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返回首页
《聊斋志异》中死而复生故事研究
字数:17899 字 浏览:1786次 下载:0次
== 本文免费阅读 ==
  摘要:蒲松龄继承和发扬了志怪小说搜神记异的传统,汲取了唐传奇注重对世俗真情描绘的特点,在《聊斋志异》中创作了大量内涵丰富,艺术手法高超的死而复生故事。在这些死而复生故事中主人公可以穿梭阴阳,实现现实中无法实现的理想,借幽冥世界痛斥现实的黑暗,借用鬼神妖的外壳奖善惩恶。蒲松龄创作死而复生故事并非偶然,而是受佛道思想的影响,喜谈鬼、爱搜神的好尚,文以载道,寄托孤愤等诸多原因。《聊斋志异》死而复生故事不仅对当代乃至后代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文学价值、审美价值在整部《聊斋志异》著作中熠熠生辉。
  关键词:《聊斋志异》;死而复生;内涵;原因探析;价值
  目录
  前言 1
  一、死而复生故事溯源 1
  二、《聊斋志异》中死而复生故事类型及其内蕴 3
  (一)婚恋故事 4
  1.至情至性爱情的向往 4
  2.孤苦文人的浪漫畅想 5
  3.冲破封建门第束缚 5
  (二)佛教故事 6
  1.果报思想和地狱说 6
  2.六尊观音菩萨信仰 8
  3.宣扬禅宗思想 8
  (三)道教故事 9
  (四)批判现实 10
  1.借死而复生故事刺贪刺虐 10
  2.借死而复生故事讽刺科场黑暗 10
  三、蒲松龄创作死而复生故事原因探析 11
  (一)佛道思想的影响 11
  (二)寄托孤愤 12
  1.孤苦生活之寄托 12
  2.科考的不如意 13
  3.社会黑暗 14
  (三)蒲松龄的好尚 14
  (四)文以载道 15
  四、《聊斋志异》中死而复生故事的价值 16
  (一)审美价值 16
  1.崇尚怪诞的审美追求 16
  2.团圆结局的审美追求 17
  (二)文学价值 17
  1.丰腴人物形象 17
  2.浪漫主义手法的升华 18
  结语 19
  参考文献20
  致谢22

  前言
  蒲松龄生活于明末清初,此时自然灾害频发,贪官恶吏横行,人民生活痛苦不堪。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蒲松龄满腹经纶却无法得到赏识。无奈之下蒲松龄将科举不如意的抑郁之情,馆塾生涯的孤寂之感,社会黑暗的悲愤之情,寄托于“青塞黑林之间”,埋头于志怪小说的创作中,创作出集大成的短篇文言小说《聊斋志异》。《聊斋志异》延续了志怪小说搜神记异的传统,内容异彩纷呈,诡谲异常,其死而复生题材就是对志怪小说的借鉴。《聊斋志异》中死而复生故事塑造了两个叙事空间,一个幽冥世界,一个现实世界。在这些死而复生故事中,主人公往往能在黄泉路上来去由尔,通过死而复生的方式,去除实现理想的障碍物,最终实现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理想。借幽冥世界中鬼神之力,以死而复生的方式奖善惩恶,批判社会黑暗,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和现实性。
  一、死而复生故事溯源
  死而复生故事最早记载在先秦时期的博物志小说《山海经》中,《山海经·海外北经》中记载:“无綮之国在长股国东,为人无綮。”郭璞注:“其人穴居,食土,无男女,死即埋之,其心不朽,死百廿岁乃复活。”[袁珂注疏:《山海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30页。]《山海经·大荒西经》有云:“有鱼偏枯,名曰鱼妇。颛顼死即复苏。风道北来,天及大水泉,蛇乃化为鱼,是为鱼妇。颛顼死即复苏。”袁珂注:“据经文之意鱼妇当即颛顼所化。其所以称为‘鱼妇’者,或以其因风起泉涌、蛇化为鱼之机,得鱼与之合体而复苏,半体仍为人躯,半体已化为鱼,故称‘鱼妇’也。”[袁珂注疏:《山海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416页。]其死而复生故事以寥寥数语记载,然而这寥寥数语中充满了对人生死的思考,“如何超越生死界限,令原始的人们充满困惑和焦虑。因此他们在《山海经·大荒西经》中幻想‘颛顼死即复苏’,所以千百年志怪小说‘死后复生’的奇闻,当以此为滥觞。”[杨义:《中国古典小说史论》,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65页。]
  秦汉时期死而复生故事内容比较简单,散见于博物志怪小说中。东方朔所著的博物志怪小说《十洲记》中记载可令人死而复生的神药反生香:“征和三年,武帝幸安定。西胡月支献香四两,大如雀卵,黑如桑葚……到后元元年,长安城内病者数百,亡者大半。帝试取月支神香烧于城内,其死未三月者皆复活。”[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7页。]
  死而复生故事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诸多志怪小说中屡见记载,如《搜神记》、《列异传》、《甄异传》、《异苑》、《冥祥记》等都有所记录。在这些志怪小说中《搜神记》和《列异传》中死而复生故事成就比较高。《搜神记》中有十五篇涉及到死而复生的故事,而且内容得到很大的丰富,在《搜神记》开始出现了以歌颂爱情为主题的死而复生故事,如《搜神记·王道平》中讲述了王道平与文榆青梅竹马,两情相悦,誓为夫妻,却因王道平参军而分离,文榆被迫改嫁三年后抑郁而死,王道平归乡至墓前哭诉,文榆因情复活,破镜重圆。《幽冥录》、《冥祥记》等志怪小说中的死而复生故事借佛教因果报应思想和地狱观,惩恶劝善。“大抵记经像之显效,明应验之实有。以震耸世俗,使生敬畏之心。”[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32页。]在《幽冥录·赵泰》中赵泰死后入冥,参观恐怖阴森地狱,在冥间“恒遣六部都录使者,常在人世间疏记人作之善恶。”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人死后为恶者在地狱皆受恶报,如“杀生着当作蜉蝣虫,朝生夕死。”而信佛为善者则入“福舍”,参观完后赵泰因无罪且阳寿未尽死而复生。
