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某市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对策建议
字数:10898 字 浏览:2090次 下载:16次
== 本文免费阅读 ==
今年初,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并阐明了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意义、总体思路、基本要求和重点任务,为新时代成渝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7月10日,我省召开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并通过《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从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国家战略部署、推动重点区域协同发展、聚焦重点领域精准发力、凝聚形成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强大合力四个部分,全面深入回答了四川“怎么看”、“怎么干”等重大问题,对省内各城市如何落实中央、省委部署,加快融入区域战略布局,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我省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期迎来的重大机遇,也是我市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推进“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的当下,迎来的重大发展契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要把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精神作为行动纲领,一方面借势借力,另一方面苦练内功,加快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努力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展现更大作为、贡献更大力量,全面推动xx高质量发展。
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对xx的重要意义
(一)xx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进一步练好内功的重大机遇
xx是成都平原南部中心城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四川粮食、副食品、清洁能源、新材料和建材生产基地。坐落在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交汇处,北与眉山接壤,东与自贡、宜宾毗邻,南与凉山相接,西与雅安连界,中心城区距成都双流国际机场仅100公里。xx坚持生态立市、绿色发展、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坚持“加快建设美丽繁荣和谐xx”核心,总体定位聚焦国际旅游目的地,建设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绿色转型示范市、山水园林宜居城、总部经济聚集区,大力发展“旅游+”产业集群,大力打造“一带两核九组团”的旅游空间布局,突显xx旅游城市特色。体现“产城相融、景城一体”理念,构建“1+4+3”的产业集群体系和“一总部三基地”的工业发展格局;形成“一心五带两片”的产业空间布局和“一区六带”的特色农业布局;依托五通桥、夹江、犍为三大工业生产基地,打造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依托中心城区、县城、城镇和社区,大力发展养老健康服务产业和其他生活性服务业。
xx坚持“旅游兴市、产业强市”发展主线,全力融入成都平原经济区协同发展,加快把xx建设成为中外游客向往、经济动力强劲、现代产业繁荣、环境优美宜居、人文魅力彰显的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和全省区域中心城市。四川省委在精准把握新时代我省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基础上,在成都周边和川东北、川南地区打造几个各具特色的城市群,培育几个具有一定带动力的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着力解决我省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这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平衡发展的一次重要部署,也是xx迈向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实现新作为的一次重大机遇。
(二)xx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新形势下抢抓发展空间的有力契机
