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返回首页
改革开放见证城市环境卫生变迁(纪念建党100周年文稿)
字数:7256 字 浏览:4705次 下载:7次
== 本文免费阅读 ==

改革开放见证城市环境卫生变迁

  1978年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犹如一阵春雷巨响,吹响了国家改革开放的号角,也让我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时光荏苒,从计划经济切换到市场驱动,历经四十多年的改革发展,我市已恢复了旧时的风采,成为了一座和谐、宜居的幸福之城。城市管理和设施也从当时的粗放、陈旧、落后,发展到如今建立了以精细化、现代化、智慧化为特色的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的环境卫生事业也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得到了蓬勃的发展。挥扫帚、抡大锨、推平车、摇铃铛,穿街走巷收垃圾,这应该是对几十年前老一代环卫工人的记忆。而今走进大街小巷,映入我们眼帘的是身着橘黄色马甲的环卫工人,各式各样的新型多功能环卫作业车辆,整洁漂亮的压缩式垃圾中转站,舒适温馨的公共厕所。干净漂亮的城市街道,高效便捷的机械车辆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的是环卫事业的深刻变化。

  改革开放之初,环卫事业发展迎来春天
  改革开放之前,我市还是一座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中部城市,城市规划体系不完善,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环卫装备落后,城市面貌脏、乱、差现象较为突出。当时,环卫工人总共才70多名,由于社会偏见,环卫工人社会地位低,很多人不愿意当一名又脏又累的环卫工人。人数少、加之群众文明程度低,城市环境脏、乱、差问题严重,我市由此被外地人戏称“许脏”。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伴随着改革的春风,我市的环卫事业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城市环境卫生工作逐渐得到政府的重视,政府在当时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和“文明礼貌月”活动,把治理城市脏乱差提上日程,并把治理脏作为突破口。环卫工人从70多名一下子扩充到了200多名,社会对环卫工人工作的认识度有所提高。更可喜的是,环卫队伍里增添了好几辆环卫机械化车辆。那是国家开始重视经济建设的开始,也是我市城市环境发展进入良性阶段的开端。
  进入80年代,我市的环卫作业从以前单一的收集垃圾、粪便扩展到城市主次干道的清扫保洁,生活垃圾清运,公厕管理、保洁、清掏、打药、消杀,以及粪便垃圾无害化处理等多项任务,环卫工人从此也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城市美容师”。
  1987年,我市在健康路建起了我省第一座机械化垃圾中转站,我市的环卫机械化基础设施实现了从无到有的飞跃。我省建设厅专门在我市召开兴建机械化垃圾中转站现场会,我市成为了全省环卫行业学习的典范。对于机械化垃圾中转站,人们无不对这种新鲜事物感到好奇。几条街道的垃圾集中到这里,在机械手臂的操作下,统一装到垃圾清运车中,然后运到城外的垃圾场。垃圾中转站既减少了垃圾暴露,又杜绝了二次污染,大大降低工人劳动强度,深受环卫工人的欢迎。此外,还在垃圾处理上做文章,在城南、北、西各建堆肥场,工人将垃圾中的玻璃、砖块以及其它不能堆肥的东西挑拣出来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酵处理,制作成有机肥出售给城郊农民。改革后,农民种地的积极性大涨,肥料的需求量也在增加,收集的粪便变成了“香饽饽”,农民争着抢。农忙季节,粪场门口拉粪的拖拉机排长龙。之后随着化肥的普及,粪场生意逐渐萎缩,粪场停办,建起楼房成为家属院。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力度不断加大,我市的环卫发展逐渐凸显出“社会、环境、经济”三大效益,环卫行业也创出了全省三个第一的大好局面:1992年仅用了56天就建成了9座机械化垃圾中转站和16座高标准水冲式公厕,开创了全省第一的“速度”;1993年购买了全省第一台大型吸扫车——“扫地王”,并于1997年,将车辆数扩充至3台,于当年建立了我市第一个机械化清扫队,我市的城市管理工作由此迈向了环卫装备现代化的开端;1997年,市委、市政府把握全局,在我市成为“河南省卫生城市”的基础上,提出了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目标。环卫队伍作为创建工作和美化城市环境的主力军,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焕发出了勃勃生机,步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
  城市环境要改善,首先要有科学、合理的城市管理机构。1996年,在国家机构改革的大背景下,我市按照转变职能、理顺关系、精兵简政、提高效率的原则,对各个机构进行了改革。我市城市管理局应运而生,承担原城市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的职能。我处由魏都区城建局划转至市城管局管理,成为市直部门,主要负责市区范围内的环境卫生工作。至此,我市的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逐步走上了长效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

