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区以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目标,以“三心”(宣教中心、分拣中心、实验中心)走民心,以智能(智能投放)赋新能,积极探索垃圾分类宣教、处理新模式,切实把“垃圾分类工作就是新时尚”抓实抓细办好,高质量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2022年我区垃圾分类工作在全市综合考核中分别获得第一名。
一、“三心”走民心,探索垃圾分类工作新模式
通过开展多样化宣教、智能化分拣、循环化利用,让垃圾分类观念深入人心,让垃圾分类工作赢得民心。
一是“一心”宣教,实现垃圾分类科普多样化。在辖区成立我市首家生活垃圾分类宣传教育中心——垃圾分类宣传教育中心,该中心是集宣传、展示、体验于一体的教育园区,秉承“参观+体验+共享”的理念,引导群众从科学角度正视垃圾问题,践行垃圾分类、推动环境保护,让垃圾分类工作赢得民心。中心占地200平方米,包括平面展示区、VR互动区、模拟生活区、影音教学区四个功能区,作为开展垃圾分类宣传工作的阵地。以实物、图片和视频等方式,采用VR技术,向群众展示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分类方法及后期处置过程,让群众更加便捷直观地了解生活垃圾的处置方式,引导公众参与到垃圾分类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活动中去。同时,宣教中心工作人员在辖区中、小学及幼儿园以“入校宣讲+中心体验”方式,持续开展“小手拉大手环境一起守”宣教活动,通过讲解垃圾分类科普知识、参观厨余垃圾变“废”为“宝”历程、体验垃圾分类投放互动小游戏等方式,增强学生对垃圾分类知识的了解,树立“绿色、低碳、环保”理念。中心启用至今,接待上级领导团队观摩指导X余次,接待来访参观群众X余人次,其中学生X余人次。
二是“一心”分拣,实现垃圾分类处理智能化。再生资源分拣中心占地1000余平方米,主要用于可回收物二次分拣并压缩打包、有害垃圾暂存、厨余垃圾加工处理,形成了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等完整的垃圾处理体系,可有效提升垃圾循环利用率,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垃圾通过源头治理、智能投送、分类收集运输,在垃圾分拣中心进行二次分拣,对可回收物暂存并压缩打包;有害垃圾专项存储后,集中送往专业处置机构;厨余垃圾在小区定点分类回收后,运至厨余垃圾处理车间,采用高温好氧微生物菌种快速降解方式处理。设备经自动称重、破碎、脱水脱油、发酵、除臭等程序,采用油循环温度控制机对发酵舱内厨余垃圾温度和翻动频率进行精准控制,只需24小时即可将厨余垃圾自然腐熟为生态肥料,处理规模达每日2吨。
三是“一心”实验,实现垃圾分类运用科学化。加强垃圾分类工作闭环管理,探索垃圾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再利用,在现有分拣中心的基础上,设置垃圾分类实验中心,分拣中心处理后的厨余垃圾转化为有机肥,经化验合格后进入实验中心,与常规肥料做对比种植实验,定期采集种植对比数据,为厨余垃圾无害化处理提供数据支持。同时将对比测试所种植培育的观赏性花卉幼苗作为奖品,在垃圾回收驿站用于居民积分兑换,形成循环利用、闭环管理的运营模式,为垃圾分类末端处理工作开辟了新举措。
二、“智能”赋新能,助力垃圾分类能力再提高
通过智能化设备、智能化操作、智能化管理,为垃圾分类工作赋能,提高垃圾分类投放率及居民垃圾分类参与率,居民通过垃圾分类获得奖品及现金,实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一是分类投放“三个点”,让垃圾变积分。我区在辖区居民小区建有3种垃圾分类投放收集的场所及设施共X处,即:有人值守智能驿站X座,无人值守智能驿站X套,其他垃圾、厨余垃圾收集点X处,形成垃圾分类投放“三个点”。其中有人值守智能驿站、无人值守智能驿站为垃圾分类智能投放设施,居民可通过手机扫码、人脸识别、后台注册等方式进行绿色账户注册及登录分类投放系统。分类投放时,居民可根据垃圾性质选择相应投放类别,系统自动称重后转化成积分自动存储至居民绿色账户,待达到一定积分值后,居民可根据账户积分额度兑换相应的生活用品及现金。当有较大量的可回收物时,居民可通过网上下单、电话通知、志愿者服务活动日等多种形式享受上门服务。
二是分类设置“三个奖”,让垃圾换奖励。为进一步提升辖区居民幸福感、获得感,引导辖区群众积极参与垃圾分类,我区设置三种积分奖励兑换方式。一方面,志愿者帮助兑换。每月X次组织志愿者在各小区开展“积分兑换”活动,现场对积分进行兑换。另一方面,线上线下同时兑换。以方便群众为出发点,居民可线下在设有礼品兑换柜的智能驿站兑换相应的生活用品和现金,还可线上通过网络系统平台下单,选择快递、督导员配送、自取等多种方式将积分兑换成商品。除此之外,设置奖项评先树优。通过激励群众的方式开展“分类模范家庭”评选活动,奖励先进,逐步引导居民养成良好垃圾分类习惯。截至9月X日,绿色账户注册X人次,主动分类垃圾投放量X吨,绿色账户累计投放X积分,累计积分兑换商品X分、积分兑换现金X元。
三是分类管理“四个特色”,实现一体化运营。我区以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目标,实行“设备供应、设施建设、运行维护与资源化利用相结合”的一体化运营模式,形成分类投放民众参与、分类收集智能控制、分类运输管控可视、分类处理资源应用四个特色“分类”。同时积极落实属地责任,城区基本完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建设,公共机构、住宅小区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目前垃圾分类覆盖X个公共机构、X个住宅小区,涉及居民X万余户。通过深入细致的工作,引导辖区居民自觉分类投放垃圾,实现了民生服务和改善环境的双赢。(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