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返回首页
浅论毛泽东农业现代化思想及现实意义
字数:8368 字 浏览:561次 下载:0次
== 本文免费阅读 ==
  摘要:自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再到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期间,毛泽东为中国现代化农业发展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具有划时代的思想。本文通过回顾毛泽东农业现代化思想,从农业、农村、农民三个方面深刻剖析了毛泽东农业现代化思想对我国当前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现实意义,对于当前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一步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毛泽东 农业现代化思想 现实意义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对新发展阶段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总体部署,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 工作指明了方向。党中央认为,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依然极端重要,须臾不可放松,务必抓紧抓实。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通过对毛泽东农业现代化思想及实践的研究,对于我们高效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毫不动摇地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毛泽东农业现代化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毛泽东农业现代化思想是在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从毛泽东农业现代化思想的形成到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萌芽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时期——1949年到1959年初;充实和发展时期——1959年末至1979年。
  1、毛泽东农业现代化思想的萌芽
  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毛泽东认为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前提下,促进我国农业稳定快速发展,通过实行耕者有其田赋予农民土地私人占有的权利,逐渐的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74.]。1945年,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还指出,“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不但是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而斗争,而且是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81.],这一系列思想的提出标志着毛泽东和我们党已经开始探寻中国农业现代化之路。因此,在新民主革命时期萌发了毛泽东农业现代化思想。
  2、毛泽东农业现代化思想的形成
  新中国成立前后我国面临着迫切发展经济的局面,这一时期毛泽东是站在工业化的角度上论述的农业思想。1949年3月5日——13日,毛泽东提出,要将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14.],同年6月,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毛泽东论述了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是工业、农业、科学文化、国防四个方面的现代化,实现工业化是实现其他三方面现代化的根本前提,指引了新时期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向。1953年毛泽东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明确提出了农业现代化的任务,要按照社会主义原则改造农业,
  加大拖拉机和其他农业机器的使用,逐渐的是个体农业纳入到集体农业中,从而达到提高农业生产,以保证工业化以及计划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94.]。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毛泽东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社会主义建设目标,“工业化”的目标逐步转变为“现代化”,同时农业发展的“社会化”目标,也进一步升华成“现代化”。之后,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将实现电气化和机械化、灌溉、施肥作为农业现代化程度的标准,认为实现农业劳动机械化和半机械化,耕地90%以上实现水利化[毛泽东选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89.],并科学使用化肥和农药,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客观要求。因此,这一时期毛泽东对农业发展的指引标志着其农业现代化思想已经初步形成。
  3、毛泽东思想的充实与发展
  经过1959——1961年的三年困难时期,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对农业在国民经济中重要地位的认识,毛泽东农业现代化思想也得到充实与发展。1959年12月——1960年2月在认真学习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基础上,毛泽东将农业现代化被正式纳入“四个现代化”中,他指出,中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的判断标准要以是否充分巩固了以现代化的农业为基础的农业现代化[毛泽东选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6.]。这一论述,表明实现农业现代化与社会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有着必要的关联。在1964年的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周恩来在毛泽东的提议基础之上,正式宣布了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在第四届全国人大上,周恩来再次强调将农业现代化列为第一位。在围绕农业现代化是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基础问题上毛泽东农业现代化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与发展。
  从毛泽东农业现代化思想的萌芽、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毛泽东的农业现代化思想是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重要理论体系,对社会主义经济尤其现代农业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二、毛泽东农业现代化思想的主要内容
