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出务工党员管理难,外出务工人员入党难,是制约基层组织建设的一项顽疾。近年来,XX县委坚持试点先行、以点带面、逐步推开的原则,以XX镇为试点,大胆创新、积极探索,通过建立在京创业党支部,为在外务工党员营造了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园”,探索了一条流动党员管理的新路子,促进了家乡与外地的交流与合作,实现了“为他乡发展当先锋、为家乡繁荣做贡献”。
一、因“困”生“变”
外出党员是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农村中一支新生力量。由于管理上的薄弱,他们与党组织、与家乡的联系很少。同时,由于没有组织的引导和支持,在外经商创业遇到许多困难,发挥作用难的问题非常突出。根据县委安排,XX镇调研先行摸“家底”,积极开展“组织找党员,党员找组织”活动。
(一)在外流动党员数量多。据统计,目前XX镇外出务工人员2078名,其中,流动党员196人,占全乡党员的21%,且80%以上的流动党员在XX、XX、XXX、XX新区等地创业,25%的党员常年在外。
(二)外出务工人员入党难。该镇辖区内规模企业较少,包括近200名党员在内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纷纷选择外出务工,致使党员无法正常参加组织生活,外出务工者当中大量优秀青年长期远离党组织,出现了“有入党意愿、无入党之门”的困惑,党员发展面临“寻师无门”“发展无人”的窘境。
(三)流动党员管理难。在外流动党员大部分长期游离于党组织之外,无法及时接受党的新思想、新理论,有的甚至无法按时履行党员责任与义务。他们中大多是创业能人,只有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作用,实现创业人员之间的互动,才能增进他们与家乡的互通,助力家乡经济建设。
二、求“变”则“通”
建立创业党支部,是适应新形势下流动群体不断涌现,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和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现实需要;是创新党组织设置形式,加强流动党员队伍建设的重要载体;是建立多元化党员管理模式,构建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的有益探索。XX镇因地制宜建“家园”,实现了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有章可循”。
(一)摸底排查,建立台账。采取上门访、电话问、亲友联等形式,以村为单位,对辖区内的在外务工人员及在外创业党员情况进行了摸底,逐一摸排了在外创业党员的联系方式、外出地点、从业情况等信息,建立在外创业党员基本情况台账,从而掌握了信息、摸清了底码。通过梳理汇总和综合分析,确定了“将支部建在商会上”的党建思路,在创业人员众多的北京市建立XX镇驻京商会,同时在商会基础上组建在京创业党支部。
(二)积极申请,精心筹备。通过XX镇党委广泛宣传动员,分别与各村在京创业人员沟通座谈,形成了广大在京创业党员关心创建、支持创建、参与创建的良好氛围,从而具备了建立在京创业党支部的基础条件,并得到了县委组织部对创建在京创业党支部的正式批复。随后,在县委的支持下,XX镇党委先后多次与北京市XX区XX镇党委组织、宣传部门沟通协调,得到了该镇党委在创建党支部设及场地、人员及软、硬件设施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三)严格程序,举行仪式。3月15日,XX县XX镇在京创业党支部和驻京商会成立仪式在北京大兴区XX镇举行。成立仪式上,严格按照党支部选举程序,选举产生了XX镇在京创业党支部第一届支部委员会、支部书记及委员。成立仪式结束后,XX镇政府与北京XX厂、北京XX药业两家北京企业签订了合作意向书。特别是总投资5000万元北京XX厂项目,目前完成投资500万元,年底前有望建成投产,从而彻底改变XX镇没有规模以上企业的历史。
