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返回首页
某市科技局党委书记学习贯彻市委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字数:5295 字 浏览:458次 下载:2次
== 本文免费阅读 ==

扛起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重大责任 加快科技强市建设

  进入新发展阶段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作出的重大判断。立足新发展阶段,市委x届x次全会提出“xxxx、xxxx”目标定位,突出强调科技创新战略核心位置,明确“十四五”时期加快建设科技强市的战略目标。
  我们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市委决策部署,立足“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者”,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找准定位、发挥优势、精准发力,坚决扛起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政治责任,加快科技强市建设,努力为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建设作出xx贡献。
  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新特征新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一)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在新的历史方位中增强创新自信。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战略判断,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发展阶段,不是时间演进的自然结果,而是创新驱动、砥砺奋斗开创出来的。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每一个重大进步、跨越的每一个重大关口,无不留下深深的创新烙印,浸润着砥砺奋斗的汗水。只有坚定创新自信、增强创新自觉,才能清醒认识和把握新发展阶段的新机遇、新挑战,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必胜信心,办好自己的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创新发展提出明确要求,强调“国之重器”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对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我们要实事求是地分析xx在新发展阶段面临的“时”与“势”,充分认识当前xx正处于疫后重振发力期、战略机遇叠加期、发展布局优化期、蓄积势能迸发期、市域治理提升期的阶段性特征。能否实现弯道超车、跨越发展,最主要就是看能否用好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我们深刻感受到,近年来xx科技创新发展步伐是快的,但与中央、省委、市委的期盼要求比、与实践的需要比,在创新理念、要素配置、体制机制等方面都还有一定的差距,需要我们不断深化对新发展阶段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演进的认识,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深度参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竞争,全力办好自己的事,突破发展瓶颈,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努力塑造xx在全省全国科技创新版图上的领先地位。
  (二)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在完整准确全面把握中突出创新引领。贯彻新发展理念明确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是实现“中国之治”的一大成功“秘钥”。新发展理念中,创新居于首位。只有深刻把握新发展理念的内在逻辑和当代世界发展的普遍规律,才能更加自觉地坚持创新核心地位,实现创新引领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我们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答好习近平总书记交给的“必答题”,把科技创新充分融入到经济发展、区域协调、生态环境保护和民生改善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加快疫后重振和高质量发展,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面向未来,要增强创新的自信心,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坚持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提升科技攻关和应急攻关的体系化能力,统筹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构建系统、完备、高效的科技创新体系,激发调动广大科技人员和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加快走出一条从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创新发展新路径,加快科技强市建设。
  (三)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在积极探索有效路径上强化创新支撑。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性布局和“先手棋”,明确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随着经济发展环境的重大变化,必须通过科技自立自强,创造高水平供给能力,才能有效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的堵点和梗阻。在此背景下,我们更加注重科技创新对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支撑作用,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释放内需潜力、加强城乡经济循环等方面已有许多鲜活的案例,国内市场主导经济循环的特征正在逐步显现。这充分说明,只要善于把党中央的顶层设计、战略战术与本地实际有效结合,强化科技创新的关键支撑,就一定能够在抗击大风险中创造出大机遇。
  2020年8月至9月,习近平总书记分别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科学家座谈会、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强调,要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也是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关键。推动国内大循环,必须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水平,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科技创新是关键。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也需要科技实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一个关键问题。虽然我国不断升级的庞大消费市场和内需潜力为科技创新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和巨大的发展空间,但要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外向度较低,在政务环境、要素环境、市场环境和法治环境等方面与先进发达地市相比仍有差距,对外开放主要指标与我市在全省的经济地位不相称。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有利于xx提高国内国际创新要素和创新资源的整合能力,增强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稳健性,加快“xxxx、xxxx”的进程。
  二、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加强创新体系和创新能力建设,加快建设“科技强市”
