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随着中国人口加速老龄化,造就了巨大的“银发市场”,经常看到一些老年人受骗上当的新闻,针对老年人的骗局花样翻新、层出不穷,老人受骗原因复杂,造成巨额财产损失,甚至危害老年人身心健康。特别是农村留守老人多,种种“骗老”乱象呈现出向农村渗透的特点。这背后有哪些社会原因与心理原因?老年人怎样才能远离陷阱?如何从制度层面堵漏洞、补短板,让老人们安享晚年、远离伤害?
一、“骗老”陷阱五花八门
(一)药品、保健品推销
目前,国家提倡改善农村的医疗条件,为农村老人提供免费体检等医疗服务。但是骗子团伙就假扮医务人员,打着免费体检的旗号,下乡帮助农村老人体检身体,在体检过程中检查出来一大堆“毛病”,然后夸大宣传药效或保健品功效,让老人买药或买各种保健品。很多老人在他们的忽悠下买了所谓的“神药”或保健品,价格昂贵,效果却全无。农村老人损失财物哪怕只是几千元,恐怕也是他们一年的基本生活开销,更有甚者是他们一辈子的积蓄。
(二)理财欺诈
当前,互联网金融非常盛行,各种投资理财产品纷至沓来,这股风也刮到了农村。有的骗子就以P2P网贷平台的名义下乡向村民介绍他们的理财产品,以高回报引诱村民进行投资。一项研究发现,年轻人通常根据对方的行为决定是否投资,但是老年人做决策时容易轻信看上去“靠谱”的面孔。于是,通过在村里举行所谓的理财讲座、发送小礼品、免费旅游等方式,不时上门看望老人,大打“亲情牌”,循序渐进地骗取老人的信任,引诱老人进行投钱。为此,很多农村的老人抵不住诱惑、觉得对方“靠谱”、“贴心”纷纷上当受骗,而且往往受骗金额还不低,甚至一部分老人为了追求更高的收益,把养老金全部搭上,最后被骗得倾家荡产。
(三)免费体验
骗子先是到村里挨家挨户地吆喝一遍,用免费的小礼品吸引村民来听高科技产品宣讲。产品的样式也是多种多样,如净水器、磁疗按摩床垫、各种厨房电器等。前面几天都是讲课,只要村民来听课,就会送一些小礼品,如毛巾、牙刷、鸡蛋等。后面几天一开始会拿出便宜的产品,让村民先交钱买回去试用一天,第二天退产品的时候返还原价红包,即所谓的“免费体验”。最后骗子就拿出推销的产品,夸大功效,告诉村民今天购买,明天也返还原价红包,有了上一次的“免费体验”,村民们纷纷买回产品,谁知第二天拿着产品去退的时候,发现早已“人去楼空”,这才知道自己受骗。
(四)政策欺诈
骗子伪装成镇政府民政办公室工作人员,挨家逐户的到村民家里,询问低保、新农合、养老保险等村民最关心的问题,然后骗村民说,国家现在政策变了,能够得到新的补贴,而且比以前高,现在需要进行重新登记,但是需要缴纳“登记费”。村民一听国家政策变了,还可以拿到比以前多的补贴,高兴之余就中了骗子的招,直接掏钱缴纳了所谓的“登记费”。骗子在收了钱之后就辗转到下一个村继续进行行骗,村民当然也得不到新的补贴,结果去找村干部咨询,被告知是假的,这才发现上当受骗。
二、老人受骗原因复杂
(一)老人情感上被亲人忽视
为什么老年人会轻信?为什么家人没有提醒他们?背后折射出家庭中的精神关爱的缺失带来的负面影响。农村往往留守老人多,家里的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一年回家看看的次数屈指可数。这些独居或留守老人,缺少家人的关心和问候,子女未必知道老人们在想什么、需要什么甚至做了什么。缺席的日常问候就给骗子留下了空子,骗子用耐心温暖、时不时的电话寒暄和经常性的上门问候,大打“温情牌”,使得老人们上当受骗。
(二)正规老年服务市场发育不足
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造就了巨大的“银发经济”,老年人的消费市场非常庞大,他们有需求,也有消费能力,就是市场缺乏有效供给。目前,许多正规金融机构、营养机构、医疗机构忽视了老年人群体需求,很少深入基层开展专门的健康知识讲座、理财课堂等,反而让不少骗子有机可乘,虚假宣传乘虚而入,占领了这块市场。
(三)相关部门监管存在缺位
目前市场上大多数保健品只是没有效果,不会把人吃出问题来,就算因为涉嫌虚假宣传、销售假冒伪劣产品、无照经营等违法行为受到查处,也很快就能卷土重来,监管部门对其违法行为惩处不重。销售人员往往杜绝年轻人出现在“会销”现场,导致执法人员难取证、难整治。对于投资理财类公司,由于公司具有自主经营权,监管部门对其经营内容和经营方式不宜过多的干预,因而对公司实际运营情况难以做到同步监管。
三、合力拧紧“安全阀”
(一)广泛宣传,增强老人辨别能力
研究显示,老年人对传统媒体普遍有较高认同度,一些出现在电视或报纸上的假“专家”“教授”虽然屡被曝光,但还有很多老年人蒙在鼓里。因此,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应当肩负起责任,加大“坑老”、“骗老”活动曝光力度,尽量多地科普健康知识、投资理财知识、法制知识等。同时应当加强社区的建设,以社区为组织向老人普及防骗知识,发放相关资料,提升老人的辨识能力。
(二)从严监管,净化市场消费环境
针对涉老“骗局”的主要特点,政府应加强对老年人商品和服务特别是保健品市场各环节的管理。在源头上,工商、食药监、质监等部门应明确保健品的准入门槛,对生产厂家和产品质量进行严格审查,防止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种种“骗老”乱象往往以“会销”的形式进行,因此,应当建章立制,禁止宾馆、酒店、出租房等场所进行现场销售活动,如果场地提供方知情不报、瞒报、谎报,将承担“连带”责任,依法对其进行惩处和规范。对于已经构成诈骗犯罪的活动,公安机关、司法机关应当立案介入调查,同时要加大处罚力度,把“坑老”“骗老”者罚得肉痛,甚至可能面临牢狱之灾,大大提高他们的违法成本,从源头上掐断“坑老”“骗老”的利益链。
(三)社会协同,拓宽问题解决途径
当今,老年人热衷于投资理财、跳广场舞等集群性的活动,其实从另一个侧面说明,老年人迫切需要对外沟通和交流,以集群性的活动来排遣其精神上的孤寂。同时国家正在制定和出台一系列养老惠老的政策,鼓励民间资本与社会资本投资养老产业。事实上,能够弥补老年人情感缺位的人,不只是亲属,同样也包括老伙伴。因此,相关机构和企业应当研究老年人的消费习惯和需求,积极开发项目、挖掘老年产业中的“精神家园”市场,让老年人能够结识更多的老哥们、老姐们。
(四)亲情温暖,填补老人内心空白
“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已成为很多老人寂寥生活的真实写照,老人容易受骗,反映的是老人情感生活缺失。因此,子女们多与父母沟通,同时与父母保持顺畅的沟通渠道,当“骗子”进入老年人的生活时,子女可以第一时间发现并阻断恶性事件的发生。换言之,如果老年人与子女常有情感的沟通,多给家里老人打打电话、聊聊天,几句问候、几句寒暄,肯定抵得过推销人员的千言万语,老人也会生活得安安心心,外面的骗子们也就无机可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