  唐朝将道教设为国教,推行崇道的宗教政策,因而此时的死而复生故事多数渗透着道教思想。如牛增孺《唐传奇·齐推女》中齐推女产后被人殴打致死,死后魂游离在人间,在仙官的帮助下,用断弦胶将身体和魂魄黏合,死而复生。再如裴铏的《传奇·薛绍传》中张云容生前吃了申天师的仙丹,尸体不腐。死后百年,“得遇生人交精之气,或再生,或为地仙。”薛绍遇见张云容,与其同寝数夕后张云容死而复生。这两则故事,展现了道教可以令人死而复生的法术,如炼丹术、房中术、借尸还魂术。
  宋朝的著作中出现许多死而复生故事,这些死而复生故事是对前面死而复生故事的继承和发展。与以前死而复生故事有所不同,宋朝死而复生故事与程朱理学相适应,呈现出很强的伦理性。如洪迈的《夷坚志·鄂州南市女》中女主人公吴氏为自己爱慕的男人彭先而死,死后复生,主动追求彭先,但受到彭先的责骂“死鬼,竟敢白昼现行。”女主人公吴氏在追逐中坠楼而死。女主人公为情死,为情生,而后死。其勇于追求爱情的女性终败于程朱理学的禁锢,爱情在儒家伦理道德面前显得不堪一击。
  明朝万历年间,出现了至情至性的死而复生故事《牡丹亭》,在《牡丹亭》中杜丽娘与柳梦梅在梦中相遇并相爱,而后杜丽娘因思恋梦中情郎而香消玉殒,后其魂与柳梦梅相遇,死而复生喜结连理。汤显祖构思的奇特,曲折跌宕的情节,生动的人物形象,使得其死而复生故事感人肺腑。
  《山海经》到六朝志怪小说,死而复生故事大都只是实录,其创作意图是“发明神道之不诬”[黄涤明注译:《搜神记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59页。]故事大都粗陈梗概,单纯注重对故事的叙述,没有细腻曲折的细节描写,人物形象塑造方面成就不高。唐传奇中死而复生故事,虽仍不脱离搜奇记异,但文笔婉转,文辞华丽,注重对细节的描写,人物形象生动。至于《聊斋志异》死而复生故事继承和发扬了志怪小说搜神记异的传统,借用了六朝志怪小说中死而复生故事中鬼妖神道的外壳劝善惩恶,并汲取了唐传奇注重对世俗真情描绘的特点,和“施其藻绘,扩其波澜”[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44页。]的叙事风范,使《聊斋志异》中死而复生故事充满真挚情感,用极幻之笔,写出极真之理。
  二、《聊斋志异》中死而复生故事类型及其内蕴
  《聊斋志异》是中国古代短篇文言小说的扛鼎之作,凡四百九十一篇,其中涉及死而复生故事就有五十三篇,占《聊斋志异》总篇章近十分之一,这些死而复生故事根据其表达的主要内容可分为婚恋故事、佛教故事、道教故事、批判现实故事和变形故事。然而《聊斋志异》中死而复生故事内容并不是单一的,有些婚恋故事即批判现实又夹杂着佛道思想,因而有些婚恋故事即是佛道故事又是批判现实故事。如《鲁公女》中女人公为情死为情生,是典型的婚恋故事,但其中渗透着许多佛教思想,又可归类于佛教故事。
  (一)婚恋故事
  《聊斋志异》死而复生故事中的婚恋故事,如《连城》、《阿宝》、《小谢秋容》等篇,在这些故事中男女主人公以死而复生的方式打破了封建礼教的束缚,取得了婚恋自由,为情死为情生表达了男女主人公对至情至性爱情的向往。女主人公死而复生打破了幽冥空间和人间的对立,以人的身份与孤苦书生白头偕老,是孤苦书生对异类情缘的浪漫畅想。
  1.至情至性爱情的向往
  汤显祖在《牡丹亭.题辞》中说:“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汤显祖:《牡丹亭》,黄山书社,2001年版,第3页。]在蒲松龄《聊斋志异中以婚恋为主要内容的死而复生故事给我们展现了为情生,为情死的可歌可泣的至情至性的爱情故事。在这些故事里男女主人公为了真爱,不惧死亡,即便是“鬼门关”亦要勇敢一闯,情之所钟,不以生死相隔,最终破幽冥殊途,结成生死不渝的夫妻。
  《连城》中少负才名,有肝胆的书生乔生,倾慕赏识自己的连城,并引以为知己。无奈,史孝廉将连城许字与盐商之子王化成。乔生在绝望之际,连城病重,其父史孝廉乃言语人约:“有能割肉者妻之。”乔生听闻前往,割肉为连城治病。
  连城病愈之后,史孝廉背盟。连城前症复发,含恨而死。乔生前往吊唁,竟一恸而亡,为情而死。死后乔生与连城在阴间相遇,在顾生的帮助下,连城和乔生双双死而复生。在经历了一些阻隔后凭借至情至性的爱情走到了一起。明伦评曰:“生以肉报,女以魂报;一报于生前,一报于死后;一报于将死之际,一报于将生之前;是真可以同生,可以同死,可以生而复死,可以死而复生,可以死而不生。只此一情,充塞天地,感深知己。”[任笃行辑校:《全校会注集评聊斋志异》,齐鲁书社,2000年版,第532页。]
  《阿宝》给我们讲述了生可以死,死可以生的至情至性的爱情故事。痴狂书生孙子楚爱慕“娟丽无双”的女子阿宝,在清明踏青之时,魂随阿宝而去,“意不忍舍,觉身已从之行”“坐卧依之,夜辄与狎,甚相得”。回魂后孙子楚难耐相思之苦,冥然绝食,气绝。魂变成鹦鹉飞到阿宝身边,“女坐则集其膝,卧则依其床”,最终感动了阿宝,卸履而归,以此为凭证,成就了两人的姻缘。后来孙子楚得病去世,阿宝感动于“至绝瞑食,乘夜自经。”冥王被阿宝的至诚所感,“感汝妻节义,恩赐汝再生。”使孙子楚死而复生,与阿宝过上圆满的生活。
  2.孤苦文人的浪漫畅想
  《聊斋志异》以婚恋为主要内容的死而复生中出现两个叙事空间,一个是女鬼存在的虚构的“幽冥世界”,一个是男主人公存在的现实的世界。男主人公大多是孤苦文人,如《小谢秋容》中的陶生“家基贫,又有‘鼓盆之戚’,茅屋数,溽暑不堪其热,因请部郎假废第。”《连锁》中的杨子畏“移居泗水之滨。斋临旷野。”他们大都是落魄书生,生活贫困不堪,或流落他乡,或“落拓不得归”,或“寄宿僧寺”。当他们对现实孤苦生活极度不满,又无力改变时,就将希望寄托在虚构的“幽冥世界”,然而幽冥世界和现实世界存在着对立性,如《连锁》中杨子畏向连锁求欢,连锁对他说“夜台朽骨,不比生人,如有幽权,促人寿数。妾不忍祸君子也。”如何解决人鬼殊途的问题,唯一办法是使连锁死而复生,使其能够以同类的身份与杨子畏结合。因而在死而复生故事里女主人公的死而复生,能解决异类的对立问题,实现双方对立身份的融合,帮助男主人公脱离孤苦之境,因而女主人死而复生体现了孤苦文人对异类情缘的浪漫畅想。
