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返回首页
读《伦理学》有感
字数:2796 字 浏览:2704次 下载:0次
== 本文免费阅读 ==

    认识斯宾诺莎,还是在黑格尔的一本著作里,这位德国哲学的巨擘这样说道:要达到斯宾诺莎的哲学成就是不容易的,要达到斯宾诺莎的人格是不可能的。
    读完《伦理学》之后,刻意上网探寻潜藏在虚拟世界的人们对这本将神作为于宇宙一体超越了情感的纯粹理性著作能作何解释,然而大失所望的是,百度百科竟然没有这本书的相关词条,在深深的失落之余,我藉借着刚刚读完得到的巨大震撼洋洋洒洒下笔千言提交了词条编辑,仅期望当有耳闻而寻道者求助于中国最大的搜索引擎时,不致因查无头绪而茫然无措。今天以当时的些许感悟和历久弥新后的思索为主线,谦凑小文,以期来日再读时,不拘旧事,推陈出新。
    《伦理学》是一本结构异常清晰而内容极尽繁琐的哲学著作,倘使是没有任何哲学修养的读者,那么在前几遍的阅读中很难初窥风华。所谓结构清晰,在于斯宾诺莎采用了纯逻辑推演的方法来贯穿全书的理论脉络,并以此来使其浩瀚的思想得到丝丝入扣的展现。全书仅有五部分,每部分没有任何章节之分,有的仅是极尽繁琐的定义公理和推论。采用斯宾诺莎的逻辑,假设一个哲学的思想者没有语言逻辑和形式逻辑的知识基础,同时不能在理性思维里系统化的思考感性问题,而当他选择《伦理学》的时候,就是他对哲学开始望而生畏之时。
    书的五部分分别为:一,论神;二,论心灵的性质和起源;三,论情感的起源和性质;四,论人的奴役和情感的力量;五,论理智的力量和情感的自由。后面几章的推导和绎理证明,都以第一部分的界说的诸多定义和公则中的本论命题用复杂的语义逻辑推论而得。坦率的讲,以纯几何方式来证明和解释人类情感的,不能不说是一种富有非凡想象力和创造性的做法,而很显然的是,这样的做法在论证二元论和唯物主义的人类情感哲学上产生了无法超越的影响。更值得后人敬仰的是,他以所谓的造物主为假象,以“自因”这个他整书的中心概念为实质,论证了实体自身的唯一特性和主导作用,从而在认识论里让实体成为对实体认识的唯一,也就是在根本上否认了虚无的上帝的存在。在十七世纪那个有神论仍统治一切的时代,离经叛道给他带去的不仅仅是被驱逐和生活的困苦,更是精神世界难耐的孤独和离群索居。然而,仅仅活了45年的斯宾诺莎,一直都是那样一个单纯的哲学家,追求真理,不问艰辛。
    读《伦理学》,倘使有所涉猎笛卡尔的二元论著作和德国更为成熟的黑格尔叔本华费尔巴哈等见长于逻辑推理的哲学大师的著作,必将被汪洋恣肆冷峻深邃的内蕴深深吸引。犹记得当初万籁俱寂卧榻沉迷于斯的那份悸动与震撼,灵魂深处躁动着的青春情感在理性的光芒中归于平静。那种内心迸发的认同感也仅仅是当初读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时才有过,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两个完全相反的立论,竟在数百年的时间跨度中相互激荡起共鸣的交响,这不能不是一种莫大的幸,一份莫大的光荣。
    “我把人在控制和克制情感上的软弱无力称为奴役。因为一个人为情感所支配,行为便没有自主之权,而受命运的宰割。”第四部分的第一段,斯宾诺莎开明宗义的阐释了他对于人类情感的善恶观念的纲领性观点。纯粹理性的角度,对主观意念的完全无视,正是《伦理学》能在一个近乎完全严谨的范畴内对人类情感进行最为真实的分析解释。在斯宾诺莎眼中,所谓恶就是善一种,对恶的憎恶也是一种对恶的喜爱。人类在自我的有限力量之外,一定且无休止的被更为强大的外部力量所超越。也正因为如此,人类才不断的受到情感的约束,以控制自己在有限的力量范畴内尊崇自然规律从而使自身适应本性的要求。
    与此同时,善和恶的知识被定义为我们所意识到的快乐和痛苦的情感。而对于善恶的约束,来源于情感对于快乐的渴望是否超越了对于痛苦的憎恶,从而让本体的人产生对恶的约束,而非依靠上帝的惩戒和信仰。
