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管齐下 持续发力
有效推动政协协商向基层延伸
近年来,xx县政协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政协工作会议精神,紧扣专门协商机构新定位,持续在打造协商阵地、密织协商网络、聚焦协商主业上发力,有效推动了政协协商向基层延伸。
一、做实“搭台”文章,打造“一台一家一室”三级阵地
把抓好平台建设作为着力点,打造以县政协“智慧政协”履职平台、乡镇“委员之家”和村级协商议事室为主体的“一台一家一室”三级协商阵地。一是建好信息化履职平台。投入xx余万元,在全省县级政协率先建设“智慧政协”信息化履职平台,设置“13+N”履职模块,将政协党建、提案工作、网络议政、远程协商、社情民意等全部囊括其中,并实现与省政协远程协商系统有效对接,为委员打破时空限制广泛议政建言和实现政协远程协商提供了技术支撑。尤其是疫情防控以来,这一平台优势作用得到充分彰显。二是构筑多功能履职阵地。在全县建设政协“委员之家”30个,实现对县直委员组、乡镇联络组和政协委员全覆盖。按照“5+X”建设模式,把“委员之家”打造成“理论学习小课堂、知情明政小窗口、建言资政小平台、凝聚共识小阵地、联系群众小支点”,并结合各自特点,赋予传承红色基因、开展社会心理服务、促进医养结合等功能,彰显界别特色优势。三是搭建多元化履职舞台。着眼构建政协搭台、多元主体参与的协商载体,拓宽“落实下去”和“凝聚起来”的实践途径,启动“建言资政,凝聚共识”协商议事平台建设,共建成县乡村三级协商议事室71个,使其真正成为党委政府的“好帮手”、人民群众的“连心桥”、委员履职的“新平台”。
二、推动“触角”延伸,织密“一委一组一员”三级网络
着眼推动政协协商向基层延伸,建立健全以政协委员联络委为龙头、县直委员组和乡镇联络组为主体、村级协理员和信息员为支撑的“一委一组一员”三级履职联络网。一是发挥政协联络委引领作用。聚焦基层政协规范化建设,设立委员联络委,配强专委会主任,规范其履行好委员服务管理、教育培训、沟通联系等职责,在推进政协协商向基层延伸中发挥引领作用。二是突出委员组联络组主体作用。采用“地域+界别”模式,将县直委员分为xx个界别组,乡镇(街道)委员分为x个界别联组,其中乡镇(街道)界别联组委员在全会结束后,按照地域回归xx个乡镇(街道)联络组。每组明确一名政协工作召集人,配备一名专职政协联络员,并依托“委员之家”开展学习、履职活动,实现了日常工作有组织、有阵地、有人员、有活动、有作为。三是激发协理员和信息员工作动力。在县委支持下,全县xx个村(社区)均配备了兼职村级政协协理员,xx个村民小组均配备了社情民意信息员,承担服务政协调研协商、反映社情民意等职责。县政协通过集中培训、表彰奖励等形式,不断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
三、聚焦“协商”主业,发挥“一文一制一活动”三重作用
立足推动协商工作有效开展,充分发挥“一文一制一活动”三重作用。一是精心选定议题。坚持聚焦中心、服务大局、为民解忧,通过党政部门“交题”、面向社会“征题”、县委政府和政协三家办公室“议题”、主席会议“选题”、县委常委会议“定题”,并由县委、政府联合行文向各单位明确政协年度重点协商议题,规范协商工作,培育协商理念,营造协商氛围,既增强了协商工作的针对性、规范性,又凝聚了协商工作合力。二是健全工作机制。完善委员常态化履职“八个一”工作机制,即每年出席一次政协全会,提交一份政协提案,反映一条社情民意,参加一次视察调研,帮扶一户困难家庭,联系一个村组社区,提供一条招商信息,办好一件惠民实事,推动委员履职常态化、规范化、有效化,激发委员主体作用。三是创新活动载体。创新“讲商评帮”委员履职载体(即讲新思想、新任务、新形势,商决策、商民意、商纠纷,评政策落实、评项目推进、评干部作风,帮产业发展、帮平安综治、帮扶弱济困),拓展“党建+委员履职”“互联网+委员履职”“本职岗位+委员履职”等履职新路径,引导委员在“讲”中传递“商”的共识、在“评”中激发“商”的动力、在“帮”中打牢“商”的基础。
近年来,通过加强专门协商机构建设的探索实践,我们切实体会到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程度更高,上级政协的指导力度更强,政协双向发力的实效更好。但在实践中,我们也感到工作开展还存在一些不足和瓶颈制约:一是县级政协专委会设置和人员编制仍然偏少,制约工作有效开展。如,目前大多采取转入政协岗位的县级政协领导和专委会负责人关系保留在原单位、增加事业编制等办法充实政协机关人员,人员力量薄弱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二是县级政协委员结构不尽合理。县一级没有民主党派,同时,推荐乡镇一级政协工作召集人为政协委员(主要由乡镇(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兼任),也增加了中共党员委员的占比,落实非中共委员达到60%以上要求有困难。三是政协协商工作机制还不够完善。政协开展协商活动的形式、方法、程序逐步趋于规范,但推进协商成果转化是党委、政府、政协的共同责任,这方面的机制有待完善。
几点建议:一是适应新时代人民政协工作需要,区分不同类型对县级政协的机构设立、人员配备进行顶层设计,从根本上解决基层政协“两个薄弱”问题。二是既突出委员代表性,又结合基层实际,对县级政协非中共委员的比例不作严格限制。三是编发政协委员学习培训的规范化教材,有关业务文件下发到县级政协,使基层政协工作开展更有遵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