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返回首页
访民情 惠民生 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的残疾人工作
字数:17486 字 浏览:1158次 下载:2次
== 本文免费阅读 ==

  习近平指出:“人民群众始终是我们党的坚实执政基础。只要我们永不动摇信仰、永不脱离群众,我们就能无往而不胜。”这是对党的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对党在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新特点和新要求的深刻揭示。基层残联只有深刻认识新形势下残疾人群众工作的新特点和新要求,着力把残联“代表.服务.管理”职能建设工作作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主要任务,深入了解人民群众的呼声和意见,才能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新特点,坚守住群众路线这条“执政生命线”,才能深刻理解残疾人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才能更好地解决好残联党员干部“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 
  一、残疾人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一)深刻认识了解辖区残疾人基础状况
  xxx区总人口31万人,各类残疾人1.7万人,其中持证残疾人4100人。残联是政府职能管理工作的基础和重要的特殊构成要素,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基础性、特殊性、根本性和稳定性作用。因此,残联工作管理成功与否是群众利益和稳定性的聚焦区,是经济发展和保障民生的主战场。残疾人群众工作是党和政府开展群众工作的前沿阵地,是践行群众路线的主行业。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对残疾人工作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对残疾人工作都有重要论述。残疾人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深入实施“量体裁衣”式个性化服务,突出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两个重点。努力实现残疾人就业服务、康复服务和宣传文化新突破,促进残疾人事业在新的起点上又好又快发展。要从讲政治的高度,以开拓创新和敢于担当精神,把组织实施残疾人民生工程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二是认真实施“阳光计划”,使残疾人状况得到进一步改善,坚持把健全残疾人保障制度,提高残疾人社会保障水平作为工作的切入点,把完善残疾人服务体系,提高残疾人服务能力作为“两个体系建设”的着力点。 
  (二)深刻认识双流残疾人工作任务重点为,做好残疾人“服务”工作
  一是抓就业扶贫服务,促进残疾人充分稳定就业,加强残疾人职业能力开发,为残疾人提供再就业培训;开展残疾人技能培训,让他们真正学得一技之长,实现“输血”到“造血”的转变。二是推进城乡无障碍环境建设服务。对乡(街道)和村(社区)政务服务、卫生服务、文化服务等公共服务场所及居民区进行无障碍改造,争创“全国无障碍建设区”。三是继续深化“量体裁衣”式个性化服务,加快残疾人基础数据采集成果转化,进一步建立完善“量体裁衣”式个性化服务的考核评价体系。
  (三)认真研究残疾人群众工作的“管理“职能和服务方向,充分发挥残联党员的先锋模范“代表”作用,做好残疾人“代表”工作 
  一是深入开展领导挂点、部门帮村、干部帮户活动,实施富民兴村工程。按照物资扶贫、观念扶贫、智力扶贫和科技扶贫“四措并举”的帮扶思路,采取多形式、多渠道、多途径帮扶措施。二是以各个社会公共场所为依托,为残疾人搭建各个层面的宣传工作,在充分利用电视、电台、报刊等传统媒体大力宣传残疾人事业的同时,创新宣传方式,广泛利用互联网、微博等新媒体和自媒体全方位多渠道宣传残疾人事业,通过官方微博实现残联与残疾人的之间的互动,让公众加深了对残疾人事业的认识和了解,传递扶残助残的正能量,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和勇于担当的精神认真履行好职责,切实推动残疾人事业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二、 新形势下社会发展的新特点和残疾人群众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  
  (一)群众利益主体的多元化
  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社会内部出现显著变化,群众的思想观念、利益诉求和心理状态也呈现多元性和多变性。传统的工、农、学、商、兵社会阶层结构发生巨大变化,改变了我国传统单一、典型、大一统、一元化的社会情况,我国著名学者陆学艺在《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中将中国社会分为十大阶层,社会人群和社会阶层出现分化,各个阶层群体表现出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和利益诉求的多元化。处理好不同利益群体的利益诉求,让不同维度的价值观能够“和而不同”,实现社会的和谐成为我们党执政的最大考验。面对发展大环境下社会特点的变化,我们残疾人工作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发展阶段中也有着不同的特点和要求。随着残疾人各项事业的发展,残疾人管理工作的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新时期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错综复杂、世情、国情、党情不断发生深刻变化,面对“四大考验”,与新形势和任务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十分突出,作风不正、不实、不廉等问题还很严重。近年来,湛河区残联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情况是好的,党群干群关系也是好的,广大党员、干部在保障发展、保护残疾人权益各项工作中规范管理、忘我奉献,赢得了上级组织、领导和服务对象的肯定。但是,我们也应看到残联群众工作同样面临严峻的考验和挑战,脱离群众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也不同程度地存在,有的问题还很突出。特别是我们干部队伍自身也面临不愿做、不敢做、不会做群众工作的问题,有的明显感到“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软办法不顶用、硬办法不敢用”。在密切联系群众中还存在着深入基层不够,调研检查不细致,帮扶群众不认真,走马观花、蜻蜓点水等问题。实践证明,党的群众观点、群众立场、群众路线始终是我们党安身立命的根本。为此,在残联工作立足新起点、开创新局面中,就必须加强群众工作,严格要求自己,让群众信服、确保群众工作更加鲜活生动、更加富有成效。 
