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的 研究老年人麻醉手术中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对策,保证手术达到理想效果,确保老年患者麻醉手术安全。
方法 入选60岁以上老年患者麻醉手术护理共192例,硬膜外腔麻醉99例,骶管内麻醉3例,静吸复合麻醉75例,局麻加强化麻醉6例,各种神经阻滞麻醉9例。术后严格按照麻醉后临床护理要求观察相应指标、患者是否存在焦虑和恐惧心理、生理机能改变、体温调节功能、、皮肤完整性及对周围手术环境的反应情况,通过观察和监测结果,探讨影响老年人麻醉手术中存在的问题。
结果 老年人麻醉手术中存在焦虑和恐惧心理,麻醉手术中老年人的生理机能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高龄患者体温调节功能减弱,老年人皮肤完整性受损,皮肤防御力下降,同时陌生的手术环境常引起患者烦躁。
结论 术前要充分理解同情患者,通过手术室图片宣教册和告知单,使患者了解手术室环境、体位及麻醉方式,示范配合要点,解答疑问,进行心理疏导。术中尽量减少环境对患者的恶性刺激,营造温馨氛围,使患者感到温暖,有安全感和信赖感,消除紧张恐惧心理,从而使患者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手术治疗。术后随访,给予心理疏导,督促功能锻炼,收集反馈意见。二是加强术中心电、呼吸监测,中心静脉压、动脉压监测,血糖监测,体温监测,准确记录出入液量。同时要加强术中安全管理。
关键词:麻醉手术;老年人;护理
论文类型:理论研究
1绪 论
1.1背景及意义
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世界多数国家面临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医疗保健的进步及发展,人的寿命不断延长,老年人所占比例不断增加,国际上通常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10%以上,或65岁以上占总人口75%以上,及表明该国或地区已进入老龄化,我国60岁及60岁以上人口早在1999年已越过占人口10%的标准线,进入老年社会。老年患者也成为医院病源的主要人群,要求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也逐年增加,由于老龄患者病理、生理特点存在许多护理问题,这就要求手术室护士加强对该人群麻醉手术的护理。
1.2研究的目的及目标
通过这次实践,总结出老年人在麻醉手术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为以后的类似手术中提供相应的资料和技术支持,保证老年人的手术安全。
1.3关键词及定义
麻醉手术(Anesthesia surgery)麻醉是施行手术时或进行诊断性检查操作为消除疼痛、保障病人安全、创造良好的手术条件而采取的各种方法,亦用于控制疼痛。进行手术或诊断性检查操作时,病人会感到疼痛,需要用麻醉药或其他方式使之暂时失去知觉。手术或检查操作还可引起精神紧张和反射性不良反应,如胃肠道手术可引起恶心、呕吐。长时间的不舒适的体位(如俯卧位),可增加病人的不适和痛苦。因此应使病人在舒适、安静的环境中,在对不良刺激无反应、暂时失去记忆的情况下接受手术。主要包括全身麻醉、局部麻醉和复合麻醉。又根据麻醉药进入体的途径分为吸入麻醉、静脉麻醉和基础麻醉。
老年人,按照国际规定,65周岁以上的人确定为老年;在中国,60周岁以上的公民为老年人。
