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返回首页
黄土地的华丽转身——吴起县退耕还林纪实
字数:10887 字 浏览:4201次 下载:0次
== 本文免费阅读 ==

黄土地的华丽转身
——吴起县退耕还林纪实

  当你置身于陕北吴起县的沟壑梁峁、村道田野、湖畔低洼中时,举目四望,便会看到漫山遍野、郁郁葱葱的植被覆盖着这片广袤的黄土高原。在这片神奇的红色革命圣地上,农民不用种地,却有着足够的粮食供给;农民也不用进城务工,却依然有着足够花销的经济收入。在这里,有成片红格蛋蛋的沙棘果,有随处可见常年绿格油油的油松林;在这里,有众多的圈养猪羊户,有数之不完的温室大棚,有随处可见农民喜悦爽朗的笑容;在这里,你可以随时呼吸到新鲜的空气,也可以随时仰望到美丽的蓝天白云。这里是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县,这里又是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
  在这里数十多年来一直进行着一场继“红色革命”之后的 “绿色革命”,这场革命不仅带动吴起农民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使得吴起由数年之前的穷山恶水华丽转身为今日的青山绿水,而且带领着吴起农民走向了脱贫致富的小康之路。在这场“绿色革命”中,凝结了几任领导人的心血,洒下了无数退耕还林人的艰辛汗水,成为了一件令吴起人至今依然为之骄傲与自豪的事。
  一、1997年,那是一个春天
  1997年,对吴起县而言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年。一方面,时任国家主席的江泽民同志提出了“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的伟大口号。另一方面,时任吴起县县长的郝彪同志升任为吴起县县委书记,这位身材高大、思维敏捷的领导在多年的从政路上始终坚持着自己的做官原则—“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正如他所说:“官到县一级,就应该有一些历史责任感”。在这之前的两年县长任上,郝书记时常站在吴起县的高山峁上,观望着自己所管辖的这片土地,群山秃顶,黄沙遍地,这荒凉的景象如一块沉重的铅石压在了郝书记的心头。如何将这些荒山变绿成为了郝书记不断思考的问题。
  其实,早在1996年,时任吴起县县长的郝彪就已经开始在探索吴起县的退耕还林工作了。当时他把吴起县新寨乡杨庙台村当做了一个抓点,并于当年要求该村把二台地以上的耕地全部退耕。为了坚定退耕农民的信心,他给杨庙台村承诺,如果这个村由于退耕出现问题,县委给你们发白面。结果到了1997年,这个村的经济不但没有下去,而且比上一年粮食还所有增产,农民的收入也增加了不少。这说明,粮食生产的多少,农民经济收入的多少,和多种地多开荒并没有天然的联系。这给了郝飚实现封山禁牧和退耕还林的勇气。
  可杨庙台村的事例还属于个别。如果要掀起一场改变整个吴起山水面貌的大战役,他知道还需要做更多的工作。毕竟吴起县多年来一直延续着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倒山种地,广种薄收”,“春种一面坡,秋收一瓢粮”,这样的农业生产方式使吴起县农民苦苦的挣扎在一亩三分地中,不仅没让他们富裕起来,反而是 “越穷越垦,越垦越穷”了。尽管吴起农民尝尽了命运的悲苦和生活的艰辛,但要让他们退耕还林,换一种活法,他们在思想和感情上却又难以接受,有些甚至会闹上情绪。当时吴起县薛岔乡南沟村闫志雄一家5口人,世代以种田维持生计,种30多亩地,人均收入600元,在村里属于中上等收入水平。对退耕还林,他有着深深的忧虑:“我们现在虽然粮食产量不高,但我们地种得多,还能吃饱。把地都退了,种那么一点地,咋能吃饱?我们祖祖辈辈靠地吃饭,什么时候都不敢把饭碗搁在别人的锅台上!”这种担心在当时具有“典型”意义。
  但是,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人地矛盾的不断激化。到了1997年底,吴起县人口数达到11.8万,农作物种植面积185万亩,牲畜饲养量49.8万头(条、只),散牧羊子达23万多只。过度的放牧,导致了牛羊成群而过,土地寸草不生。每逢冬春季,劲风一吹,漫天黄沙,人皆戴口罩,不敢出远门。夏秋季节,“下一场大雨褪一层皮,发一回山水满沟泥”。传统的农业生产结构使得已经濒临奔溃的吴起生态环境雪上加霜,如今已到了生死的边缘,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改善吴起生态环境,实施退耕还林、封山禁牧已是不容再缓的工作了。
  面对着种种困境,郝书记迎难而上,毫不退缩。他以一颗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心决定要将吴起的山川再次秀丽起来,要让吴起的农民过上脱贫致富的小康日子。正如他自己说的:“不能做一名太平官,否则就对不起这块土地上的人民”。于是,他饱含着激情和责任、理性与清醒,开始了深入基层、走家串户的调查研究。在调研中他发现,要使吴起县的退耕还林、封山禁牧工作得以顺利的开展,不仅要进行“堵”,更重要的是“疏”,“堵”就是要封山禁牧,而“疏”就是要给农民寻找到一条新的出路,要寻找到一条适合吴起县生态与农业发展的“双赢”之路。这条路不仅要保住农民的收入不会因退耕而降低,还要使他们的收入会年年的增加。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在不断的调查研究与摸索试验中发现了马崾岘小流域成功的治理以及第一个成功舍饲小尾寒羊的个体户许志洲。
  马崾岘位于吴起县最贫困的白于山腹地。此前不仅植被遭破坏严重,而且地力尤为贫瘠。但是经过对小流域全方位的综合治理,这里很快恢复了生机。到1997年,这里的森林覆盖率竟达到了47.7%。这说明只要方法对头,举措得当,落实有力,吴起的山山水水是完全可以绿起来的!
