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全市科级之力 走创新驱动之路
努力争创国家创新型城市
创新型城市是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自主创新为主导、以创新文化为基础,依靠科技、人才、文化和体制等创新要素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城市形态,涵盖了思想观念创新、发展模式创新、机制体制创新、企业管理创新和城市管理创新等各个方面。2017年,XXX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建设创新型国家,一方面,要发挥举国科技体制的优势,依靠国家重大战略科技力量;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大力建设创新型城市,这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支撑。截至目前,全国共有X个城市开展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通过评估验收的有X个城市。目前,全省还有我市和XX、XX、XX、XX个市没有获批。几年来,我市围绕建设创新型城市,在育主体、建平台、引人才、优环境等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一、我市争创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基础、优势和差距
(一)基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市城镇化、工业化步伐的加快,我市的科技事业取得长足发展,科技创新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全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X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X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X家、瞪羚企业X家、制造业国家级单项冠军4家、省级单项冠军企业X家。拥有省级以上创新平台X余家。其中国家级科技孵化器X家,省级X家。在XX省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用网平台入网仪器设备X台/套,设备原值X亿元,入网注册用户X家。拥有省级高新区X家、省级农高区2家,国家农业科技园区X家、省级X家。
(二)优势。从科技工作的核心指标来看2020年,我市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X%,居全省第X位,超过全国X个百分点,超过全省X个百分点。2021年底,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X%,超过全省X个百分点。从科教人才资源来看,XX大学是鲁西地区唯一的省属综合性大学,拥有X多名理工科博士,正加快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还拥有XX职业技术学院、技师学院、XX工程技师学院等一批职业院校,成立XX产业技术研究院,为我市创新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科技和人才支撑。从企业优势来看,我市拥有一批全国知名、行业翘楚的大企业,这既是我市经济实力的基础、增长的保证、韧性的体现,也是研发投入的主要贡献者。
(三)差距。一是产业结构偏重。我市产业结构,重化工业和传统产业比重较高,信息技术、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发展滞后。多数产业处于价值链中低端,产品的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中低端产业对科技创新的需求不旺盛。二是企业家创新意识不强。科技创新投入大、见效慢、风险高。有的企业家不愿意在科技创新上投入财力和人力;有的企业家经营困难,无心搞科技创新。全市X余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仅有一半企业有研发投入和研发活动填报。三是科技项目争取难度大。近年来,省里的科技项目“门槛”不断提高。我市作为欠发达地区,科技基础薄弱,创新资源有限,在与发达地区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二、我市争创国家创新型城市促进科技创新面临的有利形势
“善战者,求之于势”。我市争创国家创新型城市主要是面临着三个形势,科技工作正在进入新的上升期。
一是党中央推动科技自立自强的大势。当前,世界形势发生重大变化,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成为大国竞争乃至斗争的主要战场。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拥有14亿人口的巨大体量,西方国家容不得中国的产业迈上中高端,成为他们的“产业粉碎机”,在许多高科技产业领域对中国实行保护主义,在许多方面对中国“卡脖子”。习近平总书记从应变局、开新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提出“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这是“国之大者”,是大势所趋,我们必须清醒认识,牢牢把握。
二是省市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的胜势。习近平总书记对XX工作提出“三个走在前”的要求,其中之一就是“在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上走在前”。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将“加快推动科技自立自强”列为今后五年着力抓好的十二个方面工作之首。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把建设创新新城市作为“六个新城市”之一;《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今年4月X日,市委成立由市委书记、市长任双组长的市委科技创新委员会并召开第一次会议,这是我市科技工作领导体制的重大创新,必将有力促进我市科技创新工作开创新局。
三是加快建立统一大市场倒逼企业寻求创新驱动的趋势。今年4月X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中央治理市场的力度将会更大,各地的政策趋于均等。企业靠政府给的优惠,在产业的低端挣钱的路不好走了,就会倒逼企业寻求创新驱动。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提出“要增强企业创新动力,正向激励企业创新,反向倒逼企业创新”。也可以这样说,“堵住割裂市场的门,打开科技创新的路”。