  (二)群众思维角度的多元化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向更深层次推进,我们在学习西方先进的社会管理经验,社会思潮、思维方式、宗教信仰也在不同程度的影响着人民群众,群众的思想信仰、思维方式、思维角度也日益变得多元化。残疾人群体是一个特殊群体,因为残疾人个体特征而成立各类特殊协会,盲人协会、肢残协会,聋人协会等。因为每个协会群体思维角度的多元性,残联要做好国家政策宣传,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就是要满足群众的“知情权”, 就是让残疾人群众知道残疾人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等。如果真实的情况群众不了解、正确的信息不掌握,就会被虚假情况、错误信息误导,产生不正确的态度和行为。如:盲人群众,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自己建立一个特定群,因为其他群体的特殊性,俗话有云:“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他们很容易就会被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如果对新政策的宣传工作传达不够及时,在这个特殊的群体中就会因为“误听,误信,误传”而引起一些问题和矛盾的产生,往往是由于群众不了解真实情况,不掌握正确信息,产生误解误会,进而引发不恰当行为,比如去上访等。 
  (三)群众期待分享更多的发展成果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国家GPD居世界第二位,做大了国民经济蛋糕,实现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的发展目标。把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群众,就要认真解决好“学有所教、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劳有所得、病有所医”等人民群众热切期盼的问题。残联工作关系社会基本保障职能,如专项补贴、重度护理补贴等社会救助。毛主席早就说过,凡属于思想性质的问题,凡属于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只能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当前,人民群众不仅对物质利益“很在乎”,而且对民主权利“很敏感”。要通过与人民群众多通气、多协商、多讨论来解决。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深入加强民主公证来做群众保障救助工作,让残疾人群众分享社会发展的各项成果。我们除了要把每个社会救助职能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以外,我们要更多运用法律手段、坚持依法办事来做好群众工作。面对残疾人群众分享更多发展成果的时候,越是群众关心、事情重要、矛盾突出的问题,越要坚持依法办事。在残联群众工作中,解决问题、处理矛盾,要严格依照政策法规办事,不论什么人、什么事,在政策法规面前一律平等,不能搞特殊、搞例外。这些年在群众工作中,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是在解决问题、处理矛盾时,要正确引导群众树立法治观念,按法律程序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理性表达利益诉求。要通过法律手段,妥善解决社会中存在的“信访不信法”、“信上不信下”、“信闹不信诉”等问题,做到既不让守法的人吃亏,又不让违法的人得利。     
  (四)群众对执政党的期望要求更高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政策顺应时代潮流,越来越多地造福于人民群众,人民群众也越来越多地寄希望于党,对党的领导和执政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与期望。我们党要实现好人民群众的期待,就要进一步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整体利益与长远利益。这就要求我们党要更加坚持好和落实好群众路线,兴起为民务实清廉之风,赋予党的群众工作新的时代内涵。一是是要通过网络互动来做残疾人工作。当前,互联网迅速普及,人民群众形象地说,现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网络已经成为相当一部分群众反映意见和诉求、参政议政的重要途径,网络传递迅捷、覆盖面广、互动性强,具有放大效应。对此,我们要善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充分开展网络互动交流,切实引导网上思想舆论,积极回应网上群众关切,主动占领网上思想阵地,把群众工作做得有声有色、丰富多彩。二是通过转变党员干部作风来做好残疾人工作。在残疾人工作中,面对各种各样复杂情况,要妥善解决问题、处理矛盾,需要有良好的群众作风。俗话说“好脾气好办事”,人与人打交道,个性修养、作风态度很重要,做群众工作也是这样。态度平和,平易近人,说话做事方式恰当,事情好办,问题容易解决。做群众工作,党员干部个人形象也很重要。党员干部的影响力包括权力性影响力和非权力性影响力两个方面,而非权力性影响力主要来自个人的品德能力素养,其中品德因素是核心。党员干部廉洁自律,树立良好个人形象,能使人产生敬佩感和信任感,说话有人听,做事有人依。三是变被动工作转为主动工作,坚决履行工作职能职责,切实为残疾人群体办实事做好事。 
  三、面对残疾人群众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我们探索发展残联工作新机制
  (一)畅通群众呼声的渠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利益主体日益多元化,这就需要进一步拓宽社会群体的利益诉求表达渠道,建立科学有效的利益诉求表达机制。畅通社会群体的利益诉求表达渠道,就要在政治上予以保障、法律上予以保护、表达平台予以完善、媒体上予以关注。促进政府与群众之间的良性互动与合作;媒体上予以关注,就是增强新闻媒体的群众利益诉求表达作用,发挥社会媒体的宣传辐射作用,特别是近年来,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的兴起,可以有效发挥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优势,将人民群众的呼声有效表达出来。
  (二)健全维护群众利益的制度
  近年来,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维权意识不断增强,当社会矛盾出现后,就必须用有效的制度进行化解,切实维护群众的合理、合法权益。健全维护群众利益的制度,就要完善领导干部“问责制”。健全群众利益保障机制,不断深化党务、政务公开,更深层次地实现权力运行的公开透明,最大程度地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同时,完善以群众满意为标准的科学评价体系,定期组织面向社会公众的民主行风评议、民意测评等活动,引导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群体开展巡察监督等活动,形成执政为民的监督保障机制。 