    突然间就想到了很久以前读黄仁宇先生《万历十五年》时候的感悟,在书中,黄老谈到中国长久的封建社会使整个国家在明朝开始发展出了极度的文官体制,而文官体制最大的特点就是传统道德和圣人师表对于整个国家包括集权统治者的极度控制和全盘统领。在这个封建的国家里,用以区分是非的不是依靠完善而可靠的法律制度,恰恰相反,我们已经习惯了用道德善恶的主观标准去评判事物和人的对错。甚至到了今天,依旧如此。
    然而,透过斯宾诺莎的理论,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用道德标准去衡量善恶的弊端是如此明显,当违背了社会的快乐原则而使整个群体产生痛苦情绪时,你的罪恶就已经通过口诛笔伐进行了评判,在整个过程中,法律被弃掷到了可怜的角落,从对18名路人“文革”批判式的声讨到打着民粹主义的网络暴力。我们看到的,是对道德标准的泛滥使用,而非对于内心痛苦的严格约束。
    言归正传,斯宾诺莎通过对内心情感的约束力,最终推导了“那些遵循德性的人的最高善是人人共同的,而且是人人皆可同等享有的”的伟大命题。也正是不断通过当时社会推崇的理性思考,斯宾诺莎在《伦理学》中完美的反驳了关于对人非生而能善从而要求服从宗教信仰的教会观点,在以前和以后,对于人性的善恶讨论从未终结,但是自斯宾诺莎,自《伦理学》始,对于人本身求善的可行性和平等性的讨论,终于尘埃落定。我们的法律制定开始从人性本恶论出发而从人性向善论终结,其先河自此而开。
    然而,斯宾诺莎作为伟大的哲学家的过人之处开始体现,他的理论建构和对宗教神学的声讨没有浅尝辄止。在最后一章中,《伦理学》以简短而有力的几个命题,从事物意向作为情感的产生来源和心灵力量对于理解事物和控制情感的能力入手,通过以“神”这样一个本体为中间变量,推导出“幸福不是德性的报酬而是德性本身,我们因理智和圆满心灵控制而获幸福的自由“的答案。全书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结束,斯宾诺莎的理论得到了完美的诠释,对于宗教神学的批判得到了完美的体现,而后人,得到了一本完美的《伦理学》。
    写出这本书的思想无疑的伟大的,而伟大的人,总是超越了时代进步的速度,从而被这个他报以深刻期望的世界所遗弃。
    英雄往往是悲壮的,斯宾诺莎和他的《伦理学》,概莫能外。
    犹太人将族人逐出教会时,会进行一个仪式。
    神父站成两排,每人手里拿着一盏蜡烛,背叛者缓慢走过每盏蜡烛时,神父熄灭蜡烛,每走一步,身后都是黑暗。
    斯宾诺莎就曾面临过这样的仪式。当时的犹太人的宗教和生活是统一的,被逐出宗教就意味着众叛亲离。
    他们说:这就是叛离神的下场,上帝将不再为你照亮道路。
    他还是笃定的迈开脚步,独自背负起整个世界的黑暗。
    更可贵的是,他这么做并不是出于愤怒。这个温和的智者,只是因为爱着这个世界的真相。
    没有神的信仰,才是最虔诚的信仰。
    1677年2月21日,未化冻的冰冷泥土掩埋了这位为追求真理的大师的棺木。去世前两年方才完成的《伦理学》直到他去世后才出版面世,而出版不久又被荷兰当局以“亵渎,无神论”为由严禁出售。三百余年后的今天,我们可以对他的在天之灵诵读那句他最为人知的话:
    ——自由者绝少想到死亡;他的智慧,不是死的默念,而是生的沉思。
    愿他的灵魂,能以智慧的名义,得到永恒的安息。

没有找到想要的文档没关系,可以——原创定制
如果不想充值,也可以——以稿换稿
温馨提示:
1、本站立足于原创,非会员单篇售价50元起,是本站注册会员,有足够的积分,作品会员价多少就扣减多少;
2、充值起点50元,多充不限;本着自愿的原则,充值不可退款或提现;如不想充值,可拿自己的最新原创作品交换;
3、无忧只搭建平台,制定稿件上传和下载规则,其他由上传人和下载人自愿进行,无忧不对稿件内容和质量负责;
4、无忧不保证平台稿件永久留存,请下载用户自行及时保留;
5、本站文章均为原创投稿,仅供下载参考,拒绝任何形式转载,侵权必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