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与完善
字数:6556 字 浏览:899次 下载:0次
== 本文免费阅读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种史无前例的体制,我国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和完善是一个艰辛而伟大的历程。其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不断结合的过程,最终走出一条符合经济规律、切合发展实际、极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概念及主要特征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概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同社会主义基本社会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经济,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它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把资源配置到效益最好的环节中去,并使企业实行优胜劣汰;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反应灵敏的特点,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必然受到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制约和影响,从而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呈现独特的基本特征。
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社会主义制度的核心在于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问题实际上是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的问题。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方向的根本保证。生产资料为谁所有,谁就可以支配财富为谁的利益生产。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社会生产关系的重要基础。如果在理论上淡化公有制,在实践中不坚持公有制这个基础,社会主义就将成为一句空话。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非公有制经济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低,发展又很不平衡,客观上要求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因此,必须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有更大更健康的发展,使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是以计划指导。传统观念认为,社会主义是公有制、计划经济;资本主义是私有制、市场经济。事实上,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短短的20多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多年来,我国经济平均增长率9.5%,高于世界经济的平均增速,也高于发达国家的增长速度,为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创造的世界历史奇迹。计划和市场具有各自的优势和长处,也有各自的局限和短处。计划调节的优势范围主要在宏观领城,能有效地对经济总量进行控制,但对微观经济活动难以发挥有效的调节作用;市场调节的优势范筹主要在微观领域,能有效地激发经济主体的活力,但对经济总量的平衡、宏观经济结构的调整、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等的调节显得无能为力。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市场与计划各有其客观上的地位和作用范围;前者是基础性的,后者是全局性和方向性的。
三是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市场经济能够促进生产力更快发展,有利于增加财富,有利于共同富裕;同时,必然带来两极分化。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以来,社会贫富差距拉大,我国市场经济目前显现出来的功能和作用与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还具有相似性。然而,严格和彻底意义上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具有共同富裕的内在特征,并能实现它。能够实现共同富裕,是我国市场经济真正充分地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键,因而也是它区别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关键所在。
四是以坚持党的领导为政治保证。当前,我国正在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领导经济建设就是党的中心任务。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创举。在当代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能够按照最有利于生产发展和共同富裕的原则,不断地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协调各方面的利益,正确处理现阶段出现的种种矛盾,有效地组织和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向前发展。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探索历程
从实践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探索大致经历了四个重要阶段。
第一阶段:尝试市场经济手段。这一阶段大致从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到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之前。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计划经济手段作为改革开放之前唯一的经济调节手段开始有所改变。1978年12月,邓小平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中指出:“现在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权力过于集中,应该有计划地大胆下放,否则不利于充分发挥国家、地方、企业和劳动者个人四个方面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实现现代化的经济管理和提高劳动者生产率。”1979年邓小平又专门提出:“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但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领导人第一次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提并论。在1982年9月1日召开的党的十二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各种各样的小商品,产值小、品种多,生产、供应的时间性和地域性一般很强,国家不必要也不可能用计划把它们管起来。这类小商品,可以让企业根据市场供求的变化灵活地自行安排生产。”这里所说的市场供求变化,就是指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但是,在这个时期,我们党对市场经济的认识还是有限的,对市场机制的作用还没有更充分的认识。直到1984年10月20日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依然重申“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即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而不是那种完全由市场调节的市场经济”。由此可见,从1978年12月至1984年10月,我们党已开始大胆尝试市场机制的作用,但对计划和市场的关系,还停留在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认识阶段。
第二阶段:加大市场经济的调节力度。这一阶段从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始,至1989年11月十三届五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决定》止。
从1984年10月中央作出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开始,已经对计划和市场的“主”“辅”之分有所认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改革是为了建立充满生机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进一步指出这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报告正式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这说明虽然当时对计划与市场的认识仍不充分,但与前一阶段相比已有所转变。从1989年11月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开始,我们党已经开始对计划与市场的“主”“辅”关系进行淡化,不再强调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观念。在十三届五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决定》中指出:“改革的核心问题,在于逐步建立计划经济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运行机制。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程度、方式和范围,要经常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这里首先强调了要建立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经济运行机制,再没有出现片面强调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提法。这表明我们党对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认识已较为充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史上的所谓“主”“辅”之分,即“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性质之争才算尘埃落定。
