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县以提高居民生活品质为初心目标,牢牢把握提升老旧小区居住品质,增强居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主线任务,充分发挥中央预算内投资引导作用,补齐老旧小区公共服务短板。
一、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推进举措
(一)强化党建引领,铸牢全县改造底色。牢牢抓住党建总引擎,坚持以提升组织力量、增强示范引领为重点,充分发挥小区老改委,特别是老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助推改造后的老旧小区实现高质高效治理。同时充分发挥基层社区的治理能力,实现从“政府主导”到“共同缔造”,构建“小事不出小区、大事不出社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二)强化统筹规划,一张蓝图绘到底。结合xx现有城市风貌和古城复兴规划,详细制订《xx县老旧小区专项改造规划方案》。针对建成年代较早、失养失修失管、配套设施不完善、居民改造意愿强烈的住宅小区,提出“工程单元”全新概念,以“工程单元”成立老改委,并通过“四比四优先”确定拟改造工程单元。坚持“一区一策”改造思路,同步规划布局与老旧小区相连的农贸市场、养老、托幼等基础配套,最大限度满足居民多元化需求。同时统筹考虑拟改造散栋单元的整合,做到点面结合,无缝衔接,形成改造后小区的长效有序管理。
(三)健全推进机制,高位推进项目建设。县委、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成立由县长任指挥长,县委组织部长、副县长任副指挥长,县级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xx县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建设指挥部,指挥部下设指挥部办公室、规划设计建设组、杆管线网整治组、打违治乱组、党建引领三治信访维稳组、监管保障督查综合组等六个组协同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建立老旧小区改造“136”工作机制(即1个指挥部,三个片区指挥部、六个工作组),由指挥部办公室统筹协调片区指挥部和各工作组开展工作,真正做到执行有力、政令畅通。
(四)强化宣传动员,发动居民参与改造。通过开坝坝会、微信在线动员、派发《致老旧小区改造居民的一封信》等“线上+线下”相结合形式,详细介绍老旧小区改造、重大意义、政策机遇、改造内容等,提高群众知晓率。坚持开门纳谏征集“金点子”,充分听取老旧小区居民的改造需求,提升居民积极性和参与感。建立“街道+社区+老改委”三方议事机制,充分发挥居民在纠纷化解、违建拆除、施工监督等方面作用。
(五)强化协调督促,有序推进改造工作。制定老旧小区改造工作机构责任清单、任务推进清单,将工作任务细化分解到每月,各片区指挥部和工作组按周制定工作任务清单,量化考核。自老旧小区改造以来,累计召开指挥部会议3次、动员大会1次、指挥部办公室会议7次、雅安市雨城区学习交流1次、各工作组协调会x余次、现场协调会x余次。截至目前,累计建立老改委x个、完成摸底违章建筑x平方米、拆除x余平方米,签订改造知晓同意书和承诺书x户,收集房屋维修基金和改造资金x户,项目开工数达100%,投资完成率达70%。
二、存在的问题
(一)违建拆除难度大。由于历史原因,各改造的老旧小区不同程度存在违章建筑,虽然我县出台了自行拆除的激励政策,但仍有少部分住户不愿拆除违建,影响了施工进度和空间规划。同时若启动强拆工作流程长,对工程进度影响大。
(二)改造资金收集难。改造小区建设年代为2000年(含)以前的老社区,普遍存在部分居民已经搬迁至县外,无人居住形成房屋空置和老社区部分居民多数为低收入老年人,生活条件较为困难,且享受低保待遇的老年人比例大等情况,导致在维修和改造自筹资金的收取上存在困难。
(三)长效治理难度大。居民“共建共治共享”和“购买服务”意识整体薄弱,等、盼、靠政府投入思想普遍,特别是散栋单元改造后引进物业管理难度较大,不利于后期小区长效管理机制的形成,直接影响小区改造后社会治理的成效。
三、下步工作打算
(一)强化各方力量协同力度。加强对业主单位和通讯、水电气等营运单位的统筹协调,切实做好项目要素保障;加强片区指挥部、社区、老改委在改造前、改造中、改造后的工作协调,发挥在设计意见征求、资金收缴、违建拆除、物业管理、矛盾化解等方面自治管理作用;加强各工作组的协调,促进各工作组各司其职、协调配合,形成强有力的工作合力,确保改造目标任务高质量完成。
(二)强化工作机制运行力度。进一步理顺工作体制机制,加强宣传动员,做好群众思想工作,着力解决违建拆除、资金收缴等难点重点工作。强化改造竞争机制,通过“四比四优先”打分确定改造小区,引导群众由“要我改”向“我要改”转变。对纳入当年拟改造计划的小区,完成“五个必须”相关工作,做到成熟一批改造一批,不断做好改造项目的动态储备。
(三)强化改造后继治理力度。进一步强化改造后小区的治理工作,对规模和体量较大的小区,支持引进优质物业企业进行管理;对三无小区、散乱楼栋等可科学合理的进行联合,打破原有的组建模式,组件形成广义的大小区后引进物业企业进行管理。同时,支持有条件的小区参照物业管理服务模式,统筹人财物进行自治。通过不断创新服务方式,逐步破解小区治理难题,增强群众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提升居民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