xx地处成都平原经济区,是全省重要的旅游城市、工业城市和军民融合产业发展重点区域,具有成为“一干多支”中一个“支点”的潜力。但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当前xx仍面临总量不大、结构不优、质量不高、环境不美、贫困不少等方面的短板。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发展战略,一是有利于xx开放通道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川渝通道建设迎来重大发展契机,有利于获得国家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带来的叠加红利,可借势加快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融入全方位立体式开放格局;二是有利于xx建设区域中心城市。为解决成渝地区“双核”之间的“中部塌陷”的问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发展战略布局,将通过成都的“东进”和重庆的“西进”战略帮助中部地带崛起,弥合两个核心之间的差距。国家、省委在继续做强成渝“双核”的同时,对xx等区域中心城市的培育支持力度将会加大,随着产业的壮大和通勤状况改善,有利于增强xx城市吸引力;三是有利于xx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随着战略的深入实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行政壁垒将进一步破除,两地市场往来更加密切,成都部分纾解的功能和产业将会向xx等周边区域转移,区域分工和配套协作也将不断加快,为xx产业提质升级创造有利契机。
二、xx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面临的挑战
(一)工业化发展不足,与成渝地区核心城市工业化进程不匹配
建国以来,xx依托三线建设工业基础以及本地资源优势,逐步建立起以盐化工、冶金建材和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工业体系,完成了工业化前期到工业化中期的跃进。但从当前工业(制造业)发展来看,融入成渝地区现代工业体系还面临挑战。
1.从产业发展来看。一是产业结构有待优化。工业是xx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2019年xx实现工业增加值增速9.0%,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在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中的占比约43%,仍占据主导地位。但全市以重工业为主,“两高一资”(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消耗型)行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六成以上。新兴产业占比虽然突破40%,但新兴产业主营收入包含了传统产业中的高端产品营收。新兴产业发展主要表现在单个企业、产品和项目上,出口产品类型单一,没有形成体系完备的新兴产业链条。二是产品结构有待优化。在全省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产品以原盐、纯碱、水泥、铁合金等初级产品为主,缺乏精深加工产品、终端产品,产品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不高,市场竞争能力不足,导致整个行业抵抗市场风险能力不足。三是产业集群有待培育。全市未形成具有突出竞争优势的大产业大集群。
2.从企业发展来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偏少,总量偏小。龙头企业不强,年主营业务收入超50亿企业仅有2户,省列百强大企业大集团3户,省列制造业百强企业7户。
(二)城市化发展不足,与成渝地区核心城市城市化进程差距较大
xx作为成渝地区西南部区域中心城市、四川省区域中心城市,其城市能级规模偏小,城市化发展不足。
1.从城市规模来看。一是城市建成区面积小。2019年xx城市建成区面积为77.35平方公里,在七个区域中心城中城区建成面积最小,xx市中心城区经济发展水平低于绵阳、德阳、宜宾、眉山、自贡、南充等地,其中市中区的经济规模甚至比成都市第三圈层的郫县、青白江、彭州市还小。城市的聚集能力和辐射能力非常有限。二是人口支撑不足。2019年,xx市常住城镇化率为53.36%,排全省第六位,处于中等水平;2019年,xx市常住人口326.7万人,规模在七市中处于末位。据统计,近十多年来,xx市的人口均呈净流出状态,每年流失人口大概26万人,这对xx的经济发展非常不利。
2.从社会发展水平看。xx市域及大小凉山地区农村人口多、贫困村多、农民收入少,城乡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缓慢,城乡二元结构现象表现非常明显,过多的区域化历史欠账也是xx引领西南区域发展的巨大阻力。同时,城乡发展不够协调。2019年,xx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达14712元,城乡之间在收入状况、就业情况、生活质量、文化教育、社会保障、政府公共投资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导致其城市整体核心竞争力和配套设施水平较低,滞缓xx城市化进程。另外,xx“三元”区域格局长期存在,小凉山、蒙山片区(涉及xx市辖区沐川、马边、峨边三县)经济发展滞后、贫困问题突出、城市化水平与城市规划区(市中区、沙湾区、五通桥区)差异巨大(见下表),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严重制约了xx建设区域中心城市整体实力水平的提升。
2018年xx部分区县主要经济发展指标统计表
县(区)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
市中区 350.17 50845
沙湾区 212.20 123657
五通桥区 171.0 54613
沐川县 60.68 29146
峨边县 44.86 33153
马边县 40.18 21270
(三)经济综合实力不强,在双城经济圈中难以形成支撑