护理,是研究如何诊断和处理人类对存在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反应的一门科学。强调“人的行为反应”,表现在人们对一件事从生理、心理、社会、文化和精神诸方面的行为反应。
1.4文献回顾
现代麻醉学从开始发展起就已注意麻醉安危问题。最初报道因麻醉引起死亡的病历时1858年John Snow医生。一个半世纪以来麻醉学的发展,无论从新麻醉药物的合成和筛选,辅佐药物的应用,或是从麻醉方法的改进,麻醉技术和设备上的革新,手术病人麻醉前夹杂病状况的改善,或是麻醉中的检测与苏醒期的管理,乃至重症病人加强监测治疗病室(即ICU)的建立等等,其目的是除增进麻醉效能外,都在于增加麻醉的安全性和减少麻醉的危险性[1]。麻醉并非是一个孤立的过程,在很多情况下麻醉意外的发生也牵扯病人原存在的疾病,创伤、手术及病变引起的病理生理变化等因素,给意外的分析带来困难,也造成了一些麻醉意外发生率上调和统计的差异。高龄对身体各器官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使脏器管功能低下、机器活力降低及易损性增加。由于营养、疾病和其他因素的影响,老年人个体间的生理年龄与实际年龄也有较大的差异[5]。所以为了保证手术的成功,术前应熟悉老年人的各项化验检查结果及病情特征,从而做出适当的选择。
由于高龄患者性格多数孤僻、固执、偏激不合作,不多和人交往,加之疾病的长期折磨,导致生活质量下降,情绪低落,对治疗丧失信心,更有患者不愿意接受手术治疗,选择放弃。针对这种情况,首先要让患者明白我们是帮助他们战胜疾病,而不是命令要求他们的[2]。在进行麻醉手术的同时,要注意加强手术室护理不安全因素的管理,将不安全因素分类列出,对症解决,保证全程、全员、全面质量管理方案的良好实施,使护理安全管理制度化[3]。
对全身情况差而实施心、胸、颅脑及腹部大手术进行麻醉,应该选择全身麻醉。麻醉诱导应选用对心血管抑制轻的药物,药物搭配合理且剂量恰当。整个诱导期要竭力避免缺氧、呛咳、屏气。常用的方法有:芬太尼2μg/kg、丙泊酚1~2mg/kg或依托咪酯0.2~0.3mg/kg、琥珀胆碱1~1.5mg/kg、维库溴铵0.07~0.15mg/kg[4]。
2研究设计
2.1 研究设计
本研究为研究报告。
2.2 研究对象
选取192例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均需手术麻醉护理,男98例,女94例,其中60~70岁124例,70~80岁52例,80岁以上12例,90岁以上4例。本组192例合并不同程度的一种或多种疾病,其中术前伴有高血压78例,冠心病16例,糖尿病11例,束枝传导阻滞4例,房室传导阻滞2例,肺气肿9例,慢性气管炎28例,肝功改变3例,肾功减退2例,老年痴呆2例、其他37例。
2.3 研究方法
入选60岁以上老年患者麻醉手术护理共192例,硬膜外腔麻醉99例,骶管内麻醉3例,静吸复合麻醉75例,局麻加强化麻醉6例,各种神经阻滞麻醉9例。术后严格按照麻醉后临床护理要求观察相应指标、患者是否存在焦虑和恐惧心理、生理机能改变、体温调节功能、、皮肤完整性及对周围手术环境的反应情况,通过观察和监测结果,探讨影响老年人麻醉手术中存在的问题。
护理方法:
(1) 心电、呼吸监测 老年人麻醉手术中必须严密观察血压、脉搏、呼吸、尿量、中心静脉压、并常规吸氧,心电图监护是十分必要的,术中随时观察病情变化,如情绪紧张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出现心肌缺血,心率改变等,常规准备好静脉降压药如硝酸甘油、硝普钠等,必要时使用,舒张压宜控制在100~110 mm Hg以下,做好急救准备。由于老年人体质差,麻醉平面出现后,有效循环量减少,易出现低血压,探查腹腔时,引起迷走神经反射,使血压下降,心跳骤停等(胆心反射)应及时配合麻醉医师观察监测仪,备好麻黄素、多巴胺、阿托品等药物,同时保持呼吸通畅,保持各种导管通畅,术中还要严密观察呼吸的快慢、深浅、是否规律、有无舌后坠的声音,并结合手术野血液的颜色和皮肤黏膜的颜色来判断是否有缺氧或二氧化碳蓄积,发现异常立即告诉术者和麻醉医生及时处理。因此巡回护士根据高龄患者的生理特点,评估脏器功能,预测手术护理的重点,在多种症状中分辨轻重缓急,尽早预测可能发生衰竭的器官,若出现异常,应针对原因及时纠正。准备好所需的抢救物品,并能采取预见性的处理。