  3.冲破封建门第束缚
  在封建社会门第观念严重,婚姻讲究门当户对。当门不当户不对时,父母就会出面拆散。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追求爱情,年轻的男女就会以死明志,摆脱父母强加的桎梏。《聊斋志异》中死而复生故事就表现年轻男女以死冲破封建门第束缚,然后精诚贯于天地,死而复生,以死换得一生相守。
  《封三娘》中的范十一娘的父母嫌贫爱富,看不上贫而多才的孟生。“竟许某绅家”的范十一娘自经而死,以死冲破封建门第束缚。在封三娘的帮助下范十一娘死而复生,与孟生喜结良缘。《陈锡九》中富室周某,仰望陈锡九之父的名声,与其结为秦晋之好,然而陈锡九累举不第,家境萧条,周某就有毁婚之意。周某假意将女儿嫁给陈锡九,然后对其家人肆意折辱,陈母不堪其辱就劝周氏回了娘家,周某令女儿另嫁,女儿不同意以死反抗,最后死而复生冲破封建门第的藩篱,与陈锡九再续前缘。
  (二)佛教故事
  在《聊斋志异》死而复生故事类型中,涉及佛教故事有《公孙夏》、《僧孽》、《画皮》、《杜翁》、《酒狂》、《王十》等篇。在这类死而复生故事中反映了佛教的因果报应思想和地狱说,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六观音菩萨的信仰,和禅宗心性论中心性高洁不起妄心、佛在心头不必外求的思想。
  1.果报思想和地狱说
  佛教自传入中国以来,其教义中的“因果报应”思想在民间影响甚广。“因果报应论是佛教用来说明世界一切关系的基本理论。它认为世界一切事物都由因果支配,强调每个人的善恶行为必定会给自身带来影响,产生相应的回报,善因必生善果,恶因必得恶果。”[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上卷),中华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76页。]那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呢?东晋郗超在《奉法要》中说:“全五戒则人相备,具十善则生天堂。……反十善者,谓之十恶,十恶毕犯,则入地狱。”[石骏:《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一卷),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8页。]郗超在《奉法要》中所说的“十恶”是指: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瞋恚,邪见。而与十恶相对应的就是十善。佛教传入中国后受儒家伦理的影响,注重“孝悌”、“仁义”之道,将“五戒”与儒家的“五常”相提并论。因而中国佛教所讲善除了“十善”以为,还有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佛教有六道轮回之说,六道是指“天”、“地狱”、“恶鬼”、“畜生”、“阿修罗”、“人”。中国人对于六道最感恐惧、畏惧的是地狱道。生人即死,阴府收其魂魄,校平生事罪福之。做罪者刑,狱皆险怪。佛教的人死入地狱说,令人毛骨悚然,心神俱骇。
  在《聊斋志异》死而复生故事中借佛教善因必生善果,恶因必得恶果的因果报应思想,和“十恶毕犯”则入地狱受尽苦楚的地狱观念,奖善惩恶,以达到劝善勿做恶的目的。正如何守奇所评:“一部书如许,始托于《考城隍》,赏善罚淫之旨见矣。”[任笃行辑校:《全校会注集评聊斋志异》,齐鲁书社,2000年版,第4页。]
  (1)惩恶
  在《聊斋志异》死而复生故事中生人为恶,入冥在地狱受尽苦楚,后死而复生。如《王十》、《王大》等篇,《王十》中高苑王十,被鬼卒误抓到冥间,冥王指责了鬼卒,指出所谓“私盐者,乃上漏国税,下蠹民生者也。”而不是像王十一样“揭锱铢之本,求升斗之息”的贫苦小贩。冥王“留十,授以蒺藜骨朵,令随诸鬼督河工。”对那些在阳世勾结官府、欺压百姓的奸商辄以骨朵击背敲股。王十见高苑肆商亦在淘河之列,便对他十分苛刻,上岸就用蒺藜敲骨。过来三昼夜,河夫半死,河工亦竣。肆商和王十皆死而复生,肆商身上被蒺藜敲打处皆变成了巨疽,浑身腐烂,臭不可闻。肆商在种下危害人民的恶因,就到阴间服刑,今世种因今世得果,善恶到头终有报,因而劝诫世人为善勿为恶。在《聊斋志异》蒲松龄沿用了其他志怪小说中入冥——参观地狱——见鬼神惩恶——复生——劝恶为善的模式,如《僧孽》中的张某被鬼使误拘入冥,冥王怒鬼使误捉,责令鬼神送张某回阳。张某在底下央求鬼使带他参观冥狱,在参观的途中张某看到了刀山,剑树等恐怖的地狱景象。至某处“见己之僧兄孔股穿绳而倒悬之,号痛欲绝。问鬼吏得知其僧兄广募金钱,悉供淫赌,故罚之。”张某回到阳世,到寺中探望其兄,见其兄股间生疮,脓血崩溃,足挂壁上,就像张某在冥司看到的一样。张某就把在冥间所见到的告诉兄长,兄长大惊,乃虔诵经咒,半月寻愈。由“孽僧”而变为“戒僧”。
  (2)奖善
  “中国佛教具有折中融合的性格特征,以协调在教义的最终旨趣上与儒家的一致性。”[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下卷),中华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884—885页。]中国佛教以佛教伦理去比附儒家伦理,将佛教“不杀生、不邪淫、不盗、不饮酒、不妄语”五戒与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五常相提并论,如北魏昙靖的《提谓波利经》中以“不杀生”配“仁”,“不偷盗”配“智”,“不邪淫”配“义”,“不妄语”配“信”,“不饮酒”配“礼”。[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史》(第三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556页。]《聊斋志异》中死而复生故事讲究因果报应,那些至情、至孝、至悌、至诚、至仁之善人,善因得善果,以死而复生为奖励,使其死而复生,回归人间。