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我吃了午饭,米饭在咀嚼中生香,微微的甜味在舌尖游荡,像一缕烟儿似的,忽然又散开了。每一次芬芳入口,让我的胃得到了温暖的依托,它不再感觉空虚与饥饿。
每一口菜曾经都有它们的家,它们从前的家我是知道的,那里有泥土、阳光与雨露,可是现在我不确定了,阳光可能有了其它的代替物,也能够让它们活得甚好。阳光可以倾城晒在棉絮上,拥抱我的整个童年与记忆中的亲人们。如果说阳光是能量的源头,我们咀嚼着的每一口芬芳,何尝不是小小的阳光。
曾经看到前辈笔下,大机器时代,工厂里那些食品的加工,充满了冰冷。人类不再像以前那样对粮食满怀敬畏,从前杀猪约等于过年,总是有很多前奏,农家小院的吆喝声伴着牲畜的死去,慢悠悠的让食物成为食物,而在工厂里却是十分简单而高效的,食物也只是食物,失去了其他东西的附庸,没有了繁琐的仪式感,高效却又冷酷,总是让我心中有几分畏惧,凉凉的、洁白的工厂——好像很简单,简单到没有任何的情绪。总归是不一样了,在发展着,食物因多而贱。
在人世十九载,未尝极寒交迫之苦,《寒窑赋》言“布衣不能遮其体,淡粥不能充其饥”的日子我是没有体会过的。民以食为天,一日三餐,似乎正是时间的注点。我的母亲做菜实在不算好吃,但胜在安全,所以我从小对于食物的要求都不算高。偶尔听起长辈提起20世纪那些艰苦的年月,那些红苕吃腻了的年月,我总觉得离我很远,对我们来说,食物不在是紧缺的东西,有了更多的选择与更好的体验,“光盘行动”的号角我已经听了很久了,也在尽力地实践着。
小学课堂上,老师偶然谈起有科学家在研究一种药丸,吃下去就一天感觉不到饥饿,很省时间,我却觉得这样岂不是毫无乐趣,是的,我们可以制作各种各样的口味以刺激我的味蕾,甚至可以加工出各种口感的食物,但我总觉得少了一点什么。对于一个普通的人,或者说像我这样容易犹疑的人来说,我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