  (三)搭建群众积极参与社会事务的平台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民主意识的增强,越来越积极要求参与社会事务的管理。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政治优势,就必须广泛动员组织辖区残疾人参与社会事务,为残疾人有序有效参与社会管理创造更好条件、拓展更宽渠道,不断完善党务、政务等办事公开制度,让残疾人全面了解掌握各类社会管理信息,使参与更有针对性。才能密切与残疾人的联系,发挥残疾人在社会管理中的主人翁作用。
  四、因地制宜,分类施教,认真做好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
  残疾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因为身体的障碍。绝大部分缺少一技之长,不能做到自食其力。为了拓宽残疾人的就业渠道,应该加强他们的职业技能培训,为他们早日进入劳动力市场创造条件。人们常说,荒年饿不死手艺人。“手艺”指的就是技能,技能是就业之基,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是民生之源。对残疾人来说,职业技能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实践中,各级残联采取自办、联办等形式开展了一些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反映出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是培训项目陈旧、内容低端、范围狭窄、层次不分明、针对性不强等。如何增强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的吸引力、实效力、生命力和影响力呢?在新的形势下,必须以双重需求为导向开展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才能保证对残疾人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为残疾人职业发展增添助力。
  下面我就从残疾人培训积极性不高的原因、如何提高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精准度等方面谈几点自己的看法,与大家共勉。
  (一)残疾人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积极性不高的原因
  1、自卑心理阻碍学员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对残疾人进行专业技能培训,遇到的第一个大难题就是由于身体的缺陷所带给他们的自卑心理。学员普遍自信心不足。他们总是反复间:“我们没有基础,来学习之前根本没有接触过,能不能学会?”碰到这种情况,我总是耐心地给他们分析培训工种的特点,使他们认识到这种培训对身体的要求并不苛刻,只要有正常的智力、双手,就完全可以象平常人样学习。我在培训中经常给他们举一些残疾培训成功就业的实例,这些活生生的事例极大地鼓舞了学员,最大限度地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就业难,严重制约学员学习的积极性
  作为残疾人,他们对结业以后社会能否接纳他们并提供均等的就业机会表示疑感,所以学习动力不足。很多学员是被动地学习,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不管是健全人,还是残疾人机会总是垂青于那些自强不息、奋发进取的人。在前年年的培训中,一名学员学习刻苦、成绩优秀,培训班还未结束,区残联和街道办事处就帮助他找到了工作。以上事例对所有接受培调的残疾人都是个很大的震动,极大地鼓舞了他们。
  但要真正从根本上缓解残疾人的就业压力,还要依靠全社会的帮助和残疾人有身的努力。针对残疾人这一特殊群体。仅仅“传道"还远远不够,要使他们学有所长,还要做好“授业”。为搞好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做到因材施教,我们在培训钱要做好以下具体工作。
  1、了解、研究学员,为教学活动作准备
  要教好残疾人,首先要了解和研究他们,这是前提。所以要全面了解残疾人的身体状况、文化程度、家庭情况、社会环境、性格特征等。根据学员的实际情况划分学习小组,把文化程度高的和文化程度相对比较低的学员安排在一起:把性格内向和活波的学员安持在一起,使学员与学员之间互为补充、共同提高,为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打好基础。
  2、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员的学习兴趣
  职业教育突出专业技能的培训。这种培训是有目的、有计划、按操作的标准和技术进行的。这就需要精心安排调练内容,布置学习作业、指导学员练习时,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同时注意理论教学与调练相结合,做到每次课既讲授理论知识又让他们动手操作,通过理论的提高进步完善技能。极大地调动了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使得所学的基本原理灵话运用于实际操作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二)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存在的不足
  经过对近年来开展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的情况来看,我感到在残疾人的职业培训中仍存在着一些不足:
  1、培训工种不足,技术层次较低
  比如在编织的培训工种中,现在对残疾人的培训仅限于很简单常规的物件这一工种。今后应根据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和残疾人的自身特点增设新的、技术层次相对比较高的培训项目,以最大限度地拓宽他们的就业渠道。
  2、范围较窄,系统性不强
  职业技能培训包括就业前培训、进修培训、转业培训,如今对残疾人的职业培训多属于就业前的培训,而对于进修培训和转业培训则不够重视。我们应该加强对残族人就业的各个环节中的培训,以提高他们的竞争能力。
  3、就业机会偏少,后顾之忧较多
  残疾人的职业技能培训能否深入人心,取得好的成效,很重要的点就是要看残疾人经过培训以后能否顺利地进人劳动力市场,他们的技能能否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接受。
  4、培训机构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这突出表现在对聋人学员的培训上,授课老师在课上或课下我与学生的交流都需要名手语师作翻译。个别时候因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未达成默契,以致于不能按时完成教学计划,教学进度很受影响,效果也大打折扣。
  (三)提高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效果的对策和建议