如《席方平》中席方平,《陈锡九》的陈锡九,《考城隍》的宋公,《耿十八》中的耿十八都是至孝之人,明伦在《耿十八》中评曰:“所以得复生者,此一念之孝耳,且真匠人能使其逃哉。”[任笃行辑校:《全校会注集评聊斋志异》,齐鲁书社,2000年版,第279页。]《张诚》中的张纳、《湘裙》中的晏仲皆是至悌之人,兄友弟恭,最终得以死而复生。《紉针》中的夏氏、紉针都是至诚至义之人,最后在雷电交加之下,复生为人。“不杀生”是佛教“五戒”之一,不杀生可引申为“放生”,佛教的“不杀生”也符合儒家“仁”道,《花姑子》中安幼舆曾经在华山道上买猎獐而放之,有放生之德,被蛇妖所害而身殒,花姑子的父亲即安幼舆放生之猎獐,怀道替安幼舆而死,使安幼舆死而复生,种善因得善果。种善因得善果外,还可赎罪,如《刘姓》中刘姓为人跋扈横暴,被拘入冥,“恶贯满盈,不自悔······合置铛鼎!”但因为他曾行过善,不应该死,遣其还阳,使其死而复生。
  2.六尊观音菩萨信仰
  怎样解救地狱轮回中的众生呢?中国佛教告诉我们要信仰六观音,他能救苦救难。天台宗创始人智顗在《摩诃止观》卷二上指出:“大悲、大慈、师子无畏、大光普照、无人丈夫和大梵深远六尊观世音菩萨,能分别依次破除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和天的转趋圣道的障碍。”[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上卷),中华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01页。]在《聊斋志异》的死而复生故事里,六尊观世音菩萨能使人死而复生,救苦救难。
  如在《张诚》中张诚被虎衔去,其兄张讷“遂以斧自刭其项”后“不食,三日而毙。”忽共哗言:“菩萨至!”仰见云中有伟人,毫光彻上下,顿然世界通明。巫贺曰:“大郎有福哉!菩萨几十年一入冥司,拔诸苦恼,今适值之。”“便捽讷跪。众鬼囚纷纷籍籍,合掌齐诵慈悲救哭之声,哄腾震地,菩萨以杨柳枝遍洒甘露,其细如尘。俄而雾收光潋,随失所在。讷觉颈上沾露,斧处不复作痛。讷死二日,豁然竟苏。”《汤公》中汤公病死后因心诚正,帝君认为他可以复生,但汤公的肉身已坏,帝君便求助大慈大悲观音菩萨。菩萨撮土为肉,折柳为骨,使气绝七日的汤公死而复生。
  3.宣扬禅宗思想
  (1)心性高洁,祛除妄心
  禅宗的心性论的基本思想或基本命题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指探究、彻见心性本原,以成就佛果。可见禅宗是以参究心性的本原为主旨的。禅宗重视从人的心性方面去探求实现理想人格和精神自由等问题,开发自己的心灵世界,强调要自识本心,自见本心,实现自我超越,解脱烦恼、痛苦。禅宗大师慧能在《坛经》中指出:“世人性本自净,……思量一切恶事,即行于恶;思量一切善事,便修于善行。”[陈秋平,尚荣译注:《金刚经·心经·坛经》,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66页。]这是说,众生的心有善恶,即净妄、智愚、迷悟之别。《坛经》强调众生应当“自净其心”,并指出“妄心”是虚幻的,是对外境执着的结果,众生要修行,就要自净其心,祛除妄心。
  《聊斋志异》死而复生故事《长清僧》就描写了一位心性高洁不起妄念的僧人长清僧,长清僧道行高洁,圆寂后其魂不灭,复生于故绅子,然而面对尘世的荣华富贵、贤妻美妾,长清僧坚守真心,去除妄念,自我超越,解脱烦恼。异史氏曰:“人死则魂散。其千里而不散者,性定故耳。余于僧,不异之乎其再生,而异之乎其入纷华靡丽之乡,而能绝人以逃世也。”[蒲松林:《聊斋志异》,齐鲁书社,1982年版,第31页。]明伦评曰:“行高乃不堕落,性定乃不动摇,心性清净,可以生,可以死,可以死而再生。”[任笃行辑校:《全校会注集评聊斋志异》,齐鲁书社版,2000年版,第63页。]
  (2)佛在心头,不必外求
  慧能在《坛经》中说到:“今劝善知识,先处十恶,即行万里,后除八邪,乃过八千。念念见性,常行平直,到如弹指,便睹弥陀。”[陈秋平,尚荣译注:《金刚经·心经·坛经》,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76页。]意思是说只要自净其心,行善,祛除十恶八邪,净土近在方寸地。在《聊斋志异》死而复生故事《鲁公女》中张于旦心地善良,念切菩提,修行倍洁。梦神人告曰:“汝志良嘉,但须要到南海去。”问;“南海多远?”曰:“近在方寸地。”张于旦在菩萨的帮助下返老还童,与死而复生,生而复生,死又复生的鲁公女再续前缘。
  (三)道教故事
  在《聊斋志异》死而复生故事中提到能使人死而复生的道教方术,如《小谢秋容》、《莲香》中就是用道家的借尸还魂术死而复生的。“释家能夺舍,道家能换形。”[孙致中,吴恩扬,王沛霖等:《纪晓岚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427页。]借尸还魂,是附魂于刚死之人的身躯,并与之融为一体,实现记忆、人格的转移,死而复生。《小谢秋容》中小谢和秋容皆在道士的帮助下,借尸还魂,死而复生。另外在《娇娜》中的提到的内丹有起死回生之功效。孔生为帮助娇娜躲过雷霆之劫,不幸丧命。娇娜用内丹帮助其死而复生。“娇娜已能自苏;见生死于旁,大哭曰:‘孔郎为我而死,我何生矣!’松娘亦出,共蹴生归。娇娜使松娘捧其首,先以金簪拨其齿;自乃撮其颐,以舌度红丸入,又接吻而呵之。红丸随气入喉,格格作响。移时,醒然而苏。”[蒲松林:《聊斋志异》,齐鲁书社,1982年版,第38页。]《伍秋月》中的道符,可以使人死而复生。另外,在《连锁》等篇中提到道教的房中术,房中术(也称男女合气之术),道教认为女子为阴中之阴,与男子交合便会吸收到阳气,便会枯骨生肉,起死回生。
  (四)批判现实
  《聊斋志异》死而复生故事中,主人公通过死的方式离开自己的躯体,来到虚拟幻境,在虚拟幻境中有贪官有恶吏有索贿、受贿的主考官。在这些故事中借助死而复生这条主线,间接的描述社会的黑暗面,其实质是对现实世界的映射。
  1.借死而复生故事刺贪刺虐