  毛泽东的一生都十分重视农民问题和农业发展问题,为我国农业现代化留下了许多宝贵财富。其中,重视农业的基础地位、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倡导科技兴农这部分内容更是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1、重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是毛泽东和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基于对我国国情的深刻认识基础上,逐渐形成的重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基础地位的重要思想。
  第一,农业的发展是革命战争和经济建设的物质基础。1934年1月,面对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下,毛泽东强调发展农业生产是我们经济建设的重中之重[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62.]。抗日战争期间,在国民党和日本帝国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他发表文章《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指出,经济建设要将农业放在第一位,其次是工业、手工业、交通运输业和畜牧业,再次是商业。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根据在总结各解放区土地改革和党的整改经验的基础上,毛泽东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终极目标就是发展工业生产,以废除封建制度,要在农业生产为基础上不断将农业国发展为工业国。第二,农业的发展是工业发展的前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确立的使中国逐步地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目标,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基础之上,毛泽东深刻认识到要想建立现代化工业,必须实行工业和农业共同发展。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强调要协调好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并且重点发展农业,没有充足的农业生产,就没有重工业的发展。第三,正式提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一重要论断是毛泽东在1962年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上正式提出来的,这一刻开始,农业为基础的思想发展成为其经济理论的核心。
  2、发展农业合作社,改革农村制度
  毛泽东积极推动农业合作的发展,不断探索,逐渐地将马列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同中国革命的现实情况相结合,最终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具备中国特色的农业合作化思想体系。
  第一,带有私有制性质的互助组的初步发展。互助组是农业合作化的第一阶段,具有初步的社会主义色彩。它是基于个体经济,由几户或十几户农民按照个人意愿、互帮互惠的原则,建立起来的。虽然属于一种互相联合、互相配合的一种劳动,但是生产资料分配的产品属于成员的私有产品,这个时期仍然是个体经济的私有制[ 毛泽东选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38.]。第二,发展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社。1951年12月颁布的《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规定农业互助合作要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低级到高级稳步地、循序渐进地发展。初级社统一经营,共同使用生产资料,采取劳动分配与土地入股共享收益相结合的产品分配方式,带有半社会主义色彩[ 毛泽东选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69.]。第三,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社的形成。即生产资料农民集体所有的互助组。1955年7月,在《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中,基于我国农业合作化经验的全面总结,党中央高度肯定了自愿互利、逐步推广的原则;根据农民不同的经济地位、不同觉悟层面进行在农村的分层,分批吸纳入社。完全消灭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高级社,1955年初,就在全国农村普遍建立起了高级社,大大推动了合作化的发展进程。到1956年1月底,全国基本实现农业合作化。虽然在后期的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由于毛泽东在指导思想上出现了偏颇,导致一些失误,阻碍了中国农业的发展。然而,我们不能以这些失误就忽略毛泽东农业合作化思想给我国农业现代化带来的发展。我们必须正确的认识和评价毛泽东农业合作化思想。
  3、重视科学技术的应用,注重提高农民素质
  毛泽东立足于落后的国情,从改变生产力出发,把握农业现代化的时代内涵,提出了发展农业科学技术,提高农民素质,走农业科学技术的农业现代化之路。
  第一,重视科学技术对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各项事业在有条不紊地恢复和发展,科学技术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思想在毛泽东的意识里油然而生,毛泽东强调要加强农村的技术改造,推广农业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促进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1959 年4月,毛泽东还提出要依靠机械化发展农业,提高农业生产力,必须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同时,毛泽东十分重视农民群众的实践总结,通过视察江苏、浙江、辽宁等地,总结了“农业八字宪法”,对农业增产增收起到促进作用。第二,组织农民统一学习,转变农民小农意识。建国后,在土地革命和合作化运动的推动下,广大农民在政治上真正翻了身,同时也坚定了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但是改变农民的小农意识却是需要时间的。基于此,全国广大农村农业技术夜校、农业技术学校在毛泽东的要求下应运而生。毛泽东沿用列宁的论述“在一个文盲充斥的国家内,是建成不了共产主义社会的”,进一步明确了当前我国农民素质普遍较低,而社会主义建设亟需解决这一尖锐现象。他指示要在消灭文盲的基础之上,组织农民学习技术,提倡夜校的教员要一边教书一边继续学习技术。还提出要在技术上进行定期检查、定期评比,还要适当奖励在技术上有贡献的人,特别是愿意与其他人分享技术的社员。促进农业科技的发展与应用和提高农民素质是当时毛泽东农业思想的重要内容,并且毛泽东和我们党一贯重视农业科技和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业生产,从而有力推动了我国农业现代化。
  重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积极倡导发展农业合作化,重视农业科技,这些重要内容都在我国经济建设的不同时期大大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发展,不断推进了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
