏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与福厦漳泉相比,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文化教育都要落后一个档次,习近平同志敏锐地看到了这个现实,他指出“xx的实际,我们至少有三个方面应该把握:第一,xx是贫困地区,办教育必须受到财力的限制;第二,xx地区主要是农村,农村教育应占有相当的比例;第三,xx的教育落后面还相当广,文盲比较多”。在这个基本判断的基础上,习近平同志进一步指出:“做任何事情,出发点错了,方向也就偏了。办教育也有出发点的问题,我们是在xx这块土地上办教育,只能立足于xx的实际。”把握好这个实际,习近平同志为xx教育发展开辟了一条前所未有的康庄大道,那就是:要把教育同经济、社会的发展联系起来,把教育作为xx经济社会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建立“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即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xx地区主要是农村,需要有一个“泥土味十足”的教育特色。我们的目标是培养更多的能脱贫致富的知识型劳动者。这一段话,今天我们重新学习领会,仍感到黄钟大吕,博大精深。习近平同志不仅就教育论教育,而是跳出教育看教育,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习近平同志就指出了职业教育的极端重要性,对比现阶段有些地方热衷于搞“大学城”,学校盖得一座比一座大,有的地方热衷于学校升格、排位次,校名改得一个比一个响亮,全国每年高校毕业生达700多万,但是企业真正需要的高素质技术骨干,农民朋友欢迎的实用技术型人才却廖廖无几,供不应求。我们的职业教育被严重忽视了。好在xx得益于习近平同志的教诲,不盲目跟风,不崇洋媚外,扎扎实实地把职业教育与当地的产业、经营、就业结合起来,立足这片红土地,培育富有红土味道的星星之火,今天终成燎原之势。你看:当地的xx职业技术学院,xx职业技术学校开设的机电专业、船舶专业、茶叶专业,依托当地机电、船舶和食品三个支柱产业,以市场为导向,源源不断输送了一大批企业和农村欢迎的专业技术人员,一些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就被企业预订一空,xx副省长到xx视察时对当地发展职业教育给予了充分肯定,她说:xx今天成为“中国中小电机之都”“全国船舶修造基地”“中国茶叶之乡”,职业教育功不可没!事实证明,教育必须有效地为社会主义各项建设服务,必须把教育教学同学习实用技术,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结合起来。这样“泥土味十足”的教育使学生能够掌握至少一门以上的实用技能,一出校门甚至不出校门就可实现择业、就业,这对于农村孩子来说是十分划算的。可以设想一下,如果一个农村家庭有一个孩子实现就业,那么对于今天的科学扶贫,精准扶贫,将有着决定性的意义。在上个世纪80年代习近平同志提出的“泥土味十足”的教育,在今天愈显的弥足珍贵,更应成为我们发展职业教育的指路明灯。
三、办教育要舍得花时间、花精力、下本钱
1988年的xx,百端待举,财政更是捉襟露肘,在这种状况下,习近平同志在多次讲话中强调,要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要关心教师,提高他们的政治、经济待遇;要全社会抓教育,形成尊师重教氛围。当时全区教育事业费的投入7500万将近占财政总支出的1/4,这在全省是不多见的。这些指示直到今天依然是我们办教育的基本方针,我们按照习近平同志的一系列指示,从xx的实际出发,真正实现了办教育舍得花时间、花精力,下本钱,促进全市教育健康快速发展。我市比省和国家制定的目标,分别提前3年和6年通过了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市评估验收。
诚然,我们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但作为教育的参与者,对比习近平同志当年对xx发展的深深忧虑,我们做得还远远不够,必须把教育摆在先行官的位置,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要继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认真落实国家“三个增长”政策和我省土地基金10%投入政策,改进筹资形式,xx一中新校区EPC建设模式和银行贷款2亿元的作法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要及时总结、完善,复印、推广,努力改善城乡教育布局和办学条件。今年全市实施教育民生项目xx个,总投入xx亿元,为均衡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要全面提升教师的政治、经济待遇。坚持三节(六一、教师节和春节)党政主要领导看望、慰问教师的优良传统,继续实施“十佳教师”“百名优秀农村教师”评先评优活动,完善特岗教师,结盟重建政策,采取改建、新建、租借等多种形式建设老师周转房,实施农村教师“安居工程”,创建“栓心留人”的环境,加大教师职称设置,评聘向农村倾斜力度,吸引和鼓励优秀教师留在本地,提升师资队伍总体水平。
三要改革创新,推动均衡发展。探索中小学“九年一贯制”和“五四制”,高中、初中“一体制”,利用集中办学优势,盘活教育资源,实现设备互通,师资互补。继续推广义务教育小片区管理和集团办学等成功经验,以优质教育资源为龙头带动一般校提升办学水平,努力实现全市教育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