  《公孙夏》、《席方平》、《梦狼》、《梅女》、《向杲》、《伍秋月》在这些死而复生故事中塑造了一系列贪婪无比,苛政孟于虎的贪官酷吏形象。在《公孙夏》中以公孙夏死而复生为主线,讲述其死后靠生前焚烧的巨资,买到冥间的城隍之位借此批判现实中的买官卖官之风,痛斥贪官污吏。在《席方平》中同样以席方平死后离魂入冥救父,然后死而复生为主线,描绘了阴间贿赂成风,善恶不分,贪官横行,官官相护残害人命的现象,借以批判现实当中官场的黑暗,贪官的横行,正义的丧失。
  2.借死而复生故事讽刺科场黑暗
  《考弊司》借助闻人生答应鬼秀才的请求,以死而复生为主线,入冥府,目睹了做为管辖士子的考弊司司主虚肚鬼王,索贿、受贿,“吾辈悉属考弊司辖,司主为虚肚鬼王。初见之,例应割髀肉……若丰于贿者,可赎也。”[蒲松林:《聊斋志异》,齐鲁书社,1982年版,第398页。]对没有钱财行贿的书生,便割大腿肉三指许,“一狞人持刀来,裸其股,割片肉,可三指许。秀才大嗥欲嘎。”[同上。]闻人生作为虚肚鬼王前世祖父辈,替秀才求情,虚肚鬼王脸色一变,以此为成例拒绝了闻人生的请求。明伦评曰:“例者,利也……且知溪壑难盈者,即父命亦所不敢承耶?”[任笃行辑校:《全校会注集评聊斋志异》,齐鲁书社,2000年版,第1233页。]鬼王为唯利是图,至孝悌、廉耻于不顾,这正是当时主考官的真实写照。通过冥府中考官丑陋嘴脸的描绘,讽刺现实社会中科场的黑暗。就如闻人生而言“惨惨如此、成何世界!”
  (五)变形故事
  在《聊斋志异》死而复生故事中还存在人异化成动物的变形故事,如《向杲》、《竹青》、《阿宝》、《促织》等。在这些故事中,主人公遇到不可解决的人生困境,只有使自身变形,才能使自己从当前的危机和困境中解脱出来。这种类型的故事大都存在一种模式,遇到困难——无法解决——身死离魂——变形——问题顺利解决———死而复生圆满结局。
  如《向杲》篇,向杲的庶兄被庄公子“嗾从人箠笞”,而毙命。向杲“不胜哀愤”到官府申冤,无奈庄公子“广行贿赂,使其理不得伸”。于是,向杲“隐忿中结,莫可控诉,唯思要路刺杀庄。日怀利刃,伏于山径之莽。”然而“久之,机渐泄。”庄公子“出则戒备甚严。”在无计可施之时,已身死离魂的向杲穿上道士授予的布袍,变成一只老虎,将庄公子从马上扑落,吃掉了庄公子的头。报了仇,然后死而复生。当向杲遇到强势无法报仇时,向杲只能变形突破自身的极限,实现自己的目的。
  又如《阿宝》中的孙子楚为了见到自己朝思暮想的阿宝,身死离魂化身为鹦鹉,实现自己身为人生时无法办到的事情。然后再死而复生,与阿宝喜结连理。
  三、蒲松龄创作死而复生故事原因探析
  (一)佛道思想的影响
  清初,统治者意识到了佛道教在教化人民方面的作用。努尔哈赤认为“仙佛为善”、“戒人为恶”、“有补于治化”。雍正认为“城中有三教曰儒曰释曰道。儒家本乎圣人,为生命立命,乃治世之大经大法。而释氏之明心见性,道家之练气凝神亦于吾儒存心养气之旨相悖,且其教皆主于劝人为善,戒人于恶,亦有补于治化。”[王本源:《清王朝的宗教政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50页。]因而对佛道教实行利用和保护的政策,这有利用当时佛道思想的传播。其次《蒲松龄文集》中收有很多篇为修庙塑神写的募缘疏文和碑文,如《关帝庙碑记》、《重修普云寺碑记》、《新建龙王庙碑记》、《王村募修地藏王殿序》等等,可以看出在蒲松龄的家乡淄州修建着各路神灵的庙宇,宗教活动相当活跃,这样的社会环境对蒲松龄有强烈的诱导作用和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另外是家庭对蒲松龄的影响,《蒲松龄文集卷八·述刘氏行实》中说道:“初,松龄父处士公敏吾,少慧肯研读,文效陶、邓,而操童子业,苦不售。家贫甚,遂去而学贾,积二十余年,称素封。然四十余无一丈夫子。不欲复居积,因闭户读,无释卷时,以是宿儒无其渊博。而周贫建寺,不理生产。既而嫡生男三,庶生男一。”[朱一玄:《<聊斋志异>资料汇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33页。]蒲槃四十而无子,就将希望寄托于“周贫建寺”,可见蒲松龄的家庭是信佛的。蒲松龄在《聊斋志异》的自序中提到:“松悬弧时,先大人梦一病瞿昙,偏袒入室,药膏如钱,圆粘乳际,寤而松生。”认为自己的前生是一个僧人,才会:“门庭之栖寂,则冷谈如僧。”我们可以看出蒲松龄受佛道思想的影响是比较大的,而蒲松龄的宗教思想必然会影响他的创作,其《聊斋志异》中宣扬佛教因果报应思想和地狱观,六尊观音菩萨信仰,禅宗思想和道教死而复生法术的死而复生故事就是其佛道思想影响的产物。
  (二)寄托孤愤
  蒲松龄深受儒家入世思想影响,宫中折桂,施展抱负是其毕生之所求。然而现实生活的孤苦,科举考试的屡次失败,官场的黑暗,使其“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退而论书策以抒其愤。”[罗宗强,陈洪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06页。]蒲松龄在《聊斋志异·自序》中说:“集腋成裘,妄续幽冥之录;浮云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在《聊斋志异》死而复生故事里其孤愤之情被展现的酣畅淋漓。
  1.孤苦生活之寄托
  蒲松龄出生于一个世代书香门第之家,但到了蒲松龄的祖、父辈,开始逐渐没落。蒲松龄的父亲蒲槃到二十多岁,连秀才也没有考取,后因家境贫困,弃儒经商,因四十无子而“周贫建寺,不理生产”导致家境败落,到了蒲松龄成家之时,家境已经相当困窘,蒲松龄在分家时,仅得农场老屋三间,“旷无四壁,小树丛丛,蓬蒿满之。”[朱一玄:《<聊斋志异>资料汇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34页。]无奈之下其妻刘氏只能“假伯兄一白板扉,大如掌,聊分外内;出逢入者,则避扉后,俟入之乃出。”为了解决生计,蒲松龄不得不背井离乡,奔波劳碌,七十岁才“不趁食于四方”撤帐而归。蒲松龄一生中有长达五十年的馆塾生涯,这在其子蒲箬的《祭父文》中可以得到验证,“家境萧条,五十年以舌耕度日。”在这五十年的舌耕生涯中,蒲松龄除了生活的困苦不堪,更令他难以忍受的是坐馆生涯的孤寂冷清。他在《聊斋志异·自序》中说:“独是子夜荧荧,灯昏欲蕊;萧斋瑟瑟,案冷疑冰。”在《次韵答王司寇阮亭先生见赠》“志异书成共笑之,布袍萧索鬓如丝。十年颇得黄州意,冷雨寒灯夜话时。”将自己在舌耕生涯的孤寂之感展现的淋漓尽致。因而蒲松龄在《聊斋志异》死而复生故事塑造了一系列贫困孤寂的文人形象,这些文人在贫苦寂寞之时,就会有“出于幻域,顿入人间。”的女子陪伴,这些女子最后死而复生,打破幽冥殊途,与书生过着幸福生活。蒲松龄借这些死而复生故事,通过幻想的美满生活,寄托自己对孤苦生活的抑郁之情,孤愤之感。