  环卫认识大提升,市民素质步步高
  提起环卫工人的社会地位和待遇。改革之初,环卫工人因工作环境差,工资待遇低,加之社会的偏见,很少有人愿意干这份工作。“那时候招聘环卫工人经常招不满,环卫行业一方面环卫工人缺口大,另一方面又不能激发群众投身环卫事业的热情,所以那时招环卫工人是一件很头疼的事。”除此之外,基于当时社会治安状况和文明程度,环卫工人的人身安全也得不到保障,打骂、侮辱环卫工人的事件每年都会发生,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国家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社会法制不断健全,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文明程度也有了质的飞跃,几十年来,发生在环卫工人身上的治安案件呈逐年递减的趋势。
  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工作越来越得到省政府和市政府的重视。1997年省人民政府下发了《河南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实施办法》,对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提出了工作要求,对违反条例的行为明确了罚则标准,实现了河南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立法零的突破,为全省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工作提供了法治基础,也为城市环境的改善提供了坚强保障。1998年河南省九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决定,把每年的10月26日确定为“河南省环卫工人节”。从此,为城市环境忙碌在大街小巷的环卫工人有了自己的节日,这标志着环卫工人的社会地位有了质的提升。
  1998年第一届环卫工人节让我市的环卫工人印象深刻,环卫人冬斗严寒、夏战酷暑,终于得到了领导和群众的认可。市领导在环卫工人节这一天慰问了环卫工人,送来了节日的祝福和美好的祝愿。电视台、日报等媒体开辟专栏宣传报道环卫工人的工作和生活。‘十佳城市美容师’、‘环卫工作先进集体’、‘环境卫生先进工作者’荣誉评选开展的如火如荼。城区很多街道很多地方都悬挂起横幅、标语、气球,庆祝环卫工人节,营造节日氛围。社会上有越来越多的人关心、关爱这个特殊群体,在社会营造了尊重环卫工人、爱护城市环境的良好氛围。环卫工人从被人看不起,劳动成果不被尊重,到作为劳动的典范被社会所推崇,社会氛围和文明风气在改革开放春风的沐浴下,用了整整二十年的时间被彻底扭转。