(2) 中心静脉压、动脉压监测 老年人多数患有高血压、冠心病、或其他脏器的慢性病,由体液调节能力降低,心、脑、肺、肾、肝等脏器的耐受性减弱,较青壮年更易发生肺水肿、心衰、肾功不全等。创面大、时间长的手术最好进行中心静脉压监测,严格控制好出入量。巡回护士要配合麻醉医生进行中心静脉插管和桡动脉插管,以准确地进行心脏血流动力学监测、动脉血氧饱和度监测和血气分析,同时注意输液和失血等,根据手术出血量、尿量、中心静脉压情况及血气分析,了解血容量多少、电解质、酸碱失衡情况,及时为麻醉医生提供以上信息,有利于严格计算老年人的合理的液体及补血、补液量、输液速度。从而维持循环、机体酸碱、电解质和内环境的稳定。
(3) 准确记录出入液量 老年患者对失血、失液的耐受力和循环代偿能力差,为避免增加心脏负担,尽量做到出入平衡。为减少尿袋内尿量误差护士用量杯定时测量或使用精密集尿量器,尿量不畅时,应查看尿管位置正确否。术中根据手术步骤随时观察出血量,如无尿或出血多及时报告医生,考虑血容量不足,在补足血容量的基础上,可遵医嘱给予静脉注射速尿20~40 mg。护士应准确记录术中输液量、尿量、输血量及失血量。
(4) 血糖监测 对于伴有糖尿病手术的患者,应观察血糖变化及出入量记录,由于手术刺激,易引起血糖升高,在麻醉师指导下对糖尿病患者术中定期做微量血糖监测,若血糖高时给予适量胰岛素。
(5) 体温监测 保持适宜温度和湿度,注意保暖,一般控制在24℃~26℃,湿度在50%~60%。研究表明,外科手术患者热量丢失最多的时刻是在手术室的第一个小时内,其原因是由于暴露、等待铺巾、冰冷潮湿的皮肤消毒液、血管扩张剂、局麻药的使用和环境温度低,另外,高龄患者代谢机能减退,麻醉后更易引起体温下降。用平车接送手术患者时,根据季节选择毛毯或棉被遮盖,术中注意用暖被遮盖患者非手术区,冲洗胸、腹腔时使用热盐水,特别是全麻手术患者要注意保暖。因为全身麻醉药抑制体温调节中枢功能,使机体难以根据环境温度的变化来调节体温,需大量输液患者使用输液加温仪。
2.4评价方法
根据老年人的身体情况,结合老年人的麻醉手术表现做出结论。
3 研究结果
老年人在麻醉手术中存在的问题
3.1焦虑和恐惧
对于创伤、住院、手术等刺激易出现恐惧及退行性心理,患者行动迟缓,反应较慢,难以与医护人员及家属获得有效的沟通,常常是根据医护人员的言行举止、家属的表情和行为来猜测所患疾病的严重程度。担心自己生病、住院对亲属产生的影响及对住院和手术费用的担心,造成焦虑程度高于一般的外科手术患者。
3.2 生理功能改变
免疫功能及应激能力低下,部分高龄患者有认知障碍,肝、肾、胰功能大多低下,胃肠系统消化、吸收和肾脏排泄功能较差,合并疾病较多,中枢神经系统多呈退行性改变。对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较为敏感。心血管系统对应激反应迟钝易发生严重的低血压。
3.3呼吸循环障碍
心肌缺血、肺弹性降低、肺活量下降,肺部并发症增多,容易导致术后呼吸衰竭或呼吸系统并发症。
3.4 低体温致并发症
而术中低体温是潜在的致命性并发症,不仅影响呼吸功能,还可发生肺炎、麻醉苏醒延迟等术后并发症,甚至因体温过低而发生心脏骤停。
3.5心血管系统