  2.科考的不如意
  蒲松龄十一岁时开始从父读书,十九岁(顺治十五年)“以县、府、道三第一,补博士弟子员,文名籍籍书生之间”(张元《柳泉浦先生墓表)》,然而蒲松龄的仕途之路并未平顺,淹博经史的蒲松龄屡试不第,只能一边教书一边应举,“数卷残书,半窗寒烛,冷落荒斋里”(《蒲松龄集·聊斋词集·大江东去·寄王如水》)。直到六十多岁,才听老妻的劝说“君勿须复尔。倘若应通显,今已台阁矣。山林自有乐地,何必以肉鼓吹为快哉?”[朱一玄:《<聊斋志异>资料汇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34—335页。]不复闱战。蒲松龄在《与韩刺史樾依书·寄定州》中说:“仕途黑暗,公道不彰,非袖金输璧,不能达于圣明,真令人愤气填胸,欲望然哭向南山而去!”满腔的愤恨不平之气喷薄而出。蒲松龄在现实世界中才华横溢却无法施展抱负,于是蒲松龄埋头于《聊斋志异》死而复生故事创作中,通过《李伯言》、《阎罗》等生人为鬼神故事中主人公在幽冥世界中抱负的施展,来寄托自己现实生活不容于时,郁郁不得志的孤愤之情。通过《考弊司》主考官的对读书人的残害,来寄托自己对不公平科举制度的愤恨之情。
  3.社会政治黑暗
  蒲松龄一生科场失意,生活困苦不堪,使其不仅体味到民生疾苦,对封建社会的黑暗有较为深刻的认识。蒲松龄生活的年代自然灾害频发,然而官府还征收苛税,导致民不聊生,康熙四十三年前后,蒲松龄的家乡淄州连遭水、旱、虫灾,“雨不落,秋无禾,无禾犹可,征输奈何?吏到门,怒且呵,宁鬻子,无风波”(《蒲松龄集·聊斋诗集·官民谣》),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市中鼎炙真难文,人较犬羊十倍廉!”(《饭肆》)。然而当百姓将灾情上报给官府时,官府还不相信,“大旱三百五十日,垅上安能有麦禾?报到公廷犹不信,为言庭树善婆娑。”(《旱甚》)。后来听说要豁免这一带的官粮,官吏们反而更加起劲催征起来,为的是一旦得到豁免,征到的粮食就可以纳入私囊。为能倾泄自己满腔的愤怒之情,蒲松龄借助《聊斋志异》死而复生故事,以冥间政治的黑暗影射现实政治的黑暗,痛斥那些为一己私利,公道不伸、官官相卫、贪脏枉法、草菅人命的官吏,痛斥封建统治者为自己的喜好而为害人民。
  (三)蒲松龄的好尚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自序》中讲到:“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类黄州,喜人谈鬼,闻则命笔,遂以成篇,久之,四方同人,又以邮筒相寄。因而物以好聚,所积益夥。”王士祯《聊斋志异·题辞》:“姑妄言之妄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词。”从中可以看出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的原因是其雅爱搜神的兴趣所致。其执友张笃庆康熙三年(1664)《和留仙韵》,诗云“司空博物本风流,涪水神刀不可求。君向黄初闻正始,我从邺下识应侯。”(自注:张华,官至司空,著《博物志》,多记神怪事。)袁行霈先生说:“张笃庆在这里引用张华的故事,说‘涪水神刀不可求”,也是寓规劝之意,意思是‘神怪事’既虚幻不实,写来也没有实际意义。这也表明蒲松龄从青年时期便热衷记述奇闻异事、写作狐鬼故事了。”[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55页。]另外蒲松龄在康熙九年(1670)所作的诗《途中》说:“途中寂寞姑言鬼,舟上招摇意欲仙”,羁旅途中借鬼怪之说排遣寂寞,坐在船中好似成了神仙。从这些诗句中可以看出蒲松龄从青年时期就有爱搜神、喜谈鬼的好尚。而蒲松龄雅爱搜神、喜人谈鬼好尚必然会影响其创作,其《聊斋志异》中白骨生肉,穿梭阴阳死而复生故事尤能体现作者搜神谈鬼的志趣。
  (四)文以载道
  “文”与“道”的关系一直为儒家所重视,刘勰《文心雕龙·原道》指出“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认为文学是道的体现,刘勰所谓的“道”是指儒家社会伦理政治之道。韩愈在倡导古文时提出“文以贯道”的思想,强调文章中应贯穿儒家“道统”思想,强调文学社会政治功能的重要性。宋代理学家周敦颐率先提出了“文以载道”说,更是强调了“道”的第一性。蒲松龄作为心系国家的儒生,宣扬儒家伦理之道亦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因而其《聊斋志异》死而复生故事充分继承了前人“文以载道”的认识,利用死而复生故事中佛道幽冥鬼神和佛教因果报应、地狱观念的强大的震慑力,假神道设教,劝惩和教化人民。“俾读者有所观感戒惧,而风俗人心,庶以维持不坏也。”[闲斋老人:《儒林外史》,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第1页。]以达到“劝善惩恶、表扬善德,以志不朽。”[蒲松龄:《蒲松龄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45页。]的目的,宣扬儒家伦理道德。
  弘孝:《聊斋志异》中有些死而复生故事都弘扬孝道,如《考城隍》、《席方平》、《陈锡九》、《耿十八》等篇,在这些篇目中主人公死后入冥间因有孝心,诸神奖以重生。在这些篇目中蒲松龄弘孝思想非常明显。蒲松龄在开篇《考城隍》中开章明义提出弘孝思想,《考城隍》中宋焘在病中被招入冥间,诸神认为宋焘很有才华,想要让他去河南担任城隍一职,但宋焘上有老母亲还未尽孝,诸神念其有仁孝之心,给假九年,使其死而复生。但明伦评:“一部大文章,以此开宗明义,见宇宙间唯仁孝两字,生死难渝;正性命,质鬼神端在乎此,舍是则无以为人矣。”[任笃行辑校:《全校会注集评聊斋志异》,齐鲁书社,2000年版,第4页。]