  发现许志洲的舍饲小尾寒羊是在1998年3月12日,延安市畜牧局的干部到吴起县检查牲畜的春季防疫工作。时任吴起县常务副县长的韩爱杰陪同他们下乡。在新寨乡杨庙台村,韩爱杰看到村民许志洲家的羊是圈起来养的,这在吴起县甚至整个陕北都是一件新奇事,于是韩爱杰问许志洲为什么要这样养?
  许志洲告诉他,他听别人说甘肃的元城子有一个怀羔的小尾寒羊母羊,卖出了3200元的高价,很羡慕。陕北本地羊一只不过卖一二百块钱,这种母羊能够卖到如此高价,令人眼馋。于是他凑了一些钱,又借了一些钱,用1200元钱的高价,去买回来一只小尾寒羊。羊买回来了,怎么饲养却成了问题。
  由于他的家里缺劳力,为了照顾好这些羊,他想到如果把羊圈起来养,不仅可以省劳省力,而且可以积攒羊粪。就是在这样一种无人提醒更无人指导的情况下,他自发地开始了对小尾寒羊的圈养。为了解决圈养的草料问题,许志洲在荒山荒坡上种了些沙打旺和蓝花苜蓿,还特意种了些玉米杆和高粱杆。他自己也没有想到,他在一种完全不自觉的情况下,成为了封山禁牧和种草护树的先行。在那一年,许志洲仅圈养小尾寒羊一项,就赚了7千元。
  当时正是吴起县围绕着封山禁牧反复酝酿,思路渐清,却又欲干不能,欲罢不忍之际。此前整个延安市都不止一次地退过耕还过林,却统统都无功而返。之所以如此,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种树容易护树难。造出了林,被羊啃。再造出林,再被羊啃。如此循环,也如此而已。可以说,吴起的植树造林能不能成功,退耕还林能不能实现,归根结底就在于能不能解决林牧矛盾!而许志洲的成功则为林牧矛盾提供了重要的解决思路。
  通过这两件事情,县领导们终于找到了正确决策退耕还林、封山禁牧工作的灵感和依据。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绿色革命”即将开始!