  第一,要依据调查研究结果,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设置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项目。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项目必须根据市场的需求来设置,市场需求决定了职业技能培训前必须进行详细的市场需求调研,根据调研结果,才能设计出具有就业市场的课程,提升培训项目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帮助残疾人获得有用的职业技能,提高成功就业概率。如在每年年初,各级残联就可以根据年度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调查摸底,搞清楚辖区内不同类别残疾人的技能培训需求,了解掌握辖区内各用工企业的岗位需求,然后再根据调研分析结果制定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课程和项目,培训合格后推介残疾人就业,这样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的效果就不一样了。
  第二,要充分应用残疾人基本服务状况和需求信息数据动态更新成果,以个体需求为导向设置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项目。个体需求性主要体现在残疾人的实际能力需求和个体发展需求上。实际能力需求主要指在进行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之前对残疾人进行个体能力测评,充分依据残疾人障碍类别、严重程度、文化水平设置培训项目,提高项目的针对性。个体发展需求,主要是针对那些残障程度不同和文化程度不同、接受能力不一样的残疾人,他们有不同的发展需求,希望获得不同层次的技能。根据他们的自我发展需求设置培训项目,更具针对性与层次性,能最大限度满足残疾人对职业技能培训的期望,实现量能施教的目的。如盲人按摩培训,就可以递进进行,先培训初级盲人按摩师,在其积累一定临床经验后又培训中级盲人按摩师,在其又积累一定实践经验后再组织培训高级盲人按摩师,这种采取理论辅导和实践磨炼相结合的技能培训,效果会更好一些。
  第三,要从残疾人所处的地域和环境出发,分层次组织培训。对在国有、集体和个体企业就业的残疾人应重点培训机修、电工、电焊、计算机应用和互联网+技术;对在农村从事种养殖业的残疾人应该侧重培训果树栽培、花卉种植、畜禽养殖、水产养殖、蔬菜种植和病虫害防治等技术;对不能外出务工只能个体就业或居家从事简单手工劳动的残疾人,则可以培训美发美甲、手工艺品制作、雕刻、电商等技能,让他们足不出户就能就业增加收入,像棒球半成品残疾人缝制技术就比较适合下肢残疾人居家就业。在残疾人就业比较集中、残疾人较多的企业,可以联合企业共同组织残疾人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培训企业急需的技术工人,让残疾人不出企业就能学技术,做到学以致用、边学边用,岂不是企业和残疾人都皆大欢喜的事。
  五、政府主导,加大扶持,认真做好新形势下的残疾人就业工作
  就业是民生之本,残疾人的就业是残疾人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残疾人及其家属所关心的一个社会问题。然而,目前整个社会就业形势严峻,供大于求的矛盾十分突出,这使残疾人就业本来就很困难的社会问题,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为进一步做好残疾人就业服务工作,作为残疾人工作者,我们应该怎样做好新形势下的残疾人就业工作,下面粗浅的谈谈一些看法:
  (一)残疾人就业面临的主要困难
  从求职者来看:1、残疾人应该不断的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就业能力,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要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工作岗位,绝不能因为自己是特殊群体而搞特殊化,不遵守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2、在选择职业和就业岗位时,要有正确的就业观念,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同时还要做到实事求是,既要考虑自身的条件和爱好,也要考虑到客观的可能和社会的需要。3、残疾人家属同样要转变就业观念,要让残疾人先实现就业,使他们在工作中得到锻炼,在工作中实现理想。不要想着寻找到十全十美“金饭碗”,这样反而会害了残疾人。
  从用人单位看:1、要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对残疾人的偏见,大力弘扬人道主义精神,共同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共同关心支持残疾人就业。2、在残疾人的工资、福利待遇上要与健全人一视同仁。特别是福利企业,享受了税收上的优惠政策,应该把保障残疾职工的利益放在首位。按规定为残疾人办理各种保险,解决后顾之忧。
  (二)做好新形势下残疾人就业工作的粗浅看法
  1、以政府为主导,关注残疾人就业。从本地实际情况出发,在就业政策制定、就业资金援助和就业岗位提供等方面给予扶持,使工作强而有力、切实有效,富有针对性和操作性。我认为首先应不断完善残疾人就业优先权,残疾人就业工作不仅是残联一个部门的工作,也是政府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更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残疾人就业需要社会和企业为残疾人提供适合其特点的岗位使其真正就业,倡导全社会从思想上转变观念,尊重残疾人的劳动权利和生命价值,对于残疾人不能着眼于他不能干什么,而要着眼于他能干什么,增强其自立、自强、自信的能力,让更多的残疾人通过自己的劳动,体现自身的价值!
  2、加强就业培训,提高就业机会。一要加强就业前培训。由于自身原因,有些残疾人不能很快适应就业岗位的要求,我们作为残疾人工作者就要与企业商定并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岗前培训方案,帮助残疾人掌握生产工作技能,以适应岗位需要,满足就业需求。二要加强在职培训。随着企业转化速度加快,过去单一的技能已经无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提高残疾人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能力迫在眉睫。应该在完善培训制度的同时,太力加强在岗残疾人培训,提高他们的社会竞争能力。三要加强创业培训。目前社会就业观念仍十分陈旧滞后,残疾人自主创业意识也相对淡薄。因此要强化对残疾人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展创业培训,以培训促创业,以创业促就业。
  3、鼓励自强创业,加大扶持力度。一是政策鼓励。政府应该对自谋职业的残疾人提供更加优惠的政策,除安排残疾人创业扶贫贴息贷款用于创业外,在残疾人创办的小微企业实行免税优惠政策。同时,对达比例和超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较多较好的企、事业单位,发放奖励资金,用政策的杠杆促进残疾人就业。二是事迹鼓励。政府部门、县残联及社会各界对残疾人创业典型事例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营造舆论氛围,做到影响一片、带动一方,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力,以激励广大残疾人的创业信心和勇气。
  残疾人就业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在不断的变化,面临许多新情况、新矛盾和新问题。需要我们残疾人工作者不断深入实际,贴近残疾人,不断探索残疾人就业工作的途径和方式,努力使残疾人就业工作更上一个新台阶!