2019年,xxGDP为1863.31亿元,全省七个区域中心城市末位,与GDP突破2000亿的绵阳以及总量靠前的德阳、宜宾、南充四市相比,xx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在经济总量上目前处于劣势,辐射带动能力有限。人均GDP仅占全国80%。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发展方式较为粗放,2019年xx第三产业占比分别低于全国、全省9.9个、8.4个百分点,R&D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0.93%,分别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1.25个、0.88个百分点,经济增长仍以资源消耗和要素投入为主。
2019年全国全省、成都、重庆和xx主要指标对比
GDP (亿元) 人均GDP(万元) 第三产业占比 R&D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全国 990865 7.1 53.9 2.18 60.6
四川 46615.8 5.6 52.4 1.81 53.5
成都 17012.7 10.3 65.6 2.56 74.4
重庆 23605.8 7.6 53.2 1.91 66.8
xx 1863.3 5.7 44.0 0.93 53.4
注:人均GDP为按照2018年人口基数计算所得;R&D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2018年数据,其余均为2019年数据。
(四)科技支撑力度较弱,城市创新能力不强
从2018年R&D经费投入来看,绵阳、德阳、宜宾较为领先,xx虽然位居第四,但投入额不足15亿元,与绵阳的投入额152.4亿元之间相差超过上百亿。绵阳、德阳、宜宾R&D经费投入强度均在1.2%以上,最高的绵阳达到6.61%,而xx只有0.93%,不到1%。
2018年四川7个区域中心城市创新动力情况
城市 R&D经费(亿元) R&D经费投入强度(%) 专利申请量(件) 专利授权量(件) 高新技术企业(家)
绵阳 152.4 6.61 10486 6651 272
德阳 57.3 2.59 6577 3718 184
宜宾 24.4 1.21 2817 1724 52
xx 15.0 0.93 2536 1401 83
泸州 12.3 0.73 3333 1787 85
南充 10.4 0.52 3230 1442 52
达州 6.8 0.40 2281 1350 50
近年来,xx在人才引进和培养上取得很大的进步,但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和用人机制还不够健全,科技从业人员数占人口总数的比重较低,高精尖技术人才、外贸人才缺乏,导致区域创新能力不足。经济发展缺乏后劲和活力,进一步影响了xx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另外,“创新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还未建立,而“投资驱动”的经济增长格局长期存在,增长方式粗放,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城市创新能力整体受到制约。
(五)面临的外部挑战
1.资源聚集方面。做大做优工业,需要政策、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综合要素的集聚,但xx既不具备以上综合要素的竞争优势,又面临着成都地区“一城独大”而形成的虹吸效应,还要应对兄弟市州同质化竞争。由于历史积淀和现有技术条件限制,xx资源消耗和工业固废排放总量较大,不同程度地造成城市空气质量不优、水环境容量趋紧。随着国家、省愈来愈严的环保要求,xx工业发展将面临愈加严峻的环境保护形势,在倒逼产业、企业环保升级的同时,也会对工业经济基本面的稳定带来冲击。
2.人口外流方面。成都作为国家中心城市,近年来呈现人口持续净流入态势,年平均净流入人口超过50万人,外人人口管理规模保持500-600万左右,是西部第一大人口净流入城市。未来一段时期,在全国人口加速向南方城市、城市群核心城市聚集,四川省城镇化快速发展以及东部新区、天府新区人口承载能力加速提升的背景下,成都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核心城市,提供的创业发展空间和对人口人才吸引力仍然强劲,人口人才净流入态势仍将进一步延续,对xx人口人才的流失产生压力。
3.项目引进方面。随着成都国家中心城市和天府新区的建设,大量的资源、要素遵循市场规律自发向中心汇聚,省内外投资者在同等条件下很难会考虑周边地区,虹吸效应凸显。成德绵地区作为全省工业经济的“执牛耳者”,产业基础的优势自发地传递到了项目和政策争取领域,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凸显。优质工业项目作为稀缺资源,各地都十分重视,引进项目时往往遇到同质城市激烈竞争、甚至是恶性竞争。
三、xx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比较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辩证思维看待新发展阶段的新机遇新挑战。xx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虽然面临许多挑战,同时也具备一定的优势。
(一)文旅资源丰富,文旅融合优势突出
xx是中国唯一拥有三处世界遗产的城市,文旅资源丰富,旅游经济总量长期稳居全省第二位。其中,峨眉山—xx大佛是全国四处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之一,也是国家5A级景区,东风堰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目前已成功获批成都航空口岸过境144小时免签停留城市,与宜宾、雅安、眉山等7市组建“大峨眉”文化旅游联盟,与成都、德阳、绵阳等5市组建高铁旅游联盟,在重庆设立“xx旅游西南宣传营销中心”,定期开展“文化旅游春季推广会”“旅游全球营销重庆推介活动”“美食推介会”等活动,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支撑。
