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以来,全区体育系统认真落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实施全民健身战略,围绕“健康XX实践示范区”建设和“国家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区”创建工作,不断推动我区群众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先后荣获了“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XX省县级体育工作先进单位”、区体育总会连续五年获评“XX省县级体育总会工作督查评比一等奖”等荣誉称号。
一、取得的主要成绩
1、体育场地设施持续增加,全人群需求基本满足。全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X平方米,远高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全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X%。一是公共体育场地日益增加。全区五个区级公园实现体育元素进公园,建成国家极限运动馆、X个街镇体育公园、X个村级体育公园、X个智慧运动社区、X公里健身步道。新建X人制、X人制、X人制不同标准足球场X片。新建或改造了一批健身路径、多功能运动场、笼式足球场、排球场、板网球场等公共体育设施。2021年将体育公园原“全人群智能健身区”改建提升为“全民主动健康智慧运动共享空间”,建成短短一年来,使用人次近X万。符合开放条件的教育系统体育场地全部对社会免费开放。二是民营资本场馆相继涌现。近几年来,XX酒店健身中心、XXXX健身中心、XX全民健身中心、XX体育中心幸庄飞行营地等一批民营资本的商体综合体和利用厂房改建的体育场馆建成或在建,有效弥补了公益体育场馆的不足。三是城市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加强。我区城市社区体育场地总面积在X平方米以上的多功能运动场所共X处,步行15分钟范围覆盖的居住用地占区域内所有居住用地的比例达70%。
2、体育设施维管提质增效,市民健身安全便捷。公共体育设施的维护管理十分重要,它关系到广大老百姓的安全使用。近几年来,该项工作我局在省市体育局管理的大框架下,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确保了器材的安全可靠。一是建立两级管理机制。针对我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主体的不同,建立了区、各街镇和开发区两级维管巡修模式,即区体育局投资建设的由区体育局牵头管理维护,属地自建的由各街镇和开发区牵头管理维护,区体育局负责行业安全监管。二是实现智慧化管理。聘请第三方,建立管护平台和巡查巡修机制,实现智慧化高效管理模式,巡查打卡、报修、完成修复及验收形成闭环。三是及时更新到期器材。对全区我局自建的X套健身路径,根据保质期时间和实际现状,逐年安排更新,确保每套器材都能安全使用。另外对我局投资建设的X个行政村或社区多功能运动场中的篮球架、乒乓球桌,今后也将逐年安排更新。
3、体育社会组织蓬勃发展,区街镇范围全面覆盖。一是在数量和质量上丰富和发展。全区在民政部门注册登记的区级体育协会X个,街镇级体育协会X个(每个街镇均成立了体育总会),体育类民办非俱乐部X个,体育社会组织街镇全覆盖,其中3A级协会X个。二是在政策和资金上倾力帮扶。区财政每年都安排有体育总会、老年体育协会专项工作资金,2021年区体育局与区财政局联合制定出台区级体育社会组织奖励扶持办法,对各级各类体育协会、各社会体育俱乐部等社会体育组织的公益性活动实行引导性补助。三是在活动开展上形成支撑。社会体育组织常年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培训、推广和比赛展演活动,有效促进了体育人口的增加。同时,社会体育组织开展的各类体育活动,能够实现从区级层面到行政村社区的全覆盖,无论是项目,还是范围次数,都有效弥补了体育部门的不足,对全区群众体育工作开展起到了巨大的支撑作用。
4、全民健身指导贴心便民,居民体质进一步提升。一是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显著提升。截至目前,全区共有社会体育指导X人。其中,国家级X名、一级X名、二级X名、三级X名。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X人,远超国家全民运动模范区X人的创建标准。二是城镇社区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大幅提高。2018年以来,我区高度重视社区全民健身站点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截至目前,我区共有城镇社区、行政村,均拥有X名以上社会体育指导员,占比达100%。三是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积极开展。十三五期间,XX区开展赛事活动服务、送科学健身指导下乡等各类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达X余场次。此外,为充分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作用,要求每名一线社会体育指导员每年志愿服务次数不少于80次。城乡居民《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率达到98.6%