  六、精准施策,个性服务,认真做好残疾人康复工作
  残疾人是一个数量庞大、困难特殊、特别需要扶助的群体,残疾人工作是加强社会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和国家历来十分关心残疾人和残疾人事业,残疾人的生活状况也在不断改善,关于如何做好残疾人康复工作,根据我的工作经验和调研情况从以下几点出发谈谈个人的体会:
  (一)需要把握的基本概念
  1、常识的掌握
  我省残疾人的基本情况:截止2017年底,全省54.1万名残疾儿童及持证残疾人得到基本康复服务。其中包括0-6岁残疾儿童1.4万人,得到辅助器具适配服务的残疾人20.6万人,康复服务覆盖率达到70.8%。在得到康复服务的持证残疾人中,有视力残疾人5.3万人、听力残疾人2.3万人、言语残疾人0.2万人、肢体残疾人36.8万人、智力残疾人3.9万名、精神残疾人3.6万人、多重残疾人1.3万名。
  截至2017年底,全省已有残疾人康复机构364个,其中,提供视力残疾康复服务的机构40个,提供听力言语残疾康复服务的机构109个,提供肢体残疾康复服务的机构154个,提供智力残疾康复服务的机构141个,提供精神残疾康复服务的机构88个,提供孤独症儿童康复服务的机构86个,提供辅助器具服务的机构65个。康复机构在岗人员达1.6万人,其中,管理人员0.2万人,专业技术人员1.1万人,其他人员0.3万人。
  2、残疾的基本概念
  由于疾病、意外伤害等各种原因所致的人体解剖结构、生理功能的异常或丧失,从而导致部分或全部丧失正常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的能力、无法进行其日常生活和履行其社会功能。(因为身、心障碍,不能进行正常的生活、工作和学习)
  3、康复的定义
  康复是指采用医学的,工程的、心理的、社会和教育的各种手段,使残疾人的功能恢复到尽可能好的水平,(改善)以便在身体、精神社会活动、教育就业等方面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从而最大限度的回归主流社会。
  4、残疾的分类
  主要分为: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视力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共七类。
  5、国家二个重要的康复项目
  残疾人事业专项彩票公益金康复项目、残疾儿童康复救助“七彩梦行动计划”
  6、我省能提供康复服务的内容
  残疾儿童康复、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视力康复、听力语言康复、精神病防治康复、肢体残疾康复、残疾人辅助器具供应、残疾人社区康复、残疾人康复人才培养。
  (二)需熟悉的政策法规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发展的意见中发[2008]7号:2008年3月2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意见》围绕残疾人迫切的医疗和康复需求以及不断加大的残疾风险,提出了保障残疾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和建立健全残疾预防体系的政策措施。
  2、《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0〕19号):2010年3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国残联等部门和单位《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
  3、参考文献:残疾人保障法、康复中心建设标准等、十二五发展规划、等其它的各类文件法规。
  (三)做好残疾人康复工作的几个注意事项
  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认为做好残疾人工作需要做到热心、关心、细心、耐心和贴心。一是要热心为残疾人服务,残疾人工作虽然有许多烦心事,但只要你“热心”去做,也还有很多乐趣。二是要关心残疾人生产生活,对残疾人的困难,不能漠不关心、视而不见、他们有很多困难,需要去解决去帮助。三是要耐心帮助残疾人,残疾人来残联办事解决问题,有的可能提出一些过分的要求,说一些不好听的话别,甚至发脾气,我们都要耐心解决。不能满足要求的要做好解释工作。要考虑到他们的身体、身心的特殊性。四是要细心办好残疾人的每件事,残疾人的要求是很多是琐碎事情,但我们一定要细心,要善于从琐碎事情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五是要贴心为残疾人服务,要把残疾人的事当作自己的事做,视他们如亲人,如果敷衍了事,塘塞、推诿,那是做不好残疾人工作的。
  (四)我省目前康复工作中的瓶颈问题
  主要包括人口老龄化、康复需求大、康复方式转换、康复措施的不完全这五大问题。
  1、人口老龄化。根据《中国财政政策报告2010/2011》报告显示2011年以后的30年里,中国人口老龄化将呈现加速发展态势;到2030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到2050年,社会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康复需求大。
  2、康复方式转换。我国第一部老龄事业发展蓝皮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发布,截至2012年底,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94亿,占总人口14.3%。预计2013年老年人口数量突破2亿大关,达到2.02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4.8%。常见的老年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肿瘤、脑卒中、冠心病、慢性骨关节病、慢性肺病、痴呆等等,这些慢性病占老年人疾病70%以上。我国还有慢性病患者2亿多人,需要提供康复服务的超过1000万人;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因交通、工伤事故致残的伤残者,每年增加约为100多万人,其中大部分人需要康复服务。再加上大量因慢性病致残的患者,社会对康复医疗的需求巨大。
