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推动民族伟大复兴
字数:5118 字 浏览:1880次 下载:1次
== 本文免费阅读 ==
百年大党,风华正茂。千秋伟业,人才为本。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人才强国、什么是人才强国、怎样建设人才强国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指导新时代人才工作的纲领性文献。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一、立足新时代,把握人才工作新要求。当前,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时代,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关键。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人才是自主创新的关键,顶尖人才具有不可替代性。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必须增强忧患意识,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加快建立人才资源竞争优势。
(一)坚持党管人才。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这是做好人才工作的根本保证。党管人才就是党要领导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强对人才工作的政治引领,全方位支持人才、帮助人才,千方百计造就人才、成就人才,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着力把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外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努力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
(二)坚持引领地位。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这是做好人才工作的重大战略。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人才资源是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的重要力量和显著优势。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最优先位置,大力建设战略人才力量,着力夯实创新发展人才基础。
(三)坚持世界一流。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这是做好人才工作的目标方向。必须支持和鼓励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紧跟世界科技发展大势,对标一流水平,根据国家发展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敢于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多出战略性、关键性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攻克“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
二、践行新理念,落实人才工作新部署。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对人才工作提出了重大新理念,做出了系列新部署,必须切实加以践行和落实。
(一)全方位培养。全方位培养用好人才,坚定人才培养自信,造就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用好用活人才,大胆使用青年人才,激发创新活力,放开视野选人才、不拘一格用人才。弘扬科学家精神,强化精神引领和思想保证。弘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教育引导各类人才矢志爱国奋斗、锐意开拓创新。
(二)全天下汇聚。人类历史上,科技和人才总是向发展势头好、文明程度高、创新最活跃的地方集聚。当前我国正处于政治最稳定、经济最繁荣、创新最活跃的时期,党的坚强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实现重大突破,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战略高技术研究取得重要成果,应用研究引领产业向中高端迈进。中国发展需要世界人才的参与,中国发展也为世界人才提供机遇。必须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用好全球创新资源,精准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形成具有吸引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聚全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三)全方面关爱。必须破除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服务、支持、激励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破除“四唯”现象,向用人主体授权,为人才松绑,把我国制度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科技竞争优势,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有利于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有利于人才各展其能的激励机制、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把人才从科研管理的各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坚持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环境,积极营造尊重人才、求贤若渴的社会环境,公正平等、竞争择优的制度环境,待遇适当、保障有力的生活环境,为人才心无旁骛钻研业务创造良好条件,在全社会营造鼓励大胆创新、勇于创新、包容创新的良好氛围。
三、认清新形势,找准人才工作新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才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人才队伍快速壮大,各类研发人员达到480万人年,居世界首位。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但我国人才工作同新形势新任务相比还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人才队伍结构性矛盾突出,人才政策精准化程度不高,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还存在“最后一公里”不畅通。实现人才强国战略必须重点解决好以下问题:
(一)指标体系问题。人才强国战略实施的指标体系,既能引导人才强国战略实施的方向,又是对人才强国战略实施效果进行测度和评价的工具。科学的人才强国战略实施指标体系,既要能对战略实施进行科学测度,准确地反映人才资源开发和人才队伍建设状况,又要评价人才事业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一是客观性。既要借鉴新加坡等国家“人才立国”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普遍经验,又不能脱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在人才强国战略不同的实施阶段选取差异化的指标或赋予指标不同的权重,体现测度评价中的实事求是。二是系统性。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同时又能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多方面影响,因此指标体系的构建必须准确反映这一态势,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入手,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三是操作性。指标的选取要合乎现实性,立足于现有的检测力量和测量技术,使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二)支撑保障问题。人才强国战略是国家宏观层面的发展战略,其贯彻落实需要有相应的战略支撑,否则会“说在嘴上,挂在墙上”。一是完善政策。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健全人才培养政策体系,加快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各类人才的全面发展;以公开公平竞争择优为导向,健全人才选用政策体系,不断推进人才选拔任用制度创新;盘活人才存量,健全人才流动政策体系,引导人才合理流动,增强经济社会融合度。二是创新机制。以社会化的人才评价机制为重点,建立健全人才评价体系,促进人才的考核评价逐步走向科学化。以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目的,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三是强化领导。强化人才强国战略的组织保障,可以借鉴国家科教领导小组的模式,成立国家人才强国领导小组,下设人力资源和劳动保障部牵头的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各部门、各省市区进行指导、协调和监督,形成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合力。