  新世纪,城市发展进入新纪元
  唯有不断深化改革开放,才能推动时代发展。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逐步从追赶时代的“后进者”转变为引领时代的“先行者”。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城市发展日新月异,人民的物质文化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对城市环境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了。2002年,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大力开展“争创国家卫生城、国家园林城、国家优秀旅游城”、实施碧水蓝天工程活动。至此,我市走上了“以创建促提升、以创建谋发展、以创建增优势、以创建惠民生”发展之路,引领城市发展进入了新纪元。这期间,垃圾围城、污染环境的现象大为减少,城市市容、环境卫生质量有了极大提升。
  在各项创建任务中,市容环境都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环。作为环卫工人要担起美化城市环境的重任,工作任务十分繁重,环卫人也是克服了很多困难。一个地方城市环境怎么样是对当地发展最直观的评判,也体现了城市的精神文明程度。看似不起眼的城市垃圾和卫生死角都会影响整体城市环境的好坏。创建工作光靠喊口号是不行的,它得需要实实在在的干。所以,在环卫队伍里,个个都是实干家!大家坚信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就是这样的精神,让整个环卫队伍经受住了每一次创建工作的历练,在各项创建评比中不失分、得高分,也是这样的精神,支撑着城市面貌在不断深入的改革开放中,持续走在全省前列。
  对于环卫工人来说,也许没有什么要比看到自己的辛勤劳作得到大家的认可更值得高兴的事了。2004年我市被命名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06年被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2009年被命名为“国家卫生城市”,2015年被命名为“国家文明城市”。每一位市民在感受到城市魅力的提升所带来的幸福感的同时,也享受着国家改革开放所释放的红利。特别是2009年,在取得“国家卫生城市”称号的时候,许多环卫干部职工激动的流下了眼泪,十年磨一剑,每一天,环卫工人们从早上披星戴月,到夜晚繁星满天,把汗水洒遍城市的大街小巷,用双手拂去城市的灰尘污垢,大家感觉这期间的所有付出与努力都是值得的!
  城市发展有当今的成就,除了有以环卫工人为代表的城市一线劳动者的辛勤付出,还得益于城市管理制度的不断健全与完善。自城市创建工作开展以来,环卫部门便本着“科学、严格、精细、长效”的原则,建立了城市卫生质量长效机制和精细化考评运行机制,研究制定了《环境卫生精细化管理工作考评方案》等一系列考核作业标准。2016年在获得地方性立法权之后,由市人大通过、省人大批准,出台了我市第一部地方性法规——《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加快了城市管理的法制化建设进程。与此同时,环卫部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环卫精细化管理为抓手,结合我市环卫工作实际,先后完善制定了《环境卫生作业规范》、《精细化管理标准》、《环卫作业考核办法》,形成了“上下联动、按制管人、奖罚分明、责任到人”的长效化运行机制,环卫部门用“一盘棋”的工作理念、“一把尺”的工作标准、“一条心”的工作合力,开创了“多方位、无盲区、全覆盖、精细化”的环卫工作新局面。
  环境卫生管理精细化。“九十年代,我们当时的工作场景,用一句话‘一把扫帚扫天下’来形容是最适合不过的了。”据环卫工人回忆,九十年代初,有些城市道路路路面坑坑洼洼,经常尘土飞扬。那时候,大货车接连不断进城,拉煤、拉沙子的货车比较多。冬天干活儿时,头上要戴一个火车头帽子,嘴上戴着大口罩,遮住耳朵、脸,脖子上围一条毛巾,拉着大架子车,先用大扫帚扫,再用铁锨铲,一个花坛那么长的距离,就能清理出两三车尘土、煤灰。环卫工人经常几千米路面扫下来,累得胳膊都抬不起来,棉衣经常被汗水浸湿。回到家时,口罩黑糊糊的,脸上、脖子上,到处都是灰、泥,洗几遍水都是黑的。许昌市环卫部门虽制定了考核标准,但因为受制于城市基础设施状况、市民文明素质等诸多方面的影响,我市的城市环境虽与改革开放之初相比已有所改善,但整体上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步入二十一世纪,行走在大街上,我们很难再能看到环卫工人拿着大扫帚打扫街道,满身尘土乱飞的场景了,环卫工人的工作量也减轻了不少。“之前大扫帚、架子车是环卫工人的标配,尘土垃圾都是环卫工人一步一步扫出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我市环卫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积极争取财政资金支持,提升环卫装备水平,全面提升道路机械化清扫率。目前我市中心城区共配备大中型扫地车、高压冲洗车、雾炮车、除雪车、垃圾运输车、多功能抑尘车、路面养护车等各类作业车辆400多台。大批量的新型机械车辆的投入使用,有效地降低了环卫工人的劳动强度,城区主次干道机械化清扫率达到了100%,环卫工人再不是“一个扫把一把锹,手推小车跑断肠”。
  厕所革命新变化。小厕所,大民生。曾被认为是“不登大雅之堂”的公厕,如今却成为城市的一道道风景;从露天的简易旱厕到水冲式公厕再到现代化的环保、可移动公厕,从架子车运输到三轮车再到真空吸粪车……这是我市“厕所革命”带来的新变化。
  过去公厕保洁工的劳动条件特别落后,那时几乎都是旱厕,清除粪便都要靠人工挖淘,运粪便也是手拉车,别说累,甭提脏,就是每天闻臭味就让人受不了。早在九十年代,环卫工人从一大早开始就要挨家挨户地清淘、收集粪便,一干就是整整一天。很多时候,他们都是把运输粪便的架子车停在居民家门口或者胡同口,然后再带着扁担进去挑粪。因为缺乏现代化的收集、处理工具,收集、清掏的粪便无法处理,只能拉到郊区给农民当肥料用。1990年,我市五一路的第一座“水冲式公厕”投入使用时,许多市民都感慨地说,许昌,终于有了一个与现代城市文明相吻合的公厕了。2004年12月1日,当时遍布于市区主次干道的128座公厕全部实行免费开放。此举标志着我市的文明进程又向前迈出了一大步,受到了市民的高度称赞。
  此后,我市每年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深入开展“厕所革命”。随着政府对公厕改造投资力度的递增,城区大街小巷90年代的旱厕已不存在,全部改造成了二类以上水冲式公厕。目前,我市中心区共有公厕448座,公厕布局合理、功能齐全、造型各异、别具风格,达到了一厕一景的效果。而且,现在公厕粪便收集运输机械化程度高了,相继添置了一批真空吸粪车,城区公厕粪便直接收运至有机物处理站,粪便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粪便真正变成了“宝”。同时,依托智慧城管便民服务平台,设置公厕查询功能;在公交站牌、十字路口等部位安装公厕地图,使外地游客及市民群众能够快速找到公厕。主干道及重点部位的公厕还覆盖有免费的无线网络,厕内张贴有醒目的wifi标志,高配置的便民设施为市民群众提供了更多便利。如今不管你是本地市民还是外地游客,只要有“需要”,沿着“公厕地图和指示牌”,不出5分钟、不出500米准能找到离你最近的一座公厕。
  垃圾处理新典范。垃圾分类、集中处理和综合利用,是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我市建立生活垃圾从源头收集、中端转运到末端处置的完整链条,密闭运输,杜绝了对路面及周边环境造成的二次污染。
  按照市区内小型垃圾中转站服务半径0.8公里的标准,我市改造新建压缩式中转站共计72座。垃圾清运车司机每天穿梭在垃圾中转站之间,确保生活垃圾日产日清,每天清运中心城区生活垃圾近1000吨。
  为实现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2008年,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在原垃圾堆放场南面新建了一座日综合处理600吨的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厂,2010年10月建成投入使用后,有效地改善了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营造健康、舒适、优美、洁净的人居环境。
  为积极响应十八大提出的“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口号,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粪便对环境的污染,积极争取财政支持,于2014年高标准建成了一座有机物处理站。该站使用德国先进的机械化处理、资源化模式、产业化管理的粪便无害化处理设备,采用“固液分离+絮凝脱水+粪水净化+除臭”的处理模式,对城市粪便进行科学的管理、处置,粪便无害化处理率达到了100%,达到了促进城市环境保护、消除粪便污染的目的。
  2017年,我市招商引资高标准建成了工艺先进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日处理生活垃圾规模2250吨,2019年7月建成投用后,不仅满足了全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需求,而且还承担了市区冬季供暖任务。全市城乡生活垃圾处理能力全面增强,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水平大幅提高,实现了区域生态环境整体改善,人民生活环境显著提高的目标。
  我市积极探索生活垃圾协同处置,2016年,我市城乡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一体化项目,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这是全国人居环境建设领域的最高荣誉奖项。这个项目是解决城乡垃圾问题的一个重要民生工程。在这一项目实施过程中,我市探索建立了“政府购买服务、专业团队运作、强化监管考核”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运行机制,走出了一条“城乡统筹、全域覆盖、市场运作、资源利用”的城乡生活垃圾处置之路,为全国农村垃圾处理树立了典范。
  垃圾分类新时尚。2019年6月,我市全面启动了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采用“走出去、引进来”等多种方式,借鉴吸收先进地区管理经验,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因地制宜探索运行模式,引进专业公司参与运作,分步骤推进垃圾分类试点扩面工作。通过扎实开展进家庭、进学校、进社区、进机关“四进”活动,举办生活垃圾分类启动仪式,切实提高了生活垃圾分类的知晓率和参与率,营造了浓厚的舆论氛围,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不断深入。经过近一年的努力,全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已覆盖187个小区、14万户居民、41所学校,中心城区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了30%以上。全市初步建立了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系统,形成了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城乡统筹、因地制宜的垃圾分类模式,实现了垃圾资源利用,改善了生存环境质量,逐步总结出了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的“许昌经验”。
  