  (一)要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赋予科技部门的重大历史使命。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xx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推进科技资源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发展优势为主线,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做到胸怀“两个大局”,主动融入“双循环”,系统谋划、主动求变,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和创新能力建设,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切实把科技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人才优势、发展优势。
  (二)要着眼“xxxx、xxxx”目标定位,优化全域创新布局,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级。着力提升xx科学城的集中度、显示度,加快推动xx争创国家科创中心、打造xx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加快“xx科创大走廊”建设,构建融通协作的区域创新共同体,服务xx城市圈打造“一体化、同城化”创新发展升级版。建立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工作会商机制和创新型城市群战略合作机制,支持xx、xx建设区域创新中心,推进国家级和省级创新型城市建设。推进xx形成新能源汽车、先进装备制造等创新型产业集群,xx形成生物医药、新材料等创新型产业集群。推动创新型区(县、市)建设,促进科技创新与县域经济、块状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县域创新驱动发展和乡村振兴科技样板。加快推进xx、xx创建国家级高新区,支持符合条件的市级经济开发区加快转型升级,创建省级高新区。
  (三)要瞄准国家重大科技战略、重大科技突破方向,强化基地平台体系化布局,提高科技创新支撑保障能力。加快推动xx实验室和大科学装置等平台建设,推进脉冲强磁场、精密重力测量等重大设施提升功能、开放运行;推进新建xx光源、生物医学成像等重大设施;推进xx实验室、xx实验室等x个实验室建设,积极争创国家实验室。围绕区域产业发展和学科建设需求,在优势领城争创国家重点实验室。布局建设省重点实验室,优化整合市重点实验室体系。加强基础研究,统筹基础研究创新平台、人才团队和重大项目一体化布局,推进基础学科研究基地建设。积极争建国家智能设计与数控技术创新中心、国家数字建造与安全技术创新中心。新建一批市级技术创新中心、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凝练储备一批国家级、省级技术创新中心、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培育对象。突出体制机制创新,发挥企业主体作用,调动社会各方参与,强化产学研深度合作,推进组建平台型、网络型、高水平产业创新联合体,通过重大科技任务带动,构建跨领域、跨区域、多主体协作的创新合作机制,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转化。
  (四)要把握科技发展趋势,聚焦国家战略需求,集中精锐,对基础性、战略性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展开攻关。围绕“光芯屏端网”、生物医药、现代农业等重点产业,聚焦光通信、先进存储器、智能制造、现代中药、品种选育及生物制品研发等高端领域,组织实施重点产业创新链科技重大专项,全链条、一体化组织基础研究、技术攻关和应用示范,突破一批制约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克一批卡脖子技术。瞄准未来网络、生命健康、生物育种、前沿材料、量子信息、人工智能、区块链、空天科技等前沿技术领域,加强前瞻布局,推动产出重大原创成果,培植具有先发优势的未来产业。加快重点优势领域创新突破。推进新能源和智能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等工业领域科技创新。推进基因工程、良种选育、重大疫病防控、农产品营养与安全等农业农村领域科技创新。推进生物医药、生物安全、中药现代化等大健康领域科技创新。推进土壤污染防治、水生态修复、清洁生产等生态环保领域科技创新。推进防灾减灾、安全生产等公共安全领域科技创新。推进军民融合技术创新,提高军民科技协同创新能力,加强军地科研协作。深入推进科技项目“揭榜挂帅”制。面向企业技术需求、重点产业共性技术需求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需求,进一步完善“揭榜挂帅”科技项目组织实施机制,加快取得一批创新性强、应用效果好的标志性技术、产品和服务,提高急需、重点领域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效率。
  (五)要坚持人才引领,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努力培养造就一批具有高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队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聚集人才,着力夯实创新发展人才基础。我们要围绕产业发展需要,多领域引进、多维度用好高层次人才,聚焦区域一体化,做好产业定位与产业衔接,大力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集聚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动新兴产业发展的高层次人才,实现人才集聚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同向发力。搭建人才发展大舞台,组建“1+N”xx实验室,采取“以科研任务为导向的合同管理制”,探索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同”的用人机制和优秀人才吸引激励机制,集聚一批战略科学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xx科技创新大走廊,以“创新浓度”提高“人才粘度”,打造人才智力高地。发挥引智基地作用,打造我市产业化引才引智体系。
  三、提振能力作风,履职担当尽责抓落实,推动“科技强市”建设各项工作落地落细
  (一)以新发展理念引领落实。坚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抓好落实,切实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转化为推动xx科技创新发展的强大动力。涵养“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从根本宗旨、问题导向、忧患意识等方面出发,准确把握、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决克服“重当前、轻长远”惯性思维,坚决抵制“等靠要”的行为惰性,加强科学预判、提前预见、预先谋划的能力,多用改革创新的办法解难题,多以法治智治的思维破矛盾,多做打基础、利长远、增后劲、惠民生的工作。
  (二)以系统观念谋划落实。善于运用系统方法抓改革、谋创新、促发展,围绕科技强市建设目标任务,把历史、现实、未来发展贯通起来审视,把近期、中期、远期目标统筹起来谋划,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进一步深化全域推进科技创新、全链融合统筹发展、全面提升创新能级,着力增强科技布局与全市区域发展空间布局、产业布局的系统性和协调性,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的统一。
  (三)以担当作为推动落实。聚焦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市委工作安排,聚焦实施科技强市战略的重点难点问题,加强跟踪督办,以“拼”“抢”“实”的状态和作风狠抓落实。引导全局上下把抓落实的重心放在一线,自觉到基础差、困难大的地方挑重担,主动到矛盾多、压力大的岗位啃硬骨头,敢于向改革发展的痛点堵点亮剑攻坚。强化干部队伍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提升“七种能力”,增强“八个本领”,不断提高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政治能力、战略眼光、专业水平,提升抓落实的效果。
  (四)以科学机制保障落实。进一步完善抓落实的制度机制,建立健全责任分解、跟踪督办、信息反馈、情况通报等机制,发挥好政治督查、纪检监督等利剑作用,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局面。认真总结实施“科技强市”战略中涌现的好经验好做法,及时上升为制度规范。坚持和完善推动规划有效实施的机制,完善规划实施中的动态监测、中期评估、总结评估机制,提高“十四五”规划执行力和落实力。

没有找到想要的文档没关系,可以——原创定制
如果不想充值,也可以——以稿换稿
温馨提示:
1、本站立足于原创,非会员单篇售价50元起,是本站注册会员,有足够的积分,作品会员价多少就扣减多少;
2、充值起点50元,多充不限;本着自愿的原则,充值不可退款或提现;如不想充值,可拿自己的最新原创作品交换;
3、无忧只搭建平台,制定稿件上传和下载规则,其他由上传人和下载人自愿进行,无忧不对稿件内容和质量负责;
4、无忧不保证平台稿件永久留存,请下载用户自行及时保留;
5、本站文章均为原创投稿,仅供下载参考,拒绝任何形式转载,侵权必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