  弘悌:在《聊斋志异》中《向杲》、《张诚》、《湘裙》等篇以死而复生来为奖励,奖励那些有兄友弟恭之人。如《张诚》中张讷受后母虐待,同父异母的弟弟张诚一直维护他,后张诚被虎衔去,张讷用斧引领自刭,未果,“不食,三日而毙。”张讷在冥间在菩萨的帮助下死而复生。复生后与虎口脱险的张诚相遇,并与失散多年的哥哥张曩相认。《湘裙》中晏仲与其兄晏伯友爱敦笃,无奈其兄无嗣而亡。晏仲欲生二个儿子将其中一个过继为兄后,无奈其妻也死了,后晏仲酒醉误闯冥间与兄相遇,并将晏伯冥间的儿子阿小带回阳间,历经冬夏,骨肉复生,以弥补晏伯阳间无嗣之憾。晏仲被艳鬼迷惑死去,其兄晏伯帮助他使其死而复生。小说借助死而复生故事,宣扬兄弟友爱的深情可以打破阴阳的阻隔。篇末异史氏曰:“天下之友爱如仲,几人哉!宜其不死而益之以年也。阳绝阴嗣,此皆不忍死兄之诚心所格;在人无此理,在天宁有此数乎?地下生子,愿承前业者,想亦不少;恐承绝产之贤兄贤弟,不肯收恤耳!”
  弘仁义:《聊斋志异》死而复生故事《紉针》中描绘了两位大仁大义的女子,夏氏和紉针。夏氏助人于危难之中,当助人的金子被盗,夏氏尽引领自经,韧针哭于其墓,忽然雷霆大作,夏氏死而复生,而韧针被雷震死,葬后三天,夜大雷电,坟破处,亦死而复生。而偷金者而雷击死于途中。蒲松龄借这个死而复生故事,以复生奖仁义之人,而以死惩不义之徒,以弘仁义之心。
  四、《聊斋志异》中死而复生故事的价值
  (一)审美价值
  1.崇尚怪诞的审美追求
  怪诞作为一个审美范畴,其最突出的特征就是“把人和非人的东西怪异的结合”[[德]沃尔夫冈·凯泽尔:《美人和野兽:文学艺术中的怪诞》,曾忠禄,钟翔荔译,华岳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14页。]起来而呈现出来的状态,或者说“怪诞的标志就是幻想与现实之间的有意识的融合”[[英]菲利普·汤姆森:《论怪诞》,孙乃修译,昆仑出版社,1992年版,第32页。]。《聊斋志异》中死而复生故事怪诞的主要表现形式有死而复生,人与异类相通,人的变形三种。
  在《聊斋志异》死而复生故事中人与异类相通的怪诞主要是人鬼恋,有《小谢秋容》、《连锁》、《伍秋月》、《莲香》、《香玉》等篇,都是鬼通过现形或托梦等方式与人类相爱。人鬼恋情,不论是偶然相遇还是事出有因,也不论是托梦还是鬼入人世,就其事件本身而言,无疑都是怪诞离奇、不可能发生的。另外人进入幻世如《僧孽》、《李伯言》、《阎王》和死而复生都是不可能发生的,而且带有强力的恐怖感,是怪诞离奇的。
  《聊斋志异》中死而复生故事中人异化成物是人类在困境中解决具体问题的一种策略,在现实困境中难以如愿的情感和欲望、很容易把一个人的思想引诱到超自然方面,于是就产生人异化成物的故事。
  《聊斋志异》死而复生故事中怪诞的审美追求,给人以摄人的力量及其幽渺神秘色彩,显示出一种奇幻美,一种不一样的情趣。蒲松龄把一幕幕不可能出现在现实生活的场景,完全当作真实存在而加以表现,“其人其事近在耳目间、实实在在,而又渺渺茫茫,实中见幻,平中见奇,给人一种虚幻性的现实感。”[李剑国:《唐前志怪小说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357-358页。]
  2.团圆结局的审美追求
  与中国传统叙事文学大都以“大团圆”结局为结尾一样,《聊斋志异》中死而复生故事,大都是“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着终于合,始于困着终于亨。”[郭绍虞,罗根泽主编:《中国近代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752页。]
  《聊斋志异》中死而复生故事团圆结局的形成是受儒家和佛教思想的影响。如儒家的使对立的双方归于和谐的儒家中庸精神,在儒家经典《礼记·中庸》中就说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儒家强调中和原则,因而一旦遇到悲就感觉到畏惧,形成了回避冲突,调和矛盾追求和谐的民族审美追求。佛教因果报应思想要求人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为善的必奖,为恶的必罚。因而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团圆结局符合佛教因果报应思想。
  《聊斋志异》死而复生故事的团圆结局寄托着蒲松龄现实生活中生活的不如意,仕途的失意,因此就将一腔心绪寄托于作品中,抒发自己郁郁不得志之情,寻求精神的平衡点。
  从读者的角度,读者都希望,有情人终成眷属,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当大团圆结局形成时,他们的正义得到伸张,感情得到宣泄。
  因而《聊斋志异》中死而复生故事的大团圆结局符合众人的审美追求。
  (二)文学价值
  1.丰腴人物形象
  小说情节是为刻画人物性格而存在的,《聊斋志异》死而复生故事中死而复生情节具有丰腴人物形象的作用,蒲松龄在《聊斋志异》死而复生故事中采用先端后叙法,先对人物性格做出简单的介绍,然后在后文用死而复生情节进行印证。如《长清僧》中一开篇,蒲松龄就说长清僧心性高洁,开章明义的道出长清僧的心性特征。而此后长清僧死后灵魂不灭,死而复生于显贵而超逸绝尘情节的设立,更是为其心性高洁提出了依据,使人物形象变的生动有活力。《娇娜》中孔雪笠在娇娜一家遭雷霆之劫时,矢志共生死,为救知己娇娜被雷霆击毙,娇娜为救孔雪笠不顾男女有别,“以舌度红丸入,又接吻而呵之”使孔雪笠死而复生。在《娇娜》中死而复生情节的设立,给我们塑造了两位为了知己抛生死、名节于脑后,有情有义的人物形象,与开篇时蒲松龄说孔雪笠,为人蕴藉相呼应,使人物形象丰腴生动。
  2.浪漫主义手法的升华