(四)立足长远,健全制度。为确保在京创业党支部各项日常事务规范有序,XX镇党委及时指导该支部,建立健全组织生活、教育管理、党员发展等各项规章制度,促进在京创业党支部各项事业规范发展、长远发展。在京创业党支部党员、驻京商会成员积极踊跃发挥招商引资“联络员”作用,已先后有三批18人次来我县考察,谋求商机。其中XX投资执行董事及XX总商会副会长一行先后到我县考察,在京创业党支部在招商引资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正在显现。
三、得“通”则“久”
在以XX镇为试点的基础上,通过2个月的探索与实践,我们愈来愈深刻地认识到,党员外出不仅是一种现实,同时更是一种趋势。在此形势下,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建立创业党支部是一个有效的实践,它给我们的启示是:
(一)搭建平台是基础。商会作为一种可以凝聚同城地缘优势的有效形式,具有内部语言相通、习俗相近和感情相亲等优势。成立驻京商会,将党支部建立在商会上,可以有效整合资源,相互融会贯通。立足商会可以通过创新党组织的设置,建立党的组织,开展党的活动,把商会的各种资源和优势转化为党的工作优势,将商会所在地及其周围地区的党员有效组织起来,把“社会人”培养成“组织人”,并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发挥作用。把支部建在商会上,积极开展党的工作,实现流动党员在信息上互通、资源上共享、管理上统筹,有效构建起贴近党员、贴近流动群体和贴近实际的党建工作网络,搭载起服务流动党员和流动群体的党建平台。
(二)多方支持是保障。筹建在京创业党支部,严格落实中组部加强在外流动党员管理要求,整个过程得到了县委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同时,积极寻求北京市大兴区XX镇党委在支部软、硬件设施建设以及支部成立仪式筹备等各方面的帮助。筹建初期,XX镇党委大力宣传将驻京商会及在京创业党支部打造成在京创业人员“第二个家”,让在外创业人员倍感温暖和感动,提高了参与积极性、主动性。各村摸底排查期间,村“两委”干部挨户调查,掌握了确切可靠的第一手资料。同时,乡党委发挥牵头抓总作用,采取得力措施,把留守儿童、妇女、老人等实际问题解决好,让在外人员创业放心,留在家里的安心。正是有了县委组织部、北京XX区、村“两委”干部及在京创业人员留守家属的多方支持,在京创业党支部得以顺利筹建。
(三)创新探索是关键。新形势之下党建工作需要创新,创建在京党支部就是对党建工作的形式创新、机制创新。一是形式创新。由流入地管理到流入地与流出地共管,实现了党员的有效管理。二是提法创新。流动党员以前称为外出务工,现在称为在外创业,体现了对党员的尊重。三是机制创新。整合党组织和商会资源,把人员整合到党支部周围,充分发挥党组织作用。
(四)招商引资是重点。充分发挥外出流动党员信息灵通、点多面广的优势,积极引导外出流动党员及外出创业人员主动宣传推介家乡,为家乡经济建设当好信息员、宣传员和招商员,有效激发外出人员的爱乡热情,鼓励他们及时反馈招商信息,引荐外地客商来家乡投资置业、兴办企业,为家乡招商引资牵线搭桥,助力家乡经济建设。同时,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工作优势,及时掌握劳务市场行情,广泛收集用工信息,积极为家乡在外创业人员推介就业岗位,帮助其解决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切实维护外出流动人员的合法权益。
(五)促进党建是根本。在外创业党支部党员尽管流动性很强,但是党的基本理论学习不能丢、党内主要活动形式不能少、党员日常管理不能松。根据外出流动党员特点,坚持“在原则中求灵活,在灵活中求原则”的指导思想,采取“小型、业余、灵活、务实”的方式,按照“实际、实效、实用”的原则,组织开展好党的活动。大力发挥流出地、流入地和在京创业党支部两地三方优势,共同培养发展入党积极份子,把在京创业党支部和驻京商会真正打造成为凝聚在外党员、群众力量的战斗堡垒,成为流动党员提高素质的“加油站点”和党外优秀份子的“指导摇篮”。同时,县委组织部门还计划指导XX镇试点开展书画毡、鞋垫、蛋鸡养殖、饲料加工、农资流通等行业,成立在家创业协会和创业党支部,从而实现在京、在家非公企业党的组织和工作全覆盖。(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