  三、毛泽东农业现代化思想的现实意义
  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毛泽东以及中国共产党都始终重视农民问题和农业发展问题,正是在不断的摸索和前进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毛泽东农业现代化思想,并始终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指导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建设,具有划时代的借鉴意义。
  1、巩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发展之路
  毛泽东关于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的理论,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必须长期坚持的经济建设思想之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的基本国情,毛泽东认为“农业是根本,不要忘掉” [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01页.],党的十四大报告也深刻论述了必须首先发展农业,全面发展农村经济[ 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北京: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第132页]。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根据我国国情发展农业现代化,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道路,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明确提出要深化农村改革。这些论述客观上要求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前进必须坚持农业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推动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要把改革作为根本动力[ 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2.],努力将先进的生产技术、适度经营规模、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作为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重要因素。首先,强化农业科技的应用和推广。农业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不竭的动力。通过研发和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增强农业的科技含量,拓展新的农业增产增收技能,改变农业的增长方式,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的目标。第二,引导农业及农村经济产业化经营。针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内部营运机制、改进外部运转环境,政府充分行使宏观调控的能力,保障农业产业化进程的运行。同时,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要鼓励和引导农户与当地龙头企业与基地建立产销协作关系和其他形式的利益联合[ 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2056-2057.],认真总结和推行其他各地卓有成效的产业化经营方式,形成共同承担风险,共同分享利益的新机制。第三,生产市场竞争力强的优质农产品。建立富有知名度的农产品品牌,保障农产品质量优、信誉高,从而实现经济效益好,市场占有率高的目标。同时,对于农业支撑保护系统的创建,要实行资本多元化,并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制度建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探索农业保险制度的建立,控制和化解农业生产风险。第四,发展生态农业。改变单一粮食种植的传统方式,要着重进行绿色水果、蔬菜、药材和蛋、家禽、肉类等方面的多元化发展,农业广播、电视、媒体的利用也必不可少,要采用多种形式大力宣传绿色农业标准知识,普及人们对绿色农业的意识,促进农业生产的转型。这些措施是我国农业生产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部分,同时也必将巩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尽早实现中国特色农业道路,从而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
  2、完善和发展农业合作社,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毛泽东在探索中国农业合作化理论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他独特的农业合作思想。基于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毛泽东在总结农业合作工作的经验和教训基础之上,这一思想也在不断的创新与发展。改革开放以后,以农民为主体的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的经济组织,经过50多年的发展,合作化成为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支重要力量。同时对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和推动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至家庭农场,家庭农场的建设是促进我国农村和农业建设发展的新方向[ “一号文件”汇编[R].中国敖汉网.http://www.aohan.gov.cn/Article/List/944-2.]。发展家庭农场是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的一种途径,家庭农场的建设能够扩大农业生产规模,同时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有效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首先,要推进农地有序流转。政府应高度重视土地流转工作,要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并常见信息服务平台,使土地流转和纠纷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坚持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因地制宜、因户而异进行流转,同时注意促进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第二,加强金融支持。我国的家庭农场在经营初期还存在资金需求大的状况,政府要应在财政补贴、信贷扶持和税收优惠等方面给予支持和帮助。例如,依据农场的规模、土地面积以及机械化程度,进行直接补助,或在金融政策上为家庭农场办理优惠信贷,适度解决家庭农场建设的资金困难。第三,提供社会保障。政府应提供家庭农场经营风险保障,保险金由政府和农场主按比例出资,因此可以有效削弱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给农场主带来的损失,同时还能提高农场主的收入。第四,注重规范运作。推行农场管理的标准化,努力实现农场专业化、机械化和品牌化。家庭农场应当在工商行政注册,创建企业法人地位,并配备相应商标注册和贷款服务,使其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竞争主体。家庭农场是农业经营模式的突破和创新,无论是在提高农业生产能力,改善农民生活方面,还是对于农村生存环境的客观改善,都与党中央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59页.]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高度统一。我们就应该抓住毛泽东农业合作化思想的实质和精华,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变革中,进一步将其发扬光大,为进一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有益的理论指导。
