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返回首页
某镇探索“3121”合作社管理服务新模式经验材料
字数:2869 字 浏览:292次 下载:0次
== 本文免费阅读 ==

  xx镇位于xx区西部,辖xx个行政村,x万人,x万亩耕地,是全市较早开展土地使用产权制度改革的乡镇之一。从2008年至今,已累计成立土地合作社10家,流转土地x亩,涉及x户。今年,xx镇又被确定为国家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镇之一,为加快土地产权改革、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推进国家试点实验区建设,xx镇探索实施了“3121”合作社管理服务新模式。

  一、动因

  农村使用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开展以来,镇党委、政府为规范农村土地流转有序进行,加强合作社管理,成立了农村土地产权交易所。但是,新形势下对合作社发展的传统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xx镇党委在调研中发现,传统的管理服务合作社发展的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新时期合作社发展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与新形势下合作社党建发展的新要求不相适应。根据统计,目前,全镇1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其中有3名以上党员的有4家,其中大部分党员都是合作社的骨干力量,还是合作社的法人代表。截止目前,xx、xx、xx和xx合作社分别建立了党支部。一部分未建立党支部的合作社,党的基层组织的覆盖出现了新的空白点,另一部分已建立党支部的合作社迫切需要加强合作社党组织的管理服务,合作社党员同时也需要有针对性的教育管理。

  二是与新形势下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的要求不相适应。近年来,我镇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已有一定数量和规模,但仍存在运行质量不高、带动能力弱、作用发挥不明显等问题;同时,合作社在带动农民,促进合作社在技术、信息、市场、资金等方面也需要进一步规范。新形势下对合作社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乡镇在加强合作社的管理服务,特别是合作社党支部的管理和服务,通过合作社党组织指导合作社,延伸、放大党组织和党员在产业链条上带民致富的效应,促进合作社规范化建设。

  三是与新形势下合作社良性发展的外部环境不适应。合作社是农村土地流转的带动主体,是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中需重点培育发展、加强引导和全程支持的主要对象。加快合作社发展需要各级政府在政策、项目、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的全程服务和全方位附持。因此,探索“3121”合作社管理服务新模式,增强服务功能,改善合作社发展环境,帮助合作社制订质量生产标准、拓展品牌经营、维护经营秩序,实现合作社和党支部互动发展。

  四是与新形势下培养和储备农村各类优秀人才的要求不相适应。农村党员年龄老化、村干部后继乏人和队伍整体素质不高、能力不强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目前,农村经济能人纷纷集聚在各类产业链上,行政村党组织在培养和储备农村人才问题上,往往眼睛向内,人难选,人难留;建立合作社党组织,可以拓宽选人用人渠道,眼睛向外,人才济济,能人辈出。

  二、具体做法

  三种建立和运作模式:一是企业推动型,如xx农家乐旅游专业合作社,按照“公司+合作社党支部+农户”的模式,xx公司、xx公司及549户社员,依托流转土地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带动旅游产业发展;二是产业支撑型,如xx土地合作社党支部,依托豆制品产业转移农民,实现土地收益和创业就业双份收入;三是科技带动型,如xx土地合作社党支部,借助xx大学和省农科院科技优势,发展良种种植,实行立体化综合经营,提高土地收益,实现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分红增收。

  一个管理机构。依托土地产权交易服务中心成立党总支,对各合作社的党务、组织、发展等工作进行统一协调管理。在推行“党支部+合作社”工作中,实施“双重管理”模式,让合作社党员接受双重组织管理、参与双重组织生活,面广量大的农村党员组织关系保持不变,既要接受所在村党组织的共性化教育管理,又要接受农民专业合作社党组织的个性化教育管理。合作社党组织紧扣特色产业,开展富有特色的组织活动,提高组织活动的吸引力,增强农村党员教育管理的实效性,探索新时期农村党员教育管理“难到位”的问题。

  两种帮包模式。采取“班子成员+对口部门”和“技术人才+服务区、村”两种并行帮包模式,切实解决合作社发展经营过程中的难题和困难。实施“1+1>2”帮包模式。一方面建立科级干部、相关部门帮包责任制,为合作社建设发展办实事、 解难题。另一方面建立“技术人才+服务区、村”帮包责任制,在技术、土地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

  一个带动工程。探索实施农村经纪人培训工程,带动群众致富增收。合作社党组织成为培养农村党员干部和致富能手的“孵化器”。一方面将入社党员培养成致富能人;另一方面将致富能人培养为建党对象。合作社党组织成为集聚农村各类优秀人才的“吸铁石”。党支部把农村各个方面和分散在各个产业链上的人才组织起来,聚集和整合了农村人才资源,有效解决农村人才资源不足和浪费同时并存的问题。

  三、初步成效

  实践证明,推行“3121”合作社管理服务新模式,把党组织的优势与合作社的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合作社党组织与农村经济组织高度融合、相互促进,助力乡村振兴建设步伐,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创新管理服务新模式,促进了合作社健康发展。推行“3121”合作社管理服务新模式,由合作社党总支指导合作社党支部,进一步发挥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发展富民中的组织带动作用,保证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在党组织的领导下,依托合作社党组织产业链条把农民组织起来,以市场为导向进行生产经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增强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拓宽了农民增收的渠道,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有效调整和不断优化。xx土地合作社已成为全镇最大的小麦良种种植基地,成为“xx22号”、“xx23号”等粮种培育基地,理事长xx被评为xx粮王(小麦)大赛冠军称号,今年友新发展合作社社员近30户,带动了周边的群众增收致富,“党支部+合作社”让农民尝到了实实在在的甜头。

  二是创新党组织设置模式,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推行“3121”合作社管理服务新模式,合作社党总支在抓好党员政治思想教育的同时,根据产业特色,通过开展科技攻关、基地观摩、市场调研、信息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提高党员的致富能力,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同时,一批农村各类优秀人才更加紧密地聚集在党组织周围,进一步强化了乡村振兴建设的人才支撑。党支部把农村各个方面和分散在各个产业链上的人才组织起来,聚集和整合了农村人才资源,有效解决了农村人才资源不足和浪费同时并存的问题。实施“3121”以来,已将12名入社党员培养成致富能人,将20多名致富能人培养为建党对象。

  三是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加快了统筹城乡改革发展。推行“3121”合作社管理服务新模式,加快推进土地流转,促进土地向业主和大户适度集中,示范和组织带动周边农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科技应用和资金投入等问题,提升农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为农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产业化和现代化创造条件,使合作社成为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途径,成为规模经营主体联结农户共闯市场、互动发展的桥梁和纽带。吸纳带动城乡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聚集并实现优化配置,农业才有真正的出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进程才能加快,城乡发展的差距才能尽快缩小。

没有找到想要的文档没关系,可以——原创定制
如果不想充值,也可以——以稿换稿
温馨提示:
1、本站立足于原创,非会员单篇售价50元起,是本站注册会员,有足够的积分,作品会员价多少就扣减多少;
2、充值起点50元,多充不限;本着自愿的原则,充值不可退款或提现;如不想充值,可拿自己的最新原创作品交换;
3、无忧只搭建平台,制定稿件上传和下载规则,其他由上传人和下载人自愿进行,无忧不对稿件内容和质量负责;
4、无忧不保证平台稿件永久留存,请下载用户自行及时保留;
5、本站文章均为原创投稿,仅供下载参考,拒绝任何形式转载,侵权必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