心血管系统对应激反应能力减弱,从而导致心律失常发生率增加。老年人动脉硬化外周血管阻力增加,常合并高血压、冠状动脉硬化等疾病。虽然心血管功能有时已明显受损,但在安静状态下血流动力学仍可保持相对稳定。
3.6肝脏的改变
老年人肝脏发生退行性改变使多种麻醉药物的生物转化和清除率减慢。肝脏合成凝血因子减少可能增加术野渗血。合成蛋白质的能力减少导致药物与蛋白的结合作用下降,使更多药物以游离形式进入中枢神经系统。
3.7泌尿系统的改变
肾脏排泄药物作用时间延长。老年人由于肾脏产生和释放促红细胞生成素能力降低,可能有一定程度的贫血。
3.8皮肤完整性受损
老年人皮肤防御能力下降,手术时间过长造成局部血液循环减慢,受压、放置体位及搬动过程中不恰当的拖、拉、拽,易引起皮肤损伤或原有皮损进一步加重及肢体扭伤。
3.9坠床、灼伤
麻醉苏醒期等易引起患者惊恐、烦躁、易动,如保护不当,则可发生坠床,皮肤敏感度差,引起局部灼伤。
4讨论
4.1老年人在麻醉手术中存在的问题
焦虑和恐惧 :焦虑是一种常见的负性情绪反应,是个体对所面临的潜在性威胁而产生的一种复杂、消极的心理应激反应,老年人社会角色的改变,对新知识的更新较慢,对医学知识了解较少,对于创伤、住院、手术等刺激易出现恐惧及退行性心理,患者行动迟缓,反应较慢,难以与医护人员及家属获得有效的沟通,常常是根据医护人员的言行举止、家属的表情和行为来猜测所患疾病的严重程度。对自己所患疾病将要接受的手术缺乏充分的心理准备,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高龄患者术前的焦虑程度,同时高龄患者社会关系复杂,常常担心自己生病、住院对亲属产生的影响及对住院和手术费用的担心,造成焦虑程度高于一般的外科手术患者。
生理功能改变 :进入老年后人的生理机能均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储备能力和代偿功能明显减弱,免疫功能及应激能力低下,部分高龄患者有认知障碍,缺乏对疾病的判断能力,不能正确表述症状,肝、肾、胰功能大多低下,胃肠系统消化、吸收和肾脏排泄功能较差,合并疾病较多,从而增加了手术的危险性。老年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多呈退行性改变。大脑皮质呈进行性萎缩,受体数量减少,神经元物质不断丧失,神经突触的传递减慢,且神经递质合成率降低,故神经传导系统功能衰退。因此老年人对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较为敏感。高龄降低自主神经的兴奋性,减弱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及阻滞β肾上腺素能兴奋,导致心血管系统对应激反应迟钝易发生严重的低血压。
呼吸循环障碍 :老年人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方面的问题比较多,如心排血量减少、末梢血管阻力增加、左心室收缩减弱、心肌缺血、肺弹性降低、肺活量下降等等。高龄患者术前如呼吸道有慢性气管炎、肺气肿和肺纤维化等,心血管系统有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等疾患,那么将加大手术麻醉的风险。另外,术中特殊体位摆放,胸腹部受压可致肺活量降低,部分患者因肥胖造成颈短,呼吸道相对狭窄或唾液及呼吸道分泌物吸引不及时,致呼吸道阻塞,有窒息的危险。对失血耐受较差或输液输血过快、过慢,可引起心功能下降,心率加快,严重者可致休克。老年人胸壁及肺组织弹力减退,易出现阻塞性通气障碍,且支气管黏膜纤维化使管腔变窄易导致阻塞性通气障碍;肺泡数目减少,肺活量减小,通气血流比例下降,肺储备和气体交换功能下降,从而容易引发老年性低氧血症。高龄对缺氧及二氧化碳蓄积而增加通气反应的作用也减少,导致肺部并发症增多,包括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水肿、肺不张等,从而容易导致术后呼吸衰竭或呼吸系统并发症