  3、农民现代知识化,为农业现代化建设培育新型农民
  为了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毛泽东曾提出农业的根本途径是提高农民素质的战略思想,最终要落在提高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农民素质提高上。十六届五中全会,党中央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对新型农民要学会掌握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技巧、具有较高的技术素质和一定的经营管理能力有了新的客观要求[ 胡锦涛,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R].人民出版社,2003(01):5-7.]。
  传统农业以手工劳动为主,农业现代化客观上就要求其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转变为以机器操作为主的现代农业。而技术的应用以及机器的使用,都离不开人,所以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必须要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调动农民的积极性。首先,加强培训,提高农民更多技能。应着重培养种粮大户、农民技术员,合作社带头人,通过他们的示范作用,以点带面,扩大培训效果。同时规范农业科技培训制度,通过相应的激励与约束措施,激起地方农机机构的积极性,促进农业以及工业的科技培训和人才发展[ 侯俊香,农民素质、农业生态与农业可持续发展[J].经济与管理,2002(2):68.]。第二,吸引人才,为新型农民拓宽来源。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建立一个灵活、机动的农业人才留用机制,并为他们创造安心工作的环境。在具体措施上,引导鼓励涉农专业人才特别是大学毕业生深入底层,通过“特岗计划”提高他们的务农积极性,参照大学生村官、大学生支援西部等战略,特别是合作社建设的专业给予政策支持。建立引进农业人才专项基金,鼓励学习本领高、市场经验丰富的农民工回乡。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彭敬东;汪金敖.夯实农业基础设施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01):25.],改良农村交通、电力、水利、通信等公共设施,提高农村公共卫生、社会保障、教育等方面的公共服务水平,为农业人才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使他们能够扎根农村和农业。第三,提高效益,使新型农民蓬勃成长。以农民的自愿为出发点,引导农业朝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力求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在客观上需要社会服务保障体系为依托,所以要完善相关税收优惠、融资担保、规费减免风险保障等方面的政策,创建一个低成本、高效率的农业环境,让农民创业更轻松。所以,通过这些有效措施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社会发展,对于农村小康乃至整个社会全面小康的达成都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坚持毛泽东农业现代化思想的方法论、实践论,用毛泽东农业现化思想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指导当前的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共产党人势必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取得巨大的成绩,为农业现代化梦想的实现打下坚固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R].人民出版社,2012(01):5-7.
  [2]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R].人民出版社,2013:1-3.
  [3]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9-1314.
  [4]毛泽东选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07-455.
  [5]毛泽东选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99-380.
  [6]毛泽东选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6.
  [7]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01页.
  [8]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132.
  [9]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2.
  [10] 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2056-2057.
  [11]“一号文件”汇编[R].中国敖汉网.http://www.aohan.gov.cn/Article/List/944-2.
  [12]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第59页.
  [13]胡锦涛,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R].人民出版社,2003(01):5-7.
  [14]侯俊香.农民素质、农业生态与农业可持续发展[J].经济与管理,2002(2):68.
  [15]彭敬东;汪金敖.夯实农业基础设施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01):25.
没有找到想要的文档没关系,可以——原创定制
如果不想充值,也可以——以稿换稿
温馨提示:
1、本站立足于原创,非会员单篇售价50元起,是本站注册会员,有足够的积分,作品会员价多少就扣减多少;
2、充值起点50元,多充不限;本着自愿的原则,充值不可退款或提现;如不想充值,可拿自己的最新原创作品交换;
3、无忧只搭建平台,制定稿件上传和下载规则,其他由上传人和下载人自愿进行,无忧不对稿件内容和质量负责;
4、无忧不保证平台稿件永久留存,请下载用户自行及时保留;
5、本站文章均为原创投稿,仅供下载参考,拒绝任何形式转载,侵权必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