5、群众体育活动丰富多彩,组织水平迈上新台阶。一是抓好区级群体活动引领。每四年举办一届区全民健身运动会,每年定期举办全区足球、篮球、羽毛球、乒乓球、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赛、苏浙皖边界友好城市武术交流大赛、广场舞、迎春健身长跑、中小学生运动会等传统赛事活动。二是鼓励支持开发区、各街镇及各企事业单位开展群众体育活动。要求全区各级各类每年举办全民健身活动不少于X场,凡公益性群体活动体育公园免费提供室外场地,并帮助协调优惠室内场地。三是积极举办线上赛事。2020年以来,为克服疫情影响,我区每年举办线上篮球技巧挑战赛、XX区战“疫”健身气功八段锦网络大赛、智XX·云体育云足球线上趣味赛、云端广场舞线上挑战赛等线上群体赛事活动。
6、体卫融合工作先行先试,三级架构初步搭建。在习总书记提出的“推动健康关口前移”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下,我区按照上级体育、卫健主管部门的政策部署和要求,积极推进落实,倾力打造XX区“体卫融合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建成全省乃至全国首个三级运动促进健康服务体系,形成以点带线、以线带面、逐步发展的工作格局。一是建成和完善一个一级中心建设,在区中医院一级中心建设基础上,又投入了相关检测、跟踪设备,将跟踪检测完善到实处;二是在XX、XX、XX3个街镇和社会健身场所,新建3个二级运动促进健康站、5个三级运动促进健康点。三是打造一个三级网络数据服务平台,实现建成中心、站、点的数据的互联互调。我区的“体卫融合”工作一直走在全省的最前列。区中医院2021年被评定为省体卫融合试点单位;XX街道卫生院2022年被评定为市运动促进健康试点单位;今年7月,XX市“体卫融合”工作现场会在我区成功召开,全市卫健、体育条口各相关单位都莅临我区进行观摩和学习。
到今年首季度,全区共服务了近X人,开具运动处方超X人次。其中XX中医院内分泌科及XX卫生院、XX卫生院、XX双牌石卫生院等共同开展慢病运动干预特色服务,为X余以糖尿病、高血压为主的慢病病人提供慢病专病运动治疗及指导。近X名居民在获取运动处方后,在我们的运动促进健康机构获得了专业的运动指导和干预体验,帮助他们养成锻炼习惯,改善身体状况。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1、自建器材安全风险突出。目前,除区体育局投资建设的公共体育设施以外,开发区和各街镇、开发商和各社区还自建了大量的健身路径,数量达X套左右,这部分器材中存在相当数量的非国标产品,且缺少维护更新,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需要各属地管理单位切实重视起来。
2、公共体育设施管护经费不足。目前区级层面有X套健身路径和X个行政村或社区多功能运动场中的篮球架、乒乓球桌需要每年维护并逐步更新,使用率高的主城区自建器材也逐步纳入更新,现在5个区级公园的体育设施也逐步交付体育部门管理,资金需求量较大,目前区财政仅安排100余万元的健身路径管护更新费用,实际缺口至少1倍以上。
3、各级体育协会发展不平衡。目前在民政部门注册登记的区级体育协会X个,街镇级体育协会X个,但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协会开展活动较少,或长期不开展活动,没有发挥协会应有的群众体育活动组织、推广等作用。
4、乡村振兴省对区考核体育场地指标落实有难度。根据《2022年度全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设置“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考核指标,目的是推动各地重视农村全民健身设施建设,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实现城乡一体化“10分钟体育健身圈”。我区暂定指标为开发区、XX街道各完成X万平方米,其余街镇各完成X万平方米,由于用地政策问题,该项工作难度较大。
5、新建小区体育场地建设“四个同步”落实困难。国家《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用地指标》等文件明确要求,新建住宅区按照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面积不低于0.3平方米的标准配置全民健身设施,建立小区全民健身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同步投入使用,体育部门参与“四个同步”未得到落实。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1、推进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提档升级。大力推进体育场地设施进公园,根据周边居民健身项目特点及需求,增设体育场地设施、科学健身指导和体育文化设施。持续推进智慧运动社区建设,新建1-2个智慧运动社区。镇街室外X平方米、城市社区和建制村X平方米标准多功能运动场实现全覆盖,有条件的镇街建设不低于X平方米室内多功能运动馆。加强全民健身步道网络布局。每年新增健身步道不少于5公里,配备标识系统、驿站、科学健身指导等配套设施。支持通过升级、改造等形式,打造不同主题的智慧型健身步道。完善极限运动馆配套服务设施,积极申请国家体育综合(或单项)训练基地。完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管理制度,明确各级各类场地设施的管理、维护、更新主体,做到健身场地设施“有人管、有人修、有人换”。建立常态化的疫情防控机制,完善健身场馆预约制度,做好信息登记,确保进出健身场馆人员可追溯。