  成绩斐然 硕果累累
  我市环卫人见证了国家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环卫事业的发展。其实环卫事业的不断壮大,只是城市发展进步的缩影。“志行千里者,不中道辍足。”从2001年的“创三城”,到“十一五”时期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龙头的“四城”同创,再到如今内涵更加丰富的“五城”联创,这其中增加的不仅仅是数字,更是市委、市政府对于城市发展的信心与决心。我市的环境卫生越来越干净,越来越靓丽,“国家森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等桂冠相继花落我市,城市“得牌”“授奖”,群众得益、受惠。我市环卫部门先后荣获“全国城市市容环境卫生先进集体‘时传祥奖’、全国建设系统先进集体、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状、河南省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示范市、城乡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一体化项目——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多项荣誉。

  遥想环卫新发展,多管齐下看新朝
  时代在前行,科技在发展,市民群众对环境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更好地服务许昌人民,为全市人民创造一个优美的工作生活环境。在建党100周年之际,我市环卫部门将长远规划,秉承管理上讲科学、技术上讲创新,打造环卫工作的“五化”模式(即精细化、科技化、服务化、规范化、信息化),持续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和餐厨废弃物收运处理项目建设运营,进一步提升我市环境卫生管理水平,为建设“智造之都、宜居之城”贡献力量!

没有找到想要的文档没关系,可以——原创定制
如果不想充值,也可以——以稿换稿
温馨提示:
1、本站立足于原创,非会员单篇售价50元起,是本站注册会员,有足够的积分,作品会员价多少就扣减多少;
2、充值起点50元,多充不限;本着自愿的原则,充值不可退款或提现;如不想充值,可拿自己的最新原创作品交换;
3、无忧只搭建平台,制定稿件上传和下载规则,其他由上传人和下载人自愿进行,无忧不对稿件内容和质量负责;
4、无忧不保证平台稿件永久留存,请下载用户自行及时保留;
5、本站文章均为原创投稿,仅供下载参考,拒绝任何形式转载,侵权必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