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诛仙》已经很久了,但是今天突然想起它。为什么它会如此受欢迎,期初我对此并没有过多的注意,看了就看了,但是随着自己思考广度不断扩展,现在觉得有必要把现在的感受写下来,以备给将来再读《诛仙》作参考。
《诛仙》给我的感觉并没有同学介绍时说得那么好,当然这很大原因是我主观方面的,于客观事实无关,毕竟《诛仙》确实是一本好书,至少在玄幻小说的范围内是这样。“太阳”说它里面的情节跌宕起伏,读起来让人热血澎湃。但是我却没有这种感觉,或许是我看过较多这方面的书了吧,里面的情节已经没有那么吸引我的眼球,没能过多牵动我的情绪了。这是不是一种规律,当一个人经历一种东西次数多了之后,即使这种东西开始或许本身很吸引人,但是久了之后人对它的情感就会逐渐的黯淡下去?或许还真有这么个规律可言,不然感情中的“七年之痒”怎么会出现。
现在回想着《诛仙》整个情节的发展,在我看来,它就是一部活生生的屌丝逆袭史。故事里的主人公天资愚钝,与他的好朋友确实截然相反的,他们两人生活在一起,对比就很明显了,但是如果故事的主角是他的朋友的话那么这本书就不会出名,因为那样的书不适合广大屌丝男青年看,也不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所以从这样一种角度分析,《诛仙》就必须是一部屌丝逆袭赢取“白富美”并且可歌可泣的历史大片,事实证明也是这样的。主角张小凡的崛起源于一次幸运的意外,从此他便傻不拉几的开始了逆袭之路。刚开始他也没有想有功成名就的一刻。作者把主角描写得越是差,就越能为他之后的崛起渲染气氛。社会上从来不乏靠中彩票成为千万富翁一夜成名的人,这种写法正迎合了这些人的心理。但是也正是这种迎合,导致了这一部分人一直都沉浸在小说的故事里久久不能自拔,幻想着有一天自己也能像张小凡一样屌丝逆袭得到“碧瑶”“陆雪琪”这样白富美的青睐,悲剧也就接连不断。但是我们又不可能怪罪于这本书,因为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书是死的,人却是活的,这就看我们从书中提取的是什么了。而这也正反应了我们社会上存在的一种通病——不善思考,不善批评。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本书火是必然的!而且它出世之时少有此类书籍问世。
故事里很突出的一条主线就是张小凡的感情。作者把张小凡描绘成一个为爱情痴狂又不善于表达爱慕、尊敬师长、任劳任怨、默默耕耘的男子。我暂且不说这是好是坏,因为这没什么可议论的,剧情需要而已。不然,身为屌丝还那么多情寡义,谁都看不过去啊,这样的人要是能得到女神的青睐得到社会的表彰那简直是天理不容颠覆人性的啊。小说毕竟是小说,是经过美化的故事,因为故事里的人物不是侠肝义胆、义薄云天就是大奸大恶之人,完全没有中庸一点的说法,但是我们现实社会却完全相反,真正出于极端的人极少,更多的是两面人,用马克思的观点看的话就是要“两分法”、“两点论”、“重点论”。所以这也是小说的不足之处,但是很多人没能看出,反而一直都沉浸在完美的故事情节里,把现实和虚幻混为一谈。那就是从不把看小说当做看书的人,在他们眼里小说不算书,因为他们不能从小说里吸取有用的东西给自己补充营养。如果按照这么个逻辑的话,它是经不起理性的推敲的,否则唐诗宋词元曲又该放到什么位置呢?
在我看来,《诛仙》是一部很好的教科书,细细品味就能从中吸取很多有用的东西,它里面直接表达出来的哲理也是非常具有教育性的,就看读者怎么看,怎么想了。《诛仙》出版已经很久了,也正由于他的在设计情节方面的独到精辟,它便成为后来者纷纷模仿的对象。以至于这种情节得到不断的发展延续,时日至今再看过更新版的剧情之后再回过头来看《诛仙》就会发现它的剧情已经不能满足自己情感的需要了。但是它在对人生哲理等方面的分析还是非常有用的。从宏观角度来看,它是对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政策的鼎力支持;从微观角度来讲,它是屌丝面对现实生活而萎靡不振之后强大的精神补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