  3、康复措施的不完全。目前康复的主要方式主要分为:机构康复---包括综合医院中的康复学科、康复门诊、专科康复医院/中心、以及特殊的康复机构等。他们共同的特点是有教完善的康复设备,有经过正规训练的各类专业人才,工种齐全,有较高的专业水平,能解决病伤残各种专业问题。上门康复——上门服务是介于机构训练和社区康复训练与服务之间的一种服务形式,指医疗或康复机构和社区的康复资源,为辖区内残疾人提供上门的康复训练与服务。社区康复——是为社区所有残疾人的康复、机会均等及社会包容的一种社区整体发展战略。CBR通过残疾人和家属、残疾人组织和残疾人所在社区及相关的政府和民间的教育、职业、社会机构和其他的机构共同努力贯彻执行。
  (五)我省目前已开展的康复工作
  1、康复中心——是指利用先进的设备和较高的专业技术,对病伤残者开展康复医疗、功能训练、心理疏导、辅助用具服务、职业和社会适应等多方面的康复,一般在综合医院的康复科或专门康复机构(康复医院或康复中心)进行。目前海南省残疾人康复指导中心是唯一经省政府批准成立的康复机构。
  2、社区康复——在社区这个服务平台上,通过社会资源的整合,使残疾人获得所需的服务,该服务或者来源于社区内的资源,或者来源于外界的专业力量,是实现需求供给对接的平台和载体。
  3、个性化服务——残疾人个性化服务是一种根据需求、有针对性的服务方式,根据残疾人的需要设定来实现,依据各种渠道对资源进行收集、整理和分类,向残疾人提供和推荐相关信息,以满足残疾人的需求。从整体上说,个性化服务与传统的标准化、规范化服务不同,个性化服务打破了传统的任务式、被动性服务模式,能够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优势,主动开展以满足残疾人个性化需求为目的的全方位服务模式。
  目前我省主要开展的个性化服务为:上门服务、个性化康复服务。目前我省康复的主要措施有五种分别为:①、医疗康复②、康复工程③、教育康复④、职业康复⑤、社会康复
  (六)康复事业面临的困难
  1、康复机构的建设滞后,我省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处康复理念超前,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康复场地;
  2、康复人才奇缺、尤其是专业人才;
  3、康复行业管理不规范,缺乏指导性的文件依据;
  4、对民非康复机构的指导、督导不得力。
  (七)下一步的发展方向
  1、摸清残疾人的底数,掌握残疾人的需求;
  2、加快康复机构的建设;3、不断完善我们的康复功能;
  4、实施康复人才培养计划,努力培养一支康复队伍;
  5、规范行业管理,增强服务意识。
  残疾人康复事业,依然任重道远,从生活保障到权利保障,还有一条很长的路要走,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共同协作,为实现残疾人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七、依法依规,有序引导,切实做好残疾人稳定工作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关键之年,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改革发展任务艰巨繁重。国际国内形式持续发生深刻变化,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更趋多元复杂。特别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领域风险对社会稳定的影响凸显,维护社会稳定工作十分重要。而做好新形势下维护残疾人群体稳定工作对于维护全社会稳定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现结合我自身工作实际,就新形势下做好维护残疾人群体稳定工作的对策及建议谈谈我的看法。
  (一)影响残疾人群体稳定的因素浅析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新时期新形势下维护残疾人群体稳定工作呈现出错综复杂的新特点,结合我自身工作实际,认为新形势下影响残疾人群体稳定的因素有以下几点:
  1、宏观政策方面
  国家政府层面,中央乃至地方虽制定了一系列针对残疾人群体的优惠帮扶和教育就业政策,例如:低保政策、廉租房政策、残保金制度以及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简称“两补”)制度,但在这一系列政策的落实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有失公平公正的问题。一部分残疾人群体确实生活困难,但温饱和住房等关乎其切身利益的问题仍得不到合理有效的解决。一些达不到当地村(居)最低生活标准的残疾人,他们并没有享受到相应程度和等级的低保和保障房制度,导致这些残疾人生活困难程度进一步加深,日常生活得不到基本保障,成为影响残疾人群体稳定的一个因素。
  2、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公众对于残疾人群体的接纳程度不高,也是导致残疾人群体不稳定的因素之一。现实生活中,不少健全人对残疾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歧视心理,在与残疾人交往的过程中或多或少表现出不尊重、不耐烦甚至粗暴的态度。而残疾人由于自身缺陷,他们的自尊心本就敏感而脆弱,他们内心比健全人更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尊重、肯定和认可,甚至是表扬和赞美。这种背景下,社会环境产生的对残疾人的偏见和误解进一步加剧了残疾人与正常社会生活的脱节,加深了残疾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这种现象对他们来说犹如雪上加霜,客观上使残疾人群体的社会认可度进一步降低,这成为残疾人群体的不稳定因素的又一个来源。
  3、残疾人自身原因
