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返回首页
某市长讲党课:发展是永恒的主题——从党的百年历史感悟发展是第一要务
字数:7450 字 浏览:1394次 下载:8次
== 本文免费阅读 ==
  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发展也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就十分重视根据地的发展壮大和经济建设,他认为战争的胜利离不开经济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后,面对一穷二白的经济现状和严峻的内外形势,毛泽东努力寻求中国自己的发展道路,特别是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实现工业化的道路。邓小平同志在党和国家处于拨乱反正和社会主义处于低潮的关键时期,明确意识到:当代中国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他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一简单而深刻的真理,这是对我们党近半个世纪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高度总结,凝聚着对我国未来发展战略的深刻思考。江泽民同志指出,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胡锦涛同志强调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推动科学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作为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他强调,解决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必须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夯实实现中国梦的物质基础。近一段时间以来,自己结合党史学习教育,通览党的百年历史,对“发展是第一要务”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下面,我从五个方面与大家交流。
  一、发展是革命战争年代的形势所迫
  经济问题是建立和巩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基本问题,充裕的经济来源是革命战争的物质保障。中国共产党早期独立领导经济建设,始于中央苏区。中央苏区本身的贫穷落后,加上敌人的经济封锁,使得苏区的军需供应和群众的日常生活陷入困境,如果不发展经济,革命战争将无以为继。毛泽东同志作为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主席,将很大精力放在了经济建设上。他根据中央苏区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高瞻远瞩地提出了“经济服务于战争”的指导思想。这个指导思想解决了怎样正确处理革命战争与经济建设关系的问题,为苏区的经济建设指明了方向。同时,对于经济发展的目的,毛泽东认为经济建设不仅要服务于革命战争,而且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让人民能够分享经济的成果。从1932年开始,国民党反动派对苏区实行经济封锁,在白区计口售油、售盐,在赤白交接处设立“封锁卡”,严禁食盐等重要商品流入。因为长期缺盐,苏区到处都是“少白头”,人民普遍四肢无力,有的人走着走着就突然眩晕,甚至昏厥;红军战士们体质明显下降,部队战斗力被严重削弱。为此,我党在苏区群众的支持下,围绕食盐这一重要战略资源,开展了“夺盐战争”。(见附件1:“食盐的故事”)
  在抗日战争期间,陕甘宁边区有200万居民,还有4万脱离生产的工作人员,要解决这204万人的穿衣吃饭问题,就要进行生产运动。1939年1月26日,中央书记处开会讨论边区生产问题,决定成立以林伯渠为主任的总生产委员会,负责领导整个边区的生产工作。1939年6月10日,毛泽东在延安党的高级干部会上作报告时再次强调,要“自力更生克服困难”。同时号召“用自己动手的方法解决吃、穿、住、用问题全部或一部,克服经济困难,以利抗日战争。”(见附件2:大生产的故事)大生产运动,是中共中央、毛泽东适应形势发展客观需要,推进经济建设的战略决策,它粉碎了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顽固派“困死”“饿死”我抗日军民的企图,不仅克服了根据地严重的经济困难,而且基本实现了军民丰衣足食,从而为争取抗日战争乃至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二、发展是巩固新中国政权的立身之本
  1948年9月以后,“三大战役”基本摧毁国民党的有生力量,国民政府即将垮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也越来越近,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开始思考新中国成立后应建立一个什么样的经济体系及新的体系中对民族工商业政策是否需要改变等一系列问题。1948年9月,在西柏坡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简称“九月会议”)上,毛泽东强调要“在全党提倡学习工业和做生意”,张闻天提出了对工商业“利用和限制”的思想,标志着我党对工商业政策的转变。1949年3月的七届二中全会将“利用和限制”的思想落实,提出可以辩证地看待工商业,发挥工商业的积极性,推动国民经济的繁荣,同时警惕它的消极性,将其逐步转化为国家经济。新中国成立前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同样继承了“利用和限制”的思想,一方面为繁荣经济,将“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十六字政策写入《共同纲领》内,另一方面,为限制私人资本的消极性,鼓励其向国家资本主义方向发展。这一切表明,中国共产党采用了符合时宜的政策,在特定时间段,鼓励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的工商业,该政策稳定了后方经济,也巩固了与民族资产阶级建立的统一战线。
  比如,上海解放之初,我们所面对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特别是由于国民党政府长期滥发纸币,造成物价飞涨,投机猖獗,市场混乱。但上海庞大人口和在国内外的重要地位,都容不得城市经济的运转发生片刻凝滞,全世界的目光都盯着上海、盯着共产党。饱受“法币”“金圆券”贬值之苦的上海市民也在观望,共产党接管的政权能否撑得住局面,能否斗得过那些金融投机老手?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一场被称为金融史上的“淮海战役”的经济保卫战打响了。(见附件3:金融战的故事)这场金融战,顺利化解了银元危机,平抑了影响全国的物价风波,到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上海已实现收支平衡;到12月底,收支相抵,财政结余70亿元人民币,新政权初步实现了保障城市民生的任务。建国后,党和政府又精心领导了稳定物价和统一财经的重大斗争。全国各大城市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一致行动,敞开抛售,使物价迅速下跌。同时又收紧银根,投机商资金周转不灵,纷纷破产。对投机资本的沉重打击,是我们对资产阶级进行限制和反限制斗争中取得的第一个回合胜利,得到了人民群众包括愿意从事正常合法经营的资本家的广泛支持。自此,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初步取得了稳定市场的主动权。
  三、发展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根本任务