低体温致并发症:高龄患者体温调节功能减弱,易受环境温度的影响,尤其是长期消耗性疾病者,因产热有限而散热较易,皮肤消毒时,身体部分暴露,消毒剂挥发,长时间的麻醉、手术、输液(血)均可导致低体温。而术中低体温是潜在的致命性并发症,不仅影响呼吸功能,还可发生肺炎、麻醉苏醒延迟等术后并发症,甚至因体温过低而发生心脏骤停。
心血管系统:老年人心脏的最大心率反应减慢及心肌收缩和舒张所需时间延长,导致心脏储备功能降低,心肌收缩力减弱,心排血量减少,心血管系统对应激反应能力减弱,从而导致心律失常发生率增加。老年人动脉硬化外周血管阻力增加,常合并高血压、冠状动脉硬化等疾病。虽然心血管功能有时已明显受损,但在安静状态下血流动力学仍可保持相对稳定。
肝脏的改变:老年人肝脏发生退行性改变。肝体积缩小,肝细胞数量减少,肝脏血流量减少,酶活性降低,清除率下降,从而使多种麻醉药物的生物转化和清除率减慢。肝脏合成凝血因子减少可能增加术野渗血。合成蛋白质的能力减少导致药物与蛋白的结合作用下降,使更多药物以游离形式进入中枢神经系统。
泌尿系统的改变:老年人肾组织萎缩,肾单位减少,肾小球数量减少1/2~2/3,肾血管硬化血流量减少,从而肾小球滤过率和尿浓缩能力降低,故经肾脏排泄药物作用时间延长。老年人由于肾脏产生和释放促红细胞生成素能力降低,可能有一定程度的贫血。
皮肤完整性受损:老年人皮肤防御能力下降,手术时间过长造成局部血液循环减慢,受压、放置体位及搬动过程中不恰当的拖、拉、拽,易引起皮肤损伤或原有皮损进一步加重及肢体扭伤。
坠床、灼伤 :手术室陌生环境、麻醉苏醒期等易引起患者惊恐、烦躁、易动,如保护不当,则可发生坠床,皮肤敏感度差,皮下脂肪薄,使用高频电刀时如负极板贴放不好,或皮肤消毒时化学消毒剂应用不当,引起局部灼伤。
4.2 针对老年人存在问题提出对策
(1)参与术前讨论、做好术前访视和评估
了解病史及病情,患者是否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肺心病等老年性疾病,掌握影响手术潜在危险因素。询问医生需要哪些特殊物品,以便与手术医生密切配合。还要了解患者静脉情况。由于高龄患者手术的危险性明显高于青壮年,所以应重视术前病情评估和准备。在工作中才能做到主动、准确、及时的配合,避免盲目性。老年人全身性生理功能降低,合并症增多,从而对麻醉手术的耐受性降低。故术前对病人的生理病理状态做全面评估,重视全身合并症的治疗,控制高血压及心律失常,改善呼吸功能,调整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为麻醉及术中管理创造良好条件。
(2)做好心理护理
高龄手术患者除有恐惧、紧张的心理外还常有悲观的心理,对手术的信心往往不足,同时又渴望得到医术高明的医生为其施行手术,还希望医护人员对自己重视和关心。因此,术前要充分理解同情患者,通过手术室图片宣教册和告知单,使患者了解手术室环境、体位及麻醉方式,示范配合要点,解答疑问,进行心理疏导。术中尽量减少环境对患者的恶性刺激,营造温馨氛围,使患者感到温暖,有安全感和信赖感,消除紧张恐惧心理,从而使患者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手术治疗。术后随访,给予心理疏导,督促功能锻炼,收集反馈意见。
(3)针对不同情况的麻醉手术的处理
术前麻醉:老年人麻醉药需要量减少,但苏醒期延长。对吗啡、哌替啶等麻醉性镇痛药的耐受性降低,易发生呼吸抑制甚至循环抑制产生低血压,而对巴比妥类及苯二氮卓类镇静催眠药反应性增高产生呼吸抑制,故用药量应减少。
