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返回首页
“企业文化”幌子下的制度化欺凌亟待引起重视
字数:1235 字 浏览:649次 下载:0次
== 本文免费阅读 ==
  各色奇葩的企业文化、员工团建、绩效惩戒花样,一再刷新公众三观。近日,媒体报道多起新闻引起热议。贵州毕节一装饰公司女员工因业绩未达标被要求生吃蚯蚓和泥鳅。贵州一家药业公司的员工在室外集体叩拜感恩公司的视频在朋友圈热传。正常的雇佣关系演变成过度人身支配关系,所谓的“企业文化制度”实际上为“欺凌”,相关问题亟待引起重视。
  一、存在的现象
  1、以制度包装“欺凌”。有些企业、单位将恣肆的权力加以包装,以激发羞耻心的方式来提高业绩,以此达到胁迫、控制员工的目的。要求员工生吃蚯蚓和泥鳅的公司领导回应,制定奖惩制度员工都是知道的,没有人反对。不吃蚯蚓还可以通过罚款500元即向公司打借条的方式来代替,假意给予员工选择权。但事实上,这样的奇葩惩罚要求出现在公司的制度中时,就已突破公序良俗,对员工有着明显的冒犯乃至侮辱意味。
  2、以文化美化“侮辱”。近年来所曝出各式离奇“企业文化”,都表明太多的企业没文化,太多的企业主内心膨胀而行事极端。不论是鼓吹“狼性”“丛林法则”,又或是大搞“家长主义”“拟亲化威权”,究其本质都是对于现代公司制度、对基于契约的“劳务雇佣关系”缺乏理解与尊重。如近年的媒体报道中,“未完成销售业绩,员工当街下跪爬行表激励”“未完成销售任务,员工被惩罚跪在店门口”“银行员工被当众打屁股”“未完成业绩员工当众吃活面包虫”等体罚、侮辱行为。
  二、问题
  1、员工法律维权困难。不少员工面对“奇葩”企业,出于保护饭碗考虑,本能倾向于忍受。底层员工往往有着极强的抗压性与耐受性,可以承受来自外部的强大压力乃至侮辱。一些企业之所以敢于将这类明显违背常识的做法写入公司规定,就在于瞄准员工的弱势地位。
  2、行为性质界定模糊。过去的不少类似事件即便在曝光后,司法介入的现象也比较少见,一定程度上增加一些企业的侥幸心理,也模糊了社会对此类行为性质的准确认知。每一起奇葩体罚行为,都不仅是对当事员工个体权益的伤害,也是对社会秩序的冲击。其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也注定会灼伤这个社会的价值观。
  三、建议与对策
  1、发挥司法作用。司法力量应发挥更大的主观能动性,以依法依规处置来为员工撑腰,为企业划清“惩罚”员工的边界和底线。企业内部的管理规定,并不只是企业的“家事”,必须建立在合法的基础之上。劳动法中明确规定,用人单位有侮辱、体罚、殴打、非法搜查和拘禁劳动者行为的,由公安机关对责任人员处以十五日以下拘留、罚款或者警告;构成犯罪的,对责任人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一旦企业“家法”触及到了法律底线,相关责任人理当受到法律惩罚。
  2、助力员工维权。在当前社会就业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公共部门既要关注企业的困难,也不能忽视劳动者权益的保护,特别要警惕一些企业依仗就业压力来削弱对员工合法权益的保障。具体来看,既要加强常规性的劳动执法监察力度,也要对一些隐性的病态企业文化及时亮明态度。如这起事件中,此前媒体报道,相关视频流出后,该公司扬言要对爆料员工进行报复,那么在后续的员工权益的保护上,也需要有必要的关注。
没有找到想要的文档没关系,可以——原创定制
如果不想充值,也可以——以稿换稿
温馨提示:
1、本站立足于原创,非会员单篇售价50元起,是本站注册会员,有足够的积分,作品会员价多少就扣减多少;
2、充值起点50元,多充不限;本着自愿的原则,充值不可退款或提现;如不想充值,可拿自己的最新原创作品交换;
3、无忧只搭建平台,制定稿件上传和下载规则,其他由上传人和下载人自愿进行,无忧不对稿件内容和质量负责;
4、无忧不保证平台稿件永久留存,请下载用户自行及时保留;
5、本站文章均为原创投稿,仅供下载参考,拒绝任何形式转载,侵权必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