  旧中国经济本来极其落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和国民党反动派反人民战争更使它遭到严重的破坏,集中力量恢复国民经济成为建国后摆在党和人民面前的紧迫任务。因此,毛泽东提出:我们要在“革命胜利以后,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对付国外的帝国主义,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时候,他更明确地指出,这个世纪(二十世纪),上半个世纪搞革命,下半个世纪搞建设。现在的中心任务是建设。同时,他还特别强调,“必须实现国家工业化”,“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经过全国人民三年多的艰苦奋斗,我国的国民经济有了初步发展。1952年底,工农业总产值810亿元,比1949年增长77%多。但我国工业化的起步点仍然很低,现代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中的比重只占43.1%,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只占35.5%。许多重要工业产品的人均产量,不仅远远落后于工业发达国家,也低于印度这样的新兴独立国家。在此后的70年时间里,党中央始终把工业化发展牢牢抓在手上,打造东北重工业基地、实施“三线建设”,我国的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一步步发展起来。1956年第一辆国产解放牌卡车下线、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1970年东方红卫星上天、1983年第一台每秒钟运算一亿次以上的“银河”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1991年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并网发电、2012年蛟龙载人深潜打破世界纪录、2016年天眼工程落成启用……许多国之重器、国之大者不断涌现,一些重要领域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某些领域正由“跟跑着”向“并行者”、“领跑者”转变。(见附件4:工业体系建设的故事)经过70年的发展,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穷二白,到如今建成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2010年制造业增加值超过美国,标志着自十九世纪中叶以来,经过一个半世纪后我国重新取得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的地位。
  四、发展是实行改革开放的民心所愿
  1976年,“文革”的结束,让政治生活逐渐重回正轨,但整个国家经济上的困顿仍然显而易见,绝大部分人口在贫困线上挣扎。首先看农村。根据当时的统计数据,中国农民按照人口平均的粮食占有量,还停留在1957年的水平。按照农民人口平均的棉油占有量,则低于1957年;1965年,中国农民从集体单位所分得的收入为52.3元,可谓极度贫困,1976年有所增长,为62.8元,漫长的11年时间,农民的收入每年增加不到1元。这意味着中国农业产业的水平极低,而且多年以来毫无进步。主要原因是,农村社会的制度设计,抑制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阻碍了粮食的增长。严重的问题还在于,长期以来,农村经济处在一种剪刀差的制度背景下,国家实行的是一种农业为工业化积累资金的扭曲政策,农村经济以低廉的价格向城市经济和工业经济提供资源支持,导致农村经济难以形成有效的再生产。再来看城市。城里人的工资非常低,而且多年以来不升反降。1965年,国有企业职工的年工资是652元,到1976年,竟然下降到了605元。城市住房非常紧张,1977年全国职工人均住房面积只有3.6平方米,比1952年减少0.9平方米。中央的调查组得出的结论是,1978年,全国182个城市共有无房户689万户,占到城市总户数的35.8%;相当一部分城市人口住在仓库、走廊、车间、教室、办公室、地下室里,这一部分人口达到131万户;居住面积不足两平方米的家庭为86万户。最后看就业。全国大约有2000万人要求安排就业,其中学生、城市人口中的复员军人有105万人,留在城市里的知识青年有320万人,还在农村插队的知识青年高达700万人,大约还有230万人的城市闲散未就业人员。无论是农村问题、城市问题、粮食问题,还是住房问题,核心的问题就是民生。为此,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及时、果断将全党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发展成为新时期中国的主题。一些突破政策的改革尝试也在各地萌发,最著名的就是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包产到户”。(见附件5:小岗村的故事)
  改革开放以后,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了具有总体意义、战略意义和引领意义的中国发展的“三步走”战略目标:第一步,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三步走”战略的实质,就是首要解决人民的“温饱”“小康”问题,使中国人民“富起来”。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发展才是硬道理”,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胡锦涛同志提出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总体上主要是解决“落后的社会生产”并“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问题,这是我党在这一时期的核心主线和历史使命。
  进入21世纪以后,改革开放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逐渐焕发出强大的生机活力。其中一个标志性事件就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过15年拉锯式的谈判,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的第143名成员,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使中国经济在全球化进程中处于参与制定规则和竞争的有利位置,从而打开了对外开放的新天地,得到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对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产生了深刻影响。
  党的十八大之后,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党中央高瞻远瞩,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主动求新求变中,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实现新的跃升。第三产业增加值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顺利实施,东中西几大板块统筹推进,转型升级新动能不断涌现……经济发展更具可持续性。2014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洞察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做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判断。随后,在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的大逻辑下,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带来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成为推进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遵循和实践指南。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持续发展,我国GDP由1978年的3679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82.7万亿元,年均实际增长9.5%,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2.9%的年均增速。