(二)产业发展基础坚实,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xx已经形成三大传统优势产业,即盐磷化工、冶金建材和农产品加工。在国内具有影响力的西部瓷都、不锈钢城、精细盐磷化工循环产业基地、畜牧加工基地、茶产业基地和纺织工装基地。新兴产业已经起步,规模以上新兴产业(含医学、设备制造、电气电子制造)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37.1亿元、占规上工业比重为21.7%,已具备了一定的区域竞争优势。在空间分布上,xx中心城区、夹江县、犍为县等企业集中分布形成的“块状经济”,已经成为支撑产业和城镇发展的重要支点。
成德绵乐城市带是全省产业集中度最高,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城市带,是未来拉动四川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xx集中打造“一总部三基地”,千亿光伏产业集群规模初显,先进材料、绿色化工产业提速发展,xx争创全省地级市数字经济发展先导示范区,“3+1”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积极承接成都产业转移,累计签约引进企业41家;主动融入川渝合作,本地与重庆企业在多晶硅、汽车制造、网络产业等方面的合作逐渐深化,是支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快速崛起的重要产业腹地。
(三)生态资源良好,康养宜居环境优越
xx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历史文化古城,有着“名山、名佛、名人、名城”的美誉,xx境内三江汇流,气候宜人,拥有中国地级市最大的城市绿心,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8.6%,是联合国城市管理中心在中国唯一合作构建的人居环境典范城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森林在城市中,城市在山水中”的优良生态环境城市。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73天,达标率为75.1%。市区拥有8.7平方公里的城市绿心,周围三江环抱,形成良好的湿地系统。
(四)战略地位突出,城市品牌吸引力强
在全国层面上,xx处在“一带一路”中南丝绸之路与“长江经济带”交汇点。在四川省域层面上,xx处于川南城市群、成都平原城市群和攀西城镇群省内三大城镇群的交汇地带,也处于成都平原地区南向发展的主通道上,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区位优势,也是成都平原、川南地区经济影响力向攀西地区、乌蒙贫困地区辐射的战略支点。
2019年嘉州绿心公园、老霄顶公园跻身省级重点公园,xx市获批省级公园城市试点,荣膺“中国百强品牌城市”,峨眉山市获评全省县域经济发展进步县。2019年中国城市报社、人民日报文化传媒等单位评价公布的中国城市品牌百强榜中,xx排名第63位,具有较强的城市品牌吸引力,进一步夯实了xx在“成渝双城发展战略”中的战略地位。
(五)交通体系逐渐完善,互联互通水平较高
xx是成都平原经济区内规划的唯一具备集公、铁、水、空于一体的立体综合交通次枢纽。现已形成了以成昆铁路、成乐高速公路为主通道,国道213线、305线等公路为主骨架,岷江、大渡河水运为辅助的交通网络。xx地处成都平原和川西山地的过渡地带,又是岷江航道的起点,加快xx港建设和岷江航电开发,将有利于“成绵乐”和“泸宜乐”两条经济带实现整合,从而形成一条贯穿四川南北、集聚四川主要人口和经济、加快四川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提升四川对外开放水平的经济主动脉;xx到双流机场的城际列车最快仅需35分钟,已进入“成都半小时经济圈”。
xx是成都平原经济区内规划的唯一具备集公、铁、水、空于一体的立体综合交通次枢纽,依托此独特区位优势,xx市政府正在持续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十纵八横三环线”网络化交通体系,力争建设成为四川综合交通次枢纽。具有特色优势的立体交通体系,更好地积聚物流、资金流、人流、信息流优势,以便进一步夯实产业发展基础,为xx深入融入双战略提供交通支撑。
四、新形势下xx加快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对策建议
xx市瞄准“两个加快、一个争创”奋斗目标,全面对接国省发展战略,主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都平原经济区等国省发展大格局,全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确保“十四五”期间基本建成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和全省区域中心城市,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xx市先后印发了《xx市加快建设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五年行动计划(2018-2022年)》《xx市加快建设全省区域中心城市五年行动计划(2018-2022年)》和《xx市加快融入成都平原经济区协同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2年)》以及《中共xx市委关于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加快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决定》。这些文件是xx“十四五”期间加快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行动指南。结合xx市实际、以上述行动指南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分析为基础,以建成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中心城市为目标,对xx深入融入“成渝双城发展战略”的发展路径提出如下建议。
(一)总体思路