局部麻醉:局部浸润、区域阻滞及神经阻滞麻醉对全身的生理影响小,术后不致有中枢神经功能障碍。早期离床还有助于防止深静脉血栓及肺部并发症。但老年人应适当减少剂量和延长反复给药的间隔时间。麻醉效果要保证满意,如镇痛不全应激增强可导致高血压、心动过速等,可适当应用镇痛、镇静药物来弥补。
蛛网膜下腔阻滞:老年人脊髓及周围神经退行性变,神经元数量减少,脑脊液分泌减少及局麻药在蛛网膜下隙吸收减慢,容易扩散,故老年人脊麻起效快、扩散广、阻滞时间延长,所以只需少量局麻药即可获得满意的阻滞效果。由于老年病人有心血管疾病潜在的可能,故实施麻醉时应加强监护,密切监测血流动力学改变。
连续硬膜外阻滞:对于一般情况及心肺功能较好的老年人施行下腹部及其以下部位手术,连续硬膜外阻滞效果较好。由于老年人的硬膜外间隙变窄、容积减小、椎间孔闭缩、椎管狭窄、蛛网膜绒毛显著增大,以致很少的局麻药也可出现高平面的硬膜外阻滞效果。所以老年病人应小剂量分次给药,并密切监测血流动力学变化,维持呼吸稳定。老年人脊椎韧带钙化和纤维性退变,常使硬膜外穿刺、置管操作困难,可以采用侧入法。老年人血管壁多硬化而失去弹性,脆性增大,尽管穿刺置管较轻柔缓慢,亦难免杜绝有损伤出血。一旦出血应重视出血量多少,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如生理盐水冲洗和少量退管避开对损伤点的继续刺激,出血多应更换穿刺间隙,否则应放弃硬膜外麻醉,必要时保留导管引流观察出血情况和静脉给止血剂,以预防硬膜外血肿所致截瘫。术中应保持通畅的静脉通路,充分氧供,实时监测,镇痛完全,视情况给予静脉辅助药,确保麻醉满意顺利.硬膜外腔微量泵持续给药,更有利于老年人手术和麻醉过程中循环稳定的维持。
全身麻醉:对全身情况差而实施心、胸、颅脑及腹部大手术,则应选择全身麻醉。它不仅便于进行呼吸道管理及保证给氧,又能有效抑制手术的强烈刺激。麻醉诱导应选用对心血管抑制轻的药物,药物搭配合理且剂量恰当。整个诱导期要竭力避免缺氧、呛咳、屏气。常用的方法有:芬太尼2μg/kg、丙泊酚1~2mg/kg或依托咪酯0.2~0.3mg/kg、琥珀胆碱1~1.5mg/kg、维库溴铵0.07~0.15mg/kg。丙泊酚可使血压和心率下降明显且回升慢,琥珀胆碱可增加颅内压,依托咪酯对心血管抑制轻微,故根据病人病情选择更为适宜的麻醉药。术中维持采用静吸复合麻醉为宜。吸入低浓度恩氟烷或异氟烷,同时加用小剂量镇痛镇静药。避免单用一种药物的弊端,使麻醉更平稳。由于老年人对麻醉药物敏感及代谢率降低,应尽量选用短效麻醉药物或剂量酌减。术毕苏醒延迟或呼吸不满意者,应找出原因,采取积极措施,不宜积极催醒,最好等自然清醒,有足够通气量,SPO2>95 %再拔出气管导管。
4.3加强术中生理功能监测并及时处置
心电、呼吸监测:老年人麻醉手术中必须严密观察血压、脉搏、呼吸、尿量、中心静脉压、并常规吸氧,心电图监护是十分必要的,术中随时观察病情变化,如情绪紧张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出现心肌缺血,心率改变等,常规准备好静脉降压药如硝酸甘油、硝普钠等,必要时使用,舒张压宜控制在100~110 mm Hg以下,做好急救准备。由于老年人体质差,麻醉平面出现后,有效循环量减少,易出现低血压,探查腹腔时,引起迷走神经反射,使血压下降,心跳骤停等(胆心反射)应及时配合麻醉医师观察监测仪,备好麻黄素、多巴胺、阿托品等药物,同时保持呼吸通畅,保持各种导管通畅,术中还要严密观察呼吸的快慢、深浅、是否规律、有无舌后坠的声音,并结合手术野血液的颜色和皮肤黏膜的颜色来判断是否有缺氧或二氧化碳蓄积,发现异常立即告诉术者和麻醉医生及时处理。因此巡回护士根据高龄患者的生理特点,评估脏器功能,预测手术护理的重点,在多种症状中分辨轻重缓急,尽早预测可能发生衰竭的器官,若出现异常,应针对原因及时纠正。准备好所需的抢救物品,并能采取预见性的处理。