占世界生产总值的比重由改革开放之初的1.8%上升到2020年的17%,多年来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接近30%。现在,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资流入第二大国,我国外汇储备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71元增加到2020年的32189元,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脱贫攻坚实现决战完胜,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累计减贫7.7亿人,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史上的辉煌篇章。我国还建成了包括养老、医疗、低保、住房在内的世界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超过9亿人,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以上。居民预期寿命由1981年的67.8岁提高到2020年的77.3岁。我国社会大局保持长期稳定,成为世界上最有安全感的国家之一。粮票、布票、肉票、鱼票、油票、豆腐票、副食本、工业券等百姓生活曾经离不开的票证已经进入了历史博物馆,忍饥挨饿、缺吃少穿、生活困顿这些几千年来困扰我国人民的问题总体上一去不复返了。
  五、发展是新时代的光辉伟业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度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是一个重大判断,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其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第一,这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阶段,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环境约束增大、粗放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经济循环不畅问题十分突出。我们只有推动高质量发展,形成优质高效多样化的供给体系,才能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第二,这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推动高质量发展,才能在质的大幅提升中实现量的有效增长。第三,这是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经济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量积累到一定阶段,必须转向质的提升,我国经济发展也要遵循这一规律。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两山”理论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行动纲领。(见附件6:“两山”理论的故事)
  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为我国经济发展按下了“暂停键”。同时,面对保护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全球市场萎缩的外部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全国“两会”期间,参加全国政协经济界委员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时强调,“面向未来,我们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英明决策,成为关系我国国家安危和发展前途的重大谋划、战略布局。在抗击疫情的伟大斗争中,党中央坚持“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理念,一方面迅速打响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另一方面,党中央在“六稳”工作基础上,明确提出“六保”任务,指导各地各部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抓紧恢复生产生活秩序。经过艰苦努力,我国率先实现复工复产,成功地实现了经济V型反转,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2.3%,以合理代价取得较大成效。今年一季度实现18.3%的增长,全年有望实现6%、甚至更高的增长。
  当前,随着抗击疫情的重大胜利,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人民群众基本生活需求方面还存在一些亟待补齐的短板,老百姓看病难、上学难、就业难、住房难等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依然存在。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关键要靠发展,没有扎扎实实的发展成果,美好生活就是空中楼阁。以前我们要解决“有没有”的问题,现在则要解决“好不好”的问题。我们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必须毫不动摇走高质量发展之路,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在更高水平上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在做大“蛋糕”的同时分好“蛋糕”,着力推进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发展是一个宏大的命题,但也是由一个个具体的内容组成的。今天,通过党课的形式,我为大家讲述了“食盐的故事”“大生产的故事”“金融战的故事”“工业体系的故事”“小岗村的故事”“两山理论的故事”,通过这几个小故事反应了我党百年历史中,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的奋斗历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说到底仍然是发展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发展水平与人民需要仍然不相适应。面对“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必须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依靠创新发展解决发展动力问题,依靠协调发展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依靠绿色发展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依靠开放发展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依靠共享发展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发展。
  同志们,重任在肩,更须砥砺奋进。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齐心协力,开拓进取,立足岗位,苦干实干,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没有找到想要的文档没关系,可以——原创定制
如果不想充值,也可以——以稿换稿
温馨提示:
1、本站立足于原创,非会员单篇售价50元起,是本站注册会员,有足够的积分,作品会员价多少就扣减多少;
2、充值起点50元,多充不限;本着自愿的原则,充值不可退款或提现;如不想充值,可拿自己的最新原创作品交换;
3、无忧只搭建平台,制定稿件上传和下载规则,其他由上传人和下载人自愿进行,无忧不对稿件内容和质量负责;
4、无忧不保证平台稿件永久留存,请下载用户自行及时保留;
5、本站文章均为原创投稿,仅供下载参考,拒绝任何形式转载,侵权必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