紧扣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一极两中心两地”目标定位,将建设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以光伏全产业链为重点的“中国绿色硅谷”、成渝黄金水道成都港、承接产业转移带动彝区脱贫振兴示范区、民用核技术产业发展新高地作为xx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主动唱好“融入之歌”,弹好“协作之调”,做好“发展之功”,引领xx全面融入新发展格局。
(二)以立体交通为纽带的空间布局
区域发展中选择融入发展的战略,在现代意义上,意味着资源共享、市场共享,表现出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人才流动的互联互通性。xx要在既有的物理空间格局中寻求突破,就应着眼于在区域发展中承担相应的空间节点功能,这其中的关键是交通通达性。以立体交通体系为纽带,根本上改变xx在四川省域范围内、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内、长江经济带区域内的空间重要性,主动承担区域发展的空间节点功能是一种现实与未来兼具的战略选择。xx位于成都平原、攀西、川南三大经济区连接处,是成都都市圈南向开放的重要节点。要通过不断努力构建立体交通体系,建成贯通南北、连接东西、通江达海的重要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
1.融入成都平原经济区发展。统筹推进铁路、高速公路、岷江航电、机场等枢纽项目建设,积极争取启动和推进雅眉乐自城际铁路、xx至天府新区高速、xx经安岳至重庆铜梁高速、蒲江至夹江高速、屏山经马边至峨边高速、xx至西昌高速、xx至马边段、xx至天府国际机场快速通道、乐眉快速通道等项目工作,推进干线公路主动对接成都,推动交通一体化发展。开通成都经停xx至贵阳等地高铁,加密成绵乐高铁运行班次,优化发车时间,实现公交化运营。
2.川内其他中心城市协同发展。建成成贵铁路、成昆铁路复线峨米段、连乐铁路、仁沐新高速、成乐高速扩容、峨眉至汉源高速、xx至西昌高速马边至昭觉段、犍为枢纽以及xx和平机场和峨眉、峨边通用航空机场等项目,构建形成以高速公路为主骨架、高速公路路网与相邻中心城市间1小时通达的城际综合运输网络,实现区域交通出行“一张网”、智慧运输服务“一点通”、公共客运服务“一卡通”、政务管理服务“一站通”。
3.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联动发展。构建以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为骨干,普通铁路、干线公路为补充的城际交通网络,形成连接成都、重庆两市便捷高效的综合交通网络,全面融入成都平原一小时经济圈和重庆两小时经济圈。推进岷江港航电综合开发,推动成都(xx)港、宜宾港、泸州港、万州港、重庆港“3+2”港口资源整合。完善提升动车所、客货列车编组站、物流仓储等配套设施,大力发展陆水联运、空铁联运,将xx建成成都平原经济圈航运中心和川西南物流集散中心。
(三)以协作共兴为导向的产业发展
1.现代产业协同。加强与成都平原经济区内、成渝双城经济圈内城市的产业协作配套,主动承接成都家居、轻工、机械、食品饮料等产业转移,共建产业合作园区,加快与成都形成“总部+基地”“研发+生产”等产业协同配套;着力构建成德绵乐高新技术产业、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带,着力打造成眉乐产业联动示范区,打造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核技术应用、新能源、新材料、食品饮料产业集群,共同构建“水涨船高”的利益共同体。加快“一总部三基地”建设,形成成眉乐产业联动示范区,在成都平原经济区内产业吸引和带动能力进一步凸显。
2.协同创新发展。全面融入四川(成德绵)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争取布局国家(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技术(产业)创新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用好四川军民融合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和国家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积极承接成德绵军民科技成果示范转化并产业化。加强区域科技金融协同,深化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创新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积极推广“科创贷”“科创投”等成功经验。推动区域内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创新协同,加强农产品精深加工,加大在新品种培育、新技术等方面的交流合作,争创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探索联合开展专利行政执法协作,共同打击和遏制知识产权侵权行为,争创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
(四)以自身定位为依归的功能布局
1.优化国土空间布局。以国土空间规划为依归,完善并落实规划体系是自然资源领域的重中之重,初步形成全市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一张图”,引领和促进xx经济高质量发展,指导和促进xx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和全省区域中心城市建设。从城乡空间上,着重落实xx市域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都平原经济区、治蜀兴川“一干多支”发展战略中的功能地位和空间地位;从产业布局上,重构“一总部三基地”工业版图,打造四川经济新的增长极;从城镇体系上,优化圈层结构与组成,深化区域发展科学理念,突出地域发展特色,全面提升xx空间发展质量水平和城市能级。实现市中区、夹江县、井研县、五通桥区、沙湾区同城化发展,推进市域范围内一体化发展。