中心静脉压、动脉压监测:老年人多数患有高血压、冠心病、或其他脏器的慢性病,由体液调节能力降低,心、脑、肺、肾、肝等脏器的耐受性减弱,较青壮年更易发生肺水肿、心衰、肾功不全等。创面大、时间长的手术最好进行中心静脉压监测,严格控制好出入量。巡回护士要配合麻醉医生进行中心静脉插管和桡动脉插管,以准确地进行心脏血流动力学监测、动脉血氧饱和度监测和血气分析,同时注意输液和失血等,根据手术出血量、尿量、中心静脉压情况及血气分析,了解血容量多少、电解质、酸碱失衡情况,及时为麻醉医生提供以上信息,有利于严格计算老年人的合理的液体及补血、补液量、输液速度。从而维持循环、机体酸碱、电解质和内环境的稳定。
准确记录出入液量:老年患者对失血、失液的耐受力和循环代偿能力差,为避免增加心脏负担,尽量做到出入平衡。为减少尿袋内尿量误差护士用量杯定时测量或使用精密集尿量器,尿量不畅时,应查看尿管位置正确否。术中根据手术步骤随时观察出血量,如无尿或出血多及时报告医生,考虑血容量不足,在补足血容量的基础上,可遵医嘱给予静脉注射速尿20~40 mg。护士应准确记录术中输液量、尿量、输血量及失血量。
血糖监测:对于伴有糖尿病手术的患者,应观察血糖变化及出入量记录,由于手术刺激,易引起血糖升高,在麻醉师指导下对糖尿病患者术中定期做微量血糖监测,若血糖高时给予适量胰岛素。
体温监测:保持适宜温度和湿度,注意保暖,一般控制在24℃~26℃,湿度在50%~60%。研究表明,外科手术患者热量丢失最多的时刻是在手术室的第一个小时内,其原因是由于暴露、等待铺巾、冰冷潮湿的皮肤消毒液、血管扩张剂、局麻药的使用和环境温度低,另外,高龄患者代谢机能减退,麻醉后更易引起体温下降。用平车接送手术患者时,根据季节选择毛毯或棉被遮盖,术中注意用暖被遮盖患者非手术区,冲洗胸、腹腔时使用热盐水,特别是全麻手术患者要注意保暖。因为全身麻醉药抑制体温调节中枢功能,使机体难以根据环境温度的变化来调节体温,需大量输液患者使用输液加温仪。
5推论及建议
对全麻患者应检查牙齿有无松动及义齿,以避免脱落和误吞,硬膜外麻醉患者应协助摆好正确体位并在一旁扶持,因老年人韧带和组织失去弹性,甚至钙化,穿刺困难,应配合麻醉师取得患者合作,利于各种麻醉操作顺利进行,如硬膜外麻醉、颈丛神经阻滞、全身麻醉等,巡回护士在安放患者手术体位时,在充分暴露手术野的同时重视患者的尊严,不过分暴露身体,四肢不过度牵拉,悬空凹凸处给予衬垫,以免神经损伤,固定时应用棉布将四肢与床的金属部分隔绝缘,防止电线短路烫伤皮,翻身时,应避免拖、拉、拽,以免擦伤皮肤,摆俯卧、侧卧等特殊体位时,应使用体位垫使胸腹部腾空并妥善固定,以维持正常呼吸功能,定时按摩受压部位,并及时提醒手术人员操作时避免患者受压,定时观察肢端的血液循环情况,防止发生并发症。
老年人术前合并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对全麻耐受较差,术终清醒延迟的发生率较高,复苏期间因患者交感神经处于兴奋状态,易出现呛咳、躁动、挣扎等现象,可发生导管滑脱、肢体损伤、坠床等意外,巡回护士应坚守岗位并需协助麻醉医生做好呼吸机、心电监护的连接,妥善固定导管,约束肢体,防止发生坠床,确保患者安全。
高龄患者大多行走不便,加上有术前针,接患者用轮椅或平车。术后妥善固定敷料,移动患者宜轻、稳、慢,移至平车后应检查血压是否平稳,呼吸是否正常,输液是否通畅,注意保暖,由手术医生、麻醉师、巡回护士、清洁工一起护送患者回病房,在运送患者途中须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并防止患者因烦躁不安而坠床或撞伤,送回病房后与病房护士交接生命体征、伤口及引流情况、输液情况、皮肤完好情况及术中用药情况等等,并做好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