  随着现代化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物质文化的不断丰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物质文化的需要与日俱增。但残疾人群体尤其是重度残疾人群体由于自身条件所限,全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因为无法依靠自身劳动自食其力,这些人的生活仍然困难,物质需要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供给和保证,离小康社会的目标还有较大的距离,这就导致残疾人群体的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成为其不稳定的来源。再者,由于自身生理上的缺陷,很大一部分残疾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与周围的健全人相比,觉得样样不如人。这导致了很多残疾人对自己的认可度下降,从而导致其参与社会生活的意愿不强、程度不深,最终降低了残疾人群体的存在感。
  4、从残疾人信访案例中体现出的不稳定因素
  社会主义新形势下,经济社会正经历着深刻变革,残疾人通过信访手段维护自身权益和表达诉求的案例也越来越多。我结合单位自身工作实际,在残疾人信访件的实际接访过程中,残疾人信访案例中也体现出影响残疾人群体稳定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一方面,在通过信访手段维权和表达诉求的残疾人中,一部分残疾人的法律意识淡薄,存在着“上访不犯法”“信访不信法”甚至把上访等同于闹事的错误思想观念,认为“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这种错误理念不仅让信访的残疾人本身的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更会给周围不明真相、同样缺乏法治思维的残疾群众产生极其不良的影响。这些残疾群众往往有着“抱团”、随大流意识,导致其中少数残疾人有问题需要上访时,往往会聚拢动辄数以几十甚至上百规模的残疾群众集体上访,这种集体访往往带有很强的煽动性、有时也带有一定的攻击性。这种上访往往给我们信访干部和接访人员带来很大的压力,给信访工作也带来一定的冲击。另一方面,某些基层信访干部的业务素质有待提高。我区地处城乡结合部,大部分为乡村,生活其中的残疾人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其自身素质总体上偏低,而一部分残联、乡(街道)、村(社区)两级信访干部在接待残疾人信访件的过程中,存在着对待残疾人的问询、表达诉求等态度粗暴、不耐烦、不尊重残疾人的现象,尤其在面对精神智力、聋哑等残疾群众时,由于存在着交流障碍,这种现象尤为明显。这种服务残疾人的态度势必会刺激残疾群众产生不良情绪,更会进一步激化残疾群众与政府之间的矛盾,也在客观上引发了一部分缠访、闹访、越级访等非正常访的发生。
  (二)维护残疾人群体稳定的对策及建议
  以上我们浅析了新形势下影响残疾人群体稳定的因素,对新时期维护残疾人群体稳定工作的新特点有了一定的认识,现结合以上论述从以下几方面提出几点对策建议:
  1、扶残助残政策应进一步体现对残疾人群体的关心和帮助
  由于残疾人群体相对于健全群众的特殊身心困难,政府出台的对困难残疾人的优惠帮扶政策在制定、实施过程中应进一步体现对残疾群体的关心和帮助,在制定过程中应力求加大对残疾人群体的帮扶力度,进一步充足帮扶经费,让残疾人群体充分感受到党和国家对他们的关怀和照顾。让广大残疾人在接受教育、参加劳动、获取劳动报酬等关系切身利益的权利方面享有与健全公民同等的权益保护,进而达到与健全公民平等参与政治社会生活的目标。
  2、全社会应共同营造并持续维护扶残助残的氛围
  残疾人群体对自我的认可本质上更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对他们的认可程度,为了让广大残疾群众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全社会应该共同营造并持续维护助残扶残的良好氛围。平时生活中,从充分尊重每一个残疾人开始,在尊重残疾人意愿的前提下,为残疾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尤其对于生活比较困难的残疾群众,如果公众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其解决常见困难,对于维护全社会残疾群体的稳定都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3、残疾人群体应积极弘扬自强自立精神
  作为明显的弱势群体,残疾人群体应自觉弘扬奋发自立、自强不息的时代精神,广泛践行舍己为人、乐善好施的高尚品质和民族精神。广大残疾人应积极向自强模范学习,学习他们坚强自信的精神、坚韧不拔的毅力、挑战命运的勇气、拥抱生命的激情和创造美好幸福生活的强大潜能。广大残疾人在逆境中应迸发出昂扬向上的勇气和力量,不畏艰险,排除万难,不甘示弱,去争取更大的收获与成就;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为社会增添光彩;脚踏实地,自强不息,用实际行动证明着自已,自尊、自信、自强、自立。
  4、加强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运用法治方式做好残疾人稳定工作
  近年来,湛河区残联为进一步加强我区残疾人基层组织规范化建设做了一系列工作,从亲身工作经历中,我明显地感到加强我县基层残疾人组织规范化建设、发挥残疾人专门协会以及乡(街道)、村(社区)两级基层残疾人组织的协同作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做好残疾人工作,更应注重自下而上的工作方式,把残疾人与社会的矛盾化解在基层。广大残疾人工作者应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道主义精神。基层信访干部在处理残疾人信访件,解决残疾人问题方面应时刻注意工作方式方法,在充分理解残疾人的基础上,在政策范围内多为合理合法信访的困难残疾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同时信访干部应学会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残疾人矛盾,对于无合法要求的无理上访、闹访、缠访等严重影响政府形象和扰乱社会公共秩序的行为应直接提交政法和公安部门,用法律手段坚决打击,加大打击力度从严处理,做到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许刁蛮人胡闹,坚决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