  死而复生,与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浪漫主义艺术表现手法,发展到蒲松龄,达到了巅峰。如《连城》中,书生乔生和连城相爱却受到阻隔,连城病死,乔生为了连城竟“一恸而亡”。死后两人在冥间相遇,在顾生的帮助下,乔生与连城双双复生,然而复生后连城在父亲的阻挠下还是不能与乔生在一起,连城“忿不饮食,惟祈速死。”以死要挟,最后冲破封建婚姻桎梏,与乔生喜结连理。里面乔生与连城的对白句句感人肺腑,如乔生在冥间遇见连城,连城“问其所来”,乔生说:“卿死,仆何敢生”。在《连城》这个故事里男女主人公为情死,为情生的浪漫主义构思,为故事增强了故事的表现力,动人心弦。在死而复生故事里,鬼狐经过蒲松龄的想象,被赋予人格,她们是作为人的形象而存在的,同人一样,她们有爱情、友情的追求,如《莲香》、《娇娜》、《小谢秋容》等。他们在男主人公需要的时候出现在他们身旁,突出地表现了蒲松龄理想的人物和生活环境,并给予了美好的结果。
  《聊斋志异》死而复生故事中蒲松龄将幻想和现实结合起来,给我们造建了一个幽冥世界,这里不单有人世的温情,但也有丑恶的嘴脸,如《考弊司》中吃人肉的虚肚鬼王,《小谢秋容》中强抢民女的黑判,《席方平》有中上下串通,贪赃枉法,庇护豪强的官员,残害无辜的丑恶本质的官员。作者通过这些冥界的鬼神形象,表现他对现实历史的批判精神,发表他对社会人生的愤慨。在这些故事里蒲松龄借助于幽冥世界、鬼神形象的浪漫手法,使批判的力量空前增强。更使得这些故事神奇瑰丽,隽永秀美,意味深长,给人以艺术的享受。
  结语
  蒲松龄一生落魄,命途多舛,无奈之下蒲松龄将满腔孤愤寄托于“青林黑塞之间”。在《聊斋志异》死而复生故事里蒲松龄用幻想、浪漫主义手法,给我们描绘了类似人间的幽冥世界,表达了对自己理想中真、善、美的追求,也表达了对现实中丑恶现象的无比痛恨。《聊斋志异》死而复生故事中“泉路茫茫,来去由尔。”看似荒诞不经但却蕴含作者巨大的苦心,《聊斋志异》中蒲松龄用死而复生的方式解决幽冥殊途,门第差别和礼教障碍等问题,实现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理想。借死而复生入冥界,讲述冥界地狱和冥府的情况,假佛教因果报应思想和地狱说惩恶扬善,借幽冥世界“公道不彰”的政治,映射对现实政治的黑暗。蒲松龄在看似荒诞不经的故事里,浸透着他孤愤之情。
  参考文献
  [1]蒲松林.聊斋志异(二十四卷抄本)[M].济南:齐鲁书社,1982.
  [2]任笃行辑校.全校会注集评聊斋志异[M].济南:齐鲁书社,2000.
  [3]袁珂注疏.山海经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4]石骏.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7.
  [5]李剑国.唐前志怪小说史[M].南京: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
  [6]郭绍虞,罗根泽主编.中国近代文选[M].北京:中国近代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7]李昉.太平广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1.
  [8]黄涤明注译.搜神记全译[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
  [9]汤显祖.牡丹亭[M].安徽:黄山书社,2001.
  [10]盛伟编.蒲松龄全集[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
  [11]杨义.中国古典小说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2]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3]谢路军.中国道教源流[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
  [14]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15]沃尔夫冈·凯泽尔.美人和野兽:文学艺术中的怪诞[M],曾忠禄,钟翔荔译.西安:华岳文艺出版社,1987.
  [16]菲利普·汤姆森.论怪诞[M],孙乃修译.北京:昆仑出版社,1992年.
  [17]李志忠.死而复生与生而复死—《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结局比较[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14).
  [18]王晶波.敦煌文学中的死而复生故事及其内涵[J].甘肃社会科学,2009,(2).
  [19]魏晓虹,姚晓黎.中国古代文学中死而复生故事的主题学分析[J].山西大学学报,2006,(16).
  [20]熊慧玲.《搜神记》之“怪”研究—死而复生[D].广西:广西师范大学,2011.
  [21]黄洽.聊斋志异与宗教文化[D].山东:山东大学,2005.
  [22]魏晓虹.《阅微草堂笔记》研究[D].广西:广西师范大学,2010.
  [23]杨桂婵.《聊斋志异与道教神仙信仰论析》[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03.
没有找到想要的文档没关系,可以——原创定制
如果不想充值,也可以——以稿换稿
温馨提示:
1、本站立足于原创,非会员单篇售价50元起,是本站注册会员,有足够的积分,作品会员价多少就扣减多少;
2、充值起点50元,多充不限;本着自愿的原则,充值不可退款或提现;如不想充值,可拿自己的最新原创作品交换;
3、无忧只搭建平台,制定稿件上传和下载规则,其他由上传人和下载人自愿进行,无忧不对稿件内容和质量负责;
4、无忧不保证平台稿件永久留存,请下载用户自行及时保留;
5、本站文章均为原创投稿,仅供下载参考,拒绝任何形式转载,侵权必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