三、我市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工作措施
我们将以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为目标和抓手按照“首位思维、唯旗是夺、干在实处、守牢底线”的工作思路,打牢工作基础,提升创新能力。
(一)抓研发投入“筑基培源”。一方面,推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有效覆盖”。在2020年以来我市推动有需求的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实现全覆盖的基础上,推动从“有形覆盖”走向“有效覆盖”。着力培育一批科技型企业、提升一批创新平台、实施一批科技项目、落实一批科技政策,带动研发机构能力提升。另一方面,推动研发投入规范化、制度化发展。指导企业设立规范的研发费用专账或辅助账,强化培训辅导,提高填报的普及率和质量。做好日常监测,掌握研发投入进展,对研发投入大户企业、新增企业、数据下滑企业数据填报情况进行动态跟踪,保存量、扩增量、提质量。
(二)抓创新主体“育树成林”。一是扶强龙头企业“领头雁”。引导龙头企业承担重大科技项目,参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高水平研发机构建设,主动融入全省乃至国家重大创新战略布局。遴选若干成长性好、发展潜力大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成长为具有全国竞争力的科技领军企业。二是壮大高新技术企业“主力军”。开展精准辅导服务,引导潜在高新技术企业“应评尽评”。加大高企认定优惠政策的宣讲培训力度和频率,调动企业申报高企的积极性。三是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后备队”。推动更多符合条件的企业进入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信息库。推广实施“创新券”政策,鼓励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购买研发、检验检测等服务。组织企业参与各类创新大赛,促进科技优惠政策向企业叠加,激发中小微企业创新创造活力。四是注入核心技术“新动能”。聚焦优势产业,实施一批科技研发项目,突破制约我市产业提升的关键共性技术,推动企业调整产品结构、提升技术含量,向产业链的中高端迈进。
(三)抓创新平台“提能造峰”。一是持续完善创新平台体系。积极建设技术创新平台、孵化器、科技园区、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等各类创新载体,推动企业创新需求和创新平台有机衔接、政产学研金服用各要素紧密合作。二是强化孵化机构建设。培育一批配套支撑全程化、创新服务个性化、创业辅导专业化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打造有利于科技型小微企业和创新创业者快速成长的生态环境。发挥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创新孵化引领作用。三是推动各类园区质效提升。加快我市高新区创建国家级步伐。进一步提升各级农业科技园区创新能力,加快创新要素向园区集聚。加快XX大学科技园建设步伐。发挥XX产研院平台作用,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谋划新赛道、发展新经济。
(四)抓协同创新“集聚裂变”。一是强化产学研精准链接。坚持借智借力,持续深化与中科院大学、上海交大、齐鲁工业大学等高校院所的合作,加快集聚高端创新资源。精心绘制“全市企业研发需求图谱”和“全国技术成果分布图谱”两张创新图谱。发挥好产学研合作引导资金激励作用,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共同实施合作项目开展联合科技攻关。二是强化校地融合互动。利用好XX大学、XX职业技术学院、XX技师学院等本地院校科技资源,推动校城融合发展,实现院校科学研究链和我市产业技术链的紧密融合。三是强化科技人才引育。加大柔性引才力度,鼓励企业建设多种类型的“人才飞地”。推动人才、项目、平台一体化建设,积极争取国家、省各类人才计划。用好“情系XX、科技赋能”专家人才库,助力科技创新。不断增强企业家重视人才重视创新的意识,支持企业家整合技术、资金、人才等资源,加快企业创新发展。
(五)抓科技惠民“赋能增效”。一是强化乡村振兴科技支撑。实施一批农业研发项目,聚焦地方特色产业技术需求,着力突破一批共性关键技术。加强同XX大学农学院、XX农科院、XX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院所合作,推动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工程,不断完善科技服务体系,促进先进适用技术成果在乡村转化应用。二是强化医疗健康支撑。布局建设一批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促进医学科技成果临床转化和普及推广。三是强化绿色安全我市科技支撑。强化碳达峰碳中和科技支撑,探索开展低碳、零碳及负碳关键技术研发与集成应用,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加大对安全生产领域科研项目、企业和创新平台的支持,为全市安全生产能力提升注入科技力量。
(六)抓创新生态“优化重塑”。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大力倡树“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的工作导向,发挥市委科创委的统筹协调作用,建立健全高效的科技领导体制和工作推进机制。二是发展技术市场。培育一批既懂科技又懂市场的科技经纪人和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加快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加强科技、知识产权、财政、金融等政策的协调,支持金融机构为科技创新企业量身定制金融创新产品,形成推进科技发展的政策合力。三是狠抓政策落实。持续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精准推送政策至各类创新主体,让更多的创新主体了解政策,用足用好政策,切实激发创新动力。四是营造良好氛围。广泛开展创新典型、优秀成果选树工作,激励褒奖优秀科研人员,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科技、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风尚。(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