第三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这一阶段大致从1989年11月十三届五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决定》始,至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止。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探索,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直没有停止;对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的产物到底是社会主义性质,还是属于资本主义性质,一直争论不休。1992年1至2月,邓小平发表南方讲话,谈到“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的谈话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是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僵化思想的束缚,从而结束了长期困扰人们的“社”“资”问题之争。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报告作出了明确表述,“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标志着我们党的市场经济理论实现重大突破,明确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性质就是市场经济,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993年11月14日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把十四大确定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基本原则更进一步明确和具体化,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由此可见,从1978年12月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拉开,到党的十六大,经过20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第四阶段: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并结合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所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确立了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0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任务。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次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全面部署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各项具体任务。2004年9月19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我们要按照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的部署,坚定不移地沿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不断从体制机制上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从而,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进一步明确。2007年10月15日十七大强调了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现代市场体系,报告指出“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经过近几年的奋斗和努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现途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重要论断和重要举措,为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从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两个方面指明了正确方向。
(一)“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要用好。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二者是有机统一的,不是相互否定的,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而是要“学会正确运用‘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
明确“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实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历史经验作出的重大理论创新。从计划经济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到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再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标志着我们党对市场的认识逐步深化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不是起全部作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并非万能的“上帝之手”,单纯的“市场”也有其局限性。当“市场失灵”的时候,就需要发挥政府这只“看的见的手”的作用。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仍然要坚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挥党和政府的积极作用”。“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
(二)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以开放促改革。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改革与开放相互促进,良性互动,以建立市场经济为方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极大的发展。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必须进一步加大对内对外开放力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不是要不要开放的问题,而是怎么使我们的开放水平更高的问题”,并强调,“必须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创建新的竞争优势,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市场经济必然是开放型经济。通过扩大对外开放,各类市场要素能够获得更大的流通空间和资源配置方式的选择空间,不仅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而且能够为经济体制改革获得更多外部动力,倒逼法律体系、治理方式、市场环境乃至全社会思想观念更加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破除有碍市场经济发展的思想桎梏与现实阻力,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国内改革发展新要求,更加积极主动推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坚持“以对外开放的主动赢得经济发展的主动、赢得国际竞争的主动”,并相继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自由贸易区战略”等重大战略构想,不仅大大增强了中国在国际经贸合作中的话语权,推动国际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也为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打开新的窗口。
(三)法治保障也要道德引领。
法律与道德都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社会有序运行的重要手段。进一步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既要发挥法治的保障作用,也要加强道德建设。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把法治建设和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他律和自律紧密结合起来,做到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市场经济的基本前提和要求是产权明晰稳定、契约公平履行、规则统一平等。一方面,法治能够保障市场经济各类主体的正当权益,维护统一、公平的市场交易秩序,形成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社会预期;另一方面,法治能够规范权力运行,划分政府与市场边界,厘清各自发挥作用的领域和范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必须以保护产权、维护契约、统一市场、平等交换、公平竞争、有效监管为基本导向,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
市场经济呼唤道德。一方面,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以契约精神、诚实守信原则为基石。缺乏道德规范的市场经济必然导致无序竞争、风险放大,交易成本增加、市场机制效率下降。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下,资本追逐利润、个人追求利益,容易导致拜金主义、极端利己主义等道德失范现象,从而侵蚀全社会长远发展的道德基础。因此,完善和发展市场经济的同时必须加强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建设。
(四)必须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一方面,要毫不动摇坚持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放弃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就意味着偏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方向,犯了“颠覆性错误”。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也证明,建立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基本经济制度之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比资本主义社会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市场经济具有更大的发展优势。
另一方面,要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既与市场经济具有天然联系,又与多个层次的生产力水平相对接;不仅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促进公有制经济提高效率,而且在促进创新、扩大就业、增加税收、增强经济活力等方面显示出巨大优势。
为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从多个层面提出了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重大理论创新和改革举措:在产权保护方面,明确提出“两个不可侵犯”,即“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同样不可侵犯”;在公平竞争方面,强调“三个平等”,即“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在引导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融合方面,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甚至非公有资本控股。毫无疑问,这些重大理论创新和改革举措,必将为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更加强劲的动力和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温馨提示:
1、本站立足于原创,非会员单篇售价50元起,是本站注册会员,有足够的积分,作品会员价多少就扣减多少;
2、充值起点50元,多充不限;本着自愿的原则,充值不可退款或提现;如不想充值,可拿自己的最新原创作品交换;
3、无忧只搭建平台,制定稿件上传和下载规则,其他由上传人和下载人自愿进行,无忧不对稿件内容和质量负责;
4、无忧不保证平台稿件永久留存,请下载用户自行及时保留;
5、本站文章均为原创投稿,仅供下载参考,拒绝任何形式转载,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