(三)服务实体问题。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最直接的目的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持,人才发展要服务和服从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根据不同地域、不同行业、不同领域对人才的不同需求,制定实施差别化的人才战略,推动人才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一是防止”两张皮“。人才必须服务于产业和实体经济,防止人才、产业两张皮,我国人才效能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人才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二是改革”供给侧“。传统产业升级换代加快,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但以初、中等教育水平为主的人力资源结构难以支撑产业升级的需求,而传统性的专业人才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知识更新的加快也出现过剩现象。而产业转型所需要的现代制造业技术性人才、经营、管理、外贸、物流等专业性人才、技术自主创新性人才和传统产业创新人才、高层次、高素质、复合型的新兴产业人才普遍紧缺。三是打破“不平衡”。各地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发展不平衡,导致人才发展未能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才结构不能随着产业结构进行适应性调整,区域间行业间出现结构性矛盾。各地人才战略的制定和实施,要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为原则,切忌在人才战略上好高骛远,要准确把握国内外产业发展和人才发展趋势,加强本地潜力产业发展预测,及时修正人才战略规划,使其更具前瞻性、针对性和科学性。
四、研究新举措,开创人才工作新局面。“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必须锚定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建成人才强国目标,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努力提高人才供给自主可控能力。
(一)提高站位,合力推动。各级党委(党组)要强化人才强国战略地位,完善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各级党委组织部门要在党委领导下,统筹推进人才工作重大举措。各地区各部门要立足实际、突出重点,解决人才反映强烈的实际问题。要健全政府、社会、单位多元化人才投入机制,加大人才发展投入,提高人才投入效益。紧紧围绕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的“四管”职责,抓住影响全局和人才关注的重大问题,加强宏观协调,注重区域统筹,突出改革创新,狠抓督促指导,确保党中央关于人才工作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二)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人才成就事业发展,事业发展造就人才,切实将人才工作紧紧嵌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目标任务瞄准战略需求来确立,政策措施围绕战略实施来制定,工作成效根据战略成果来检验,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到哪里,人才工作就跟进到哪里、服务到哪里。服务于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实现从战略高技术领域取得新跨越,到高端产业取得新突破,从民生科技领域取得显著成效,到国防科技创新取得重大成就,推动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撑。
(三)海纳百川,引才用智。按照党中央部署,各地各部门各单位要把握人才全球化新趋势新特点,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创新方式方法,完善工作举措,大力推动人才国际交流合作。采取留学进修、访问学者、联合培养、项目合作等方式开展互惠共享的人才交流。全面实施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制度,实行外国人分类管理,建立健全统一、权威、高效的外国人才管理体制。针对海外回国(来华)人才反映的医疗、养老、住房、子女教育等问题,制定出台具体举措,着力营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吸引力的环境条件,打造创新人才高度集聚、创新要素高度整合、创新活动高度活跃的全球人才高地。
(四)高端引领,整体推进。着眼促进人才供给和需求相适应,建立高校学科专业、类型、层次和区域布局动态调整机制。探索建立创新创业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产学研用结合的协同育人模式日趋完善。围绕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部署,遴选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杰出人才、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实行特殊政策、特殊支持。实施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等稳步实施,每年培养培训行业人才数以百万计。实施以育人育才为中心的哲学社会科学整体发展战略,坚持将政治建设放在人才遴选培养的首要位置,初步形成一支种类齐全、梯队衔接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
(五)放权松绑,激发活力。改革体制机制让“人才红利”加速释放,“打通人才流动、使用、发挥作用中的体制机制障碍”“使各方面人才各得其所、尽展其长”,以“放权、松绑”为核心,推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提速。改革人才管理体制,落实用人主体自主权。推动人才管理职能部门简政放权,消除对用人主体的过度干预。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更好发挥人才评价“指挥棒”作用。深化职称制度改革,不将论文作为评价应用型人才的限制性条件,不对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搞“一刀切”。开展人才计划优化整合,建立同层级人才计划申报互斥机制,防止和纠正对同一人才重复支持甚至各类人才“帽子”满天飞、人才评价简单与“帽子”挂钩、人才工作成效直接与“帽子”衔接等问题。改革人才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人才创新创业积极性。从改革收入分配政策入手,推广完善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以市场评价要素贡献并按贡献分配的激励机制。改革科研经费使用管理,建立以信任为前提的人才使用机制。下放预算调剂权限、提高间接费用比重、加大人才绩效激励力度,为科研人员松绑,推进放权改革,赋予领衔科技专家、创新领军人才更大的技术路线决策权、经费支配权、资源调动权。
温馨提示:
1、本站立足于原创,非会员单篇售价50元起,是本站注册会员,有足够的积分,作品会员价多少就扣减多少;
2、充值起点50元,多充不限;本着自愿的原则,充值不可退款或提现;如不想充值,可拿自己的最新原创作品交换;
3、无忧只搭建平台,制定稿件上传和下载规则,其他由上传人和下载人自愿进行,无忧不对稿件内容和质量负责;
4、无忧不保证平台稿件永久留存,请下载用户自行及时保留;
5、本站文章均为原创投稿,仅供下载参考,拒绝任何形式转载,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