2.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依托“一总部三基地”,推动工业集中集群集约发展,大力淘汰落后产能,关停和取缔“散乱污”企业,加快构建绿色国土空间格局,金口河区、沐川县、峨边县、马边县列入重点生态功能区,全市无一例矿山开采进入保护区,基本完成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小水电等问题整治。坚持保护优先,落实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求,严守长江经济带战略环评“三线一单”。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动尽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深化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改革,全面完成生态环境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区域协作、条块结合,增强科技支撑和能力保障。推动绿色发展全民共治,实施推进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转变综合行动,构建生态环境保护政府企业公众共治体系。
3.提升县域经济贡献。产业兴,则县域兴。县域之间的竞争本质上是产业之争,这也是县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命脉所系、根本所在。壮大县域经济说到底是发挥比较优势的过程。如峨眉山市应做足“茶叶”大文章,在全省“三山一早”川茶产业发展中走在前列;犍为县、沐川县可依托林竹资源,大力发展竹文旅、竹制品,在全省竹产业强县培育中成为排头兵。如井研县可利用经济地理格局重塑带来的“时空压缩”效应,进一步对接成都,借势配套,甘当配角,实现协同发展。同时,要加快“一总部三基地”、农产品加工园区等建设,做好相关产业配套,栽好“梧桐树”,引来“金凤凰”。五通桥要聚焦打造“中国绿色硅谷”“植物保护产业集群”“新型化学园区”,建设西部一流的循环经济示范区;沙湾、夹江要聚焦冶金建材、陶瓷产业提档升级,建设全省重要先进材料产业基地。高新区要立足打造全省数字经济首位,发展资源型、技术型、融合型数字经济,加快形成新引擎。利用资源、产业、区位新优势,打造一批宜居宜业的中心镇和特色小镇,形成县域经济新的增长极。支持有条件的乡镇创建县域副中心。
xx市应该充分认识都市圈发展的虹吸效应,积极应对。在都市圈形成成长阶段,中心城市吸引周边中小城市的资源不断集聚,持续扩大影响力,周边中小城市也有一定发展,但中心城市的发展更好更快更强。在都市圈全面提升阶段,中心城市不断地转型升级,朝着更高的方向发展,这时候资金、技术、管理、人口等产生外溢;周边的中小城市形成差异化布局与分工,走上特色发展之路。在都市圈的成熟阶段,中心城市及周边城市形成密切的网络状结构。到了这个阶段,不同层级的城市分工不同,但功能都不可或缺,共同组成一个富有活力的都市圈或城市群。xx市应该通过积极融入成都平原经济区充分获取成都都市圈成熟的红利,xx在市域范围内应该推进同城化、一体化发展,避免市域中心城市发展带来的虹吸效应。
同时,还应重视民营经济的发展。民营经济是拉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税收的重要来源、创业就业的主要领域,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要提高政治站位,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民营经济在我国基本经济制度中的重要地位,充分肯定民营企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贡献,切实把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作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现实检验和实际行动,坚定不移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五)以共建共享为目标的保障体系
1.进一步完善社会治理体制机制。推动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的具体实践,坚持共建共治共享方向,理顺市、县、乡权责关系,完善市域社会治理链条,推进城乡基层治理制度创新和能力建设。
2.做好城乡发展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牢牢把握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根本目的,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持续加大民生投入,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以增进民生福祉为目标,着力改变发展不均衡局面,逐步缩小地区、城乡、各阶层的差距。促进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不断发展,全面提升城乡公共服务水平,为织牢民生幸福网打下了坚实基础。
温馨提示:
1、本站立足于原创,非会员单篇售价50元起,是本站注册会员,有足够的积分,作品会员价多少就扣减多少;
2、充值起点50元,多充不限;本着自愿的原则,充值不可退款或提现;如不想充值,可拿自己的最新原创作品交换;
3、无忧只搭建平台,制定稿件上传和下载规则,其他由上传人和下载人自愿进行,无忧不对稿件内容和质量负责;
4、无忧不保证平台稿件永久留存,请下载用户自行及时保留;
5、本站文章均为原创投稿,仅供下载参考,拒绝任何形式转载,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