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法治建设的一个重大标志性成果,标志着我国依法保护民事权利进入全新的“民法典时代”。
2020年5月29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了以“切实实施民法典”为主题的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强调民法典被一部"社会生活百科全书"。是一部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巩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依法维护人民权益、推动我国人权发展,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
作为党员干部,学习掌握和贯彻、实施民法典,是当前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我们要深入学习全面掌握民法典的内容,做学习、遵守、维护民法典的表率,要提高政治站位,明确核心要义;敢于坚定执行,保障实施效果,不断提高运用民法典维护人民权益、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能力和水平。
一、全面深入学习,明确核心要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共七编1260条,内容包括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以及附则等。每编自成体系,各编上下连惯,共同组织一个严密有机的统一体。要通过认真学习,精准掌握民法典框架结构情况,通晓民法典各编条文情况和内容内涵,识记民法典7编1260条的数量指标,知道民法典各编核心内容和核心要义,深刻领会民法典中“人民至上”的精神实质。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学习民法典首先就要领会民法典中的为民之心,爱民之心,敬民之心,牢牢把握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体现在实践环节就是以法侓作为维护人民权益的利器。在学习中,要把学习民法典的过程变成弘扬法治精神、培育法治信仰的一个过程;把学习民法典的过程变成为如何为民服务的思考过程。从而在实践中切实回应人民的法治需求,与民法典中的为民之心、爱民之心,敬民之心产生同频共振,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充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使民法典成为新时代保护人民民事权利的好法典。
二、通晓法典来历,提高政治站位。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先后4次启动制定和编纂民法典工作;十八大以来,适应党和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需要,民法典编纂再次摆上议事日程。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分别于2016年、2018年、2019年审议民法总则、民法典各分编、民法典3个草案。经过5年多时间的努力,2020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正式审议通过民法典,并予以颁布实施。民法典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坚决贯彻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坚持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同时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事法律规范,大力弘扬传统美德和社会公德,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维护公序良俗。因此,作为基层党员干部,我们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民法典颁布实施的重要作用。充分认识到民法典既是护民之剑、利民之器,又是治国之基、利国之道,在实践中让民法典承担应有的历史责任和发挥应有的时代价值。
三、强化责任落实,保障实施效果。
民法典是一部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巩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都具有重大意义。今后我们要结合工作实际,一是大力开展民法典普及宣传工作,要充分运用新媒体及传统媒体加大宣传力度,使民法典走近群众、走进群众心里,使其敬畏规则,尊重法律,主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二是把民法典的学习教育纳入各级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和基层党支部学习计划,增强广大党员和国家工作人员法治素养。三是要把民法典各项规定相关要求贯穿职能部门依法行政全过程,提高依法行政和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水平,推动各项工作更加规范化、法治化,努力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谋利益。使民法典真正落地生根,发挥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