2、提升全民健身社会组织发展活力。充分发挥区、开发区和镇街两级体育总会、体育类协会在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中引领作用,培育一批群众身边的体育社团和健身俱乐部。加强体育社会组织管理,定期对“僵尸”组织进行清理。推进体育社会组织规范化、社会化、实体化发展,区级体育协会实现有牌子、有固定办公场所、有专职人员、有固定经费、有开展赛事活动,镇街级体育协会实现有牌子、有办公场所、有专(兼)职人员、有固定经费。大力开展体育社会组织创先争优活动,建设不少于12个3A级体育社团,积极争创省级4A、5A体育社团。
3、完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体系。大力发展滑板、小轮车、攀岩、冲浪、赛车和水上运动等项目,普及推广足球、篮球、排球“三大球”运动项目,厚植人群基础。持续办好XXXX山地半程马拉松、环XX自行车赛、XX万驰汽车摩托车赛等自主IP赛事,提高赛事品质。力争引进2-3个国际赛事落户XX,提升办赛能力与水平。持续举办无想夜跑、迎春健身长跑、广场舞大赛、职工乒乓球赛等群众性体育品牌赛事。结合元旦、春节、端午、中秋等节假日,广泛开展舞龙、舞狮、打莲香、踩高跷、跳马灯、划龙船等传统民俗民间体育活动。借助抖音、快手等网络平台,积极开展XX线上篮球挑战赛、八段锦线上比赛等网络体育赛事。创新群众体育赛事活动形式与内容,举办“XX区社区运动会”。鼓励各镇街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打造“一镇(街道)一品”或“一镇多品”。构建贯穿全年、层级清晰、人群广泛覆盖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体系。
4、广泛开展科学健身指导。加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培训力度,每年培训不少于200人。在全区大型公园、公共广场等日常体育健身场所,设置科学健身指导站点,建立社会体育指导员上岗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确保社会体育指导员上岗率不低于50%。定期开展社会体育指导员技能大赛,提高指导能力和水平。积极开展科学健身指导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定期举办科学健身大讲堂等活动。加大科学健身指导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网站、APP、微信、短视频和直播平台,推广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和内容,丰富疫情防控状态下科学健身方法的选择。定期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和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为科学健身指导提供数据基础。
5、提升全民健身智慧化服务水平。充分发挥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搭建XX区智慧体育平台,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电子地图,为体育管理者和市民提供数据跟踪、订单管理、网上预约、在线交流、信息共享等一系列智能化服务。加强全民健身基础信息数据统计,建设完善场地设施、体育组织、体育赛事活动、体质测定等信息服务内容。探索依托XX智慧体育平台推行“XX全民健身运动码”,实现全民健身身份认证和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一码通行”,通过运动数据动态记录和积分等级评定,激发群众参与健身的热情。
6、推动全民健身融合发展。大力推进体卫融合,编制出台XX区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发展实施方案,以XX区中医院、XX区人民医院为核心,街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街镇卫生院为支撑,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文体中心为基础,建设集国民体质监测、运动康复、科学健身指导、健康管理等服务于一体的运动促进健康三级服务体系,推广集运动营养、科学健身、防病防护、心理调适为一体的主动健康管理新模式。建立XX区运动慢病干预专家库,加强对社会体育指导员、基层卫生服务中心人员的运动健康知识与技能培训,培养一批复合型社会体育指导员、健康指导师。深化体教融合发展,推进实施青少年体育“5621”计划,在全区中小学普及运动健康知识,提高儿童青少年体育健康素养,养成终身健康运动习惯。大力推动校园足球、极限运动等学校体育特色项目建设,每个学校建设1-2项体育特色项目,每个学生基本掌握1-2项体育运动技能。完善区级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将体育项目融入乡村旅游、森林旅游、健康旅游发展,积极组织申报XX时尚体育好去处、“魅力XX最美体育”全省最美跑步线路及最美乡村健身公园等项目。鼓励各镇街结合传统节庆活动、法定节假日举办体旅融合特色赛事活动,扩大体育旅游消费市场。(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