  八、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做新时期担当的残疾人工作者
  (一)残疾人工作是一个良心工作
  残疾人是弱势群体中的弱者,他们有口道不出苦怒哀乐,有眼看不见柳暗花明,有腿翻不了崇山峻岭,有耳听不见电闪雷鸣,有手不能书画弹琴。生活在比较贫困,比较艰苦的群体之中。然而自从有了人类就有残疾人,残疾人在任何朝代都是不可磨灭消失的,任何时候都会有残疾人存在。这就需要我们认知、认同,要有一颗慈善之心、仁爱之心。对他们的事情要有高度认识,要把他们的困难当作自己的困难去解决,把他们的事当作自己的事去做。现在社会上对残疾人的困难、需求、要求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例如:安排残疾人就业,不能认为安排健全人都没有办法,哪管得上残疾人;依法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不能说没有财政预算,就不缴纳;解决残疾人的困难,不能说正常人的都还没有解决,那有条件解决残疾人的。无形中对残疾人就是一种偏见、歧视。所以作为残疾人工作者,更要行善义之举,对残疾人工作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二)残疾人工作是一项特殊、难做的工作
  残疾人困难多、需求多、要求多、烦事多,但他们有困难,不找政府、不找残联、又找谁呢?有些残疾人来办事又不会说话,动不动就发牢骚、发脾气、说些难听的话是常有的事,我也经常遇到。有的残疾人及家属,心情有压抑、心理不平衡、发牢骚、说些难听的话是可以理解的。因此残疾人工作是一项特殊难做的工作,但是难做也还要做,而且还要做好。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中,加强残疾人事业、发展残疾人事业显得尤为重要,一定把残疾人事业融入进去,要倍加关注,高度重视。
  (三)残疾人工作是一个社会化的工作
  残疾人工作是一个社会化、系统性工作,是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各界参与的工作。要利用一切社会力量,去帮助残疾人解决困难。残疾人工作光靠残联,把什么事都解决好,那是不可能的,残联能量有限。所以要利用社会资源,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积极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共同营造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社会环境,使广大残疾人切实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沐浴社会和谐的春风。
  (四)做好残疾人工作需要“五心”
  一是要“热心”,残疾人工作虽然有许多烦心事,但只要你“热心”去做,也还有很多乐趣。二是要“关心”,对残疾人的困难,不能漠不关心、视而不见、他们有很多困难,需要去解决去帮助。三是要“耐心”,残疾人来找残联办事解决问题,有的可能提些过分的要求,说些不好听的话,甚至发脾气,我们一定要耐着性子,能解决的尽量解决,不能解决的也要做好说服解释工作,要考虑到他们身心的特殊性。四是要“细心”,残疾人要求的很多是琐碎事情,但我们一定要细心,要善于从琐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五是要“贴心”,要把残疾人的事当作自己的事做,视他们为亲人,如果敷衍了事、塘塞、推诿,那是做不好的。
  (五)注重工作方法
  抓典型的方法也是十分适用残联工作。全县有3万多残疾人,分布在15个乡镇。残疾人需求也是方方面面,各不相同,如果每项工作都普遍开展,那最终效果是不好的,只有抓好典型,以点带面,才能达到示范带动的作用,最终达到整体工作推进。例如,残疾人危房改造、残疾人扶贫解困等工作的开展。
  (六)残疾人工作者要自尊、自爱
  残联是群团部门、清水衙门,没有多少钱,无权无势,服务对象又是弱势群体,不被常人看起和领导重视,不象有些上划部门、有些重要关键部门,一有权、二有钱,普遍被人向往和领导重视。但是,作为残疾人工作者,我们应当相信:我们水平不一定差、能力不一定弱,只是分工不同,岗位不同而已。如果换位,我们可能会干得更好、更出色。所以,作为残疾人工作者,我们要自尊、自爱,要自已看得起自已。决不要有悲观失望的思想,有“身不残心已残”的想法。在残联工作,只要踏踏实实、兢兢业业、认真履职,全心全意为残疾人服务,照样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情,照样会得到社会公认、群众的赞美。
  (七)残疾人工作离不开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任何工作,离开党委、政府的领导,特别是分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要想做好是不比较困难的。目前我国的法律体系已基本建成,但要真正实现“依法执政、依法办事”还有那么一点点困难,这与我们国家传统的浓浓人情、亲情有关。例如,有的部门不依法履行职责,拒缴、少缴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征收。但真正具体办理,如果得不到领导的支持,领导不同意,那是难以办成的。所以,要把残疾人工作做好,除了认真履职、尽心工作外,还必须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争取分管领导的理解和支持,才能真正做好残疾人工作。
  以上就是我根据自身工作经历,结合我们全区残疾人工作实际,与大家共同学习了关于如何做好新形势下残疾人工作饿的几点体会,不妥之处,还请大家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没有找到想要的文档没关系,可以——原创定制
如果不想充值,也可以——以稿换稿
温馨提示:
1、本站立足于原创,非会员单篇售价50元起,是本站注册会员,有足够的积分,作品会员价多少就扣减多少;
2、充值起点50元,多充不限;本着自愿的原则,充值不可退款或提现;如不想充值,可拿自己的最新原创作品交换;
3、无忧只搭建平台,制定稿件上传和下载规则,其他由上传人和下载人自愿进行,无忧不对稿件内容和质量负责;
4、无忧不保证平台稿件永久留存,请下载用户自行及时保留;
5、本站文章均为原创投稿,仅供下载参考,拒绝任何形式转载,侵权必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