  二、破冰起航,引领“绿色革命”
  1998年,吴起县委、县政府在认真总结了历史经验教训,重新审视了县情,并广泛深入调查研究了之后,做出了实行“封山禁牧大力发展舍饲养羊”的决定,确立了以“封山退耕、植树种草、舍饲养羊、林牧主导、强农富民”为基本内涵,以建设“集约高效型农业、保护效益型林业、商品致富型畜牧业”为结构特征的生态型特色农业发展战略。
  一时间,延安地区沸腾了,全国各地震惊了,鲜花与掌声,质疑与批评接踵而至。有些人认为这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壮举,但更多的人为此感到了深深的担忧,个别人甚至提出了批评的意见。他们认为吴起走的太急,走的有些偏激,如果农民不种地不务本靠什么来吃饭?这虽然是一项造福子孙后代的事业,却很有可能会影响到当代人的吃饭问题。
  面对这些疑惑,以郝书记为首的县领导班子经过开会研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举措。
  首要是狠抓干群思想观念转变和工作认识统一,因为干群思想不转变,仅用行政性的命令去强行搞工作,只会事倍功半,退耕还林事业难以长久。县上各级领导部门在进行会议讨论、印发资料、集市广播、刷写标语等多种宣传动员的同时,给群众认真分析县情,大算散牧与舍饲的“四弊四利”(四弊,即一弊超载过牧,破坏植被;二弊林牧矛盾,影响幼苗成活率;三弊少数户受益,多数户受害;四弊粗放管理,不利于提高养羊质量。四利,即一利恢复生态植被,缓解水土流失;二利幼林成活生长;三利多数户受益;四利推广科学喂养,提高羊子质量)帐。
  然后,县上将封山禁牧、林草管护通过人代会决议形式确立为地方政策,纳入到“村规民约”之中,对党政干部和群众“联户结对子”养羊、全民义务采集树种草种、全民义务植树、出让“四荒地”使用权等重点工作实行县级领导联乡包村、部门联村包组、干部联组包户,领导带头、干部带头、党员带头的“三联三包三带头”包抓责任制,严格考核,夯实责任,逐乡、逐村、逐户进行落实。
  同时,为了彻底打消群众对退耕还林工作的后顾之忧,县领导们广开言路,积极与基层干部、百姓沟通,亲自为他们讲解政策,答疑解惑,亲自为他们算收入帐,郝书记说:“有来访的群众,我就让他来和我算算收入账,如果你的路子好,那咱就按你的来,你的路子算不过我,你就按我的来”。结果,来访的群众往往是带着疑惑而来,挂着满脸的兴奋而归。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就在这年,吴起县实现整体退耕62.89万亩,有资料报道,这相当于甘肃省当年的退耕还林面积,农民在退耕还林之后,不仅有了可靠的粮食供给,还剩余出更多的劳力去从事多种经营和副业生产,增加了收入。这些成果都是在国家没有丝毫补助的情况下实施的,这项措施比朱镕基总理来延安视察时提出的“十六字方针”早了一年的时间,不仅改变了吴起县农民“靠天吃饭,广种薄收”的农业生产老路子,吴起的农民不仅没有因为退耕还林而变穷,反而是走向了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据统计,1997年吴起农民人均纯收入887元,到了2006年为3818元,其中退耕还林工程增加的收入就约占了30%左右。多年以后,任吴起镇薛岔社区南沟村支部书记的阎志雄感慨的说:“按照咱们农民当时的想法,根本想不到那些事(退耕还林),能想打把你牲口禁牧了,农田退下来,全部造林了,公家给你吃上粮,根本想不到这些事。现在一提起来,哎呀!人家想的到底远见,不愧当县委书记!我代表我们全村人民要感谢郝书记,给我们吴起老百姓,办了一件大事、实事、好事!”。
  这些退耕还林的初步成果不仅为延安地区乃至全国的退耕还林工作提供了可行的借鉴,同时也为吴起日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趁势而上,掀起退耕还林高潮
  就在吴起县退耕还林、封山禁牧工作在郝彪书记一班人的领导下干的如火如荼时,第二年,即1999年,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同志来延安视察黄河中上游治理工作,提出了“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个体承包、以粮代赈”的十六字方针,要求革命老区要把当年的“兄妹开荒”变为现在的“兄妹造林”。这个指示恰恰与吴起县退耕还林(草)的思路不谋而合,不仅是对郝彪书记一年来退耕还林工作的最大肯定,更坚定了他要将这场“绿色革命”进行到底的决心。
  郝书记审时度势,趁热打铁,在认真分析和总结了自开展退耕还林、封山禁牧工作以来的经验及不足的基础上,依据当前县情,又进一步制定出了“退耕一步到位”的超前实施方案,确立实施了“一季退耕、两年治理、三年完善提高、五年初见成效、十年大见成效”的目标和“一个规划布局” (吴起县山川秀美工程建设总体规划)、“两个优先发展”(优先发展能够快速郁闭的耐旱适生树种,大力营造以沙棘-小叶杨〈刺槐〉为主的混交林;优先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山杏〈桃〉、沙棘生态经济复合林)、“三个重点突破”,(在造林技术上突破,在造林形式上突破,在造林质量上突破)、“四个确保到户”(确保政策宣传到户,确保任务落实到户,确保检查验收到户,确保钱粮兑现到户)的思路,全封禁,大治理,强管护。确定下1999年秋冬季,除人均留足2亩口粮田外(没有农田或农田不够的人口按山地2折1办法预留),一次性将25°以上的155.5万亩坡耕地退耕到位。
  在具体的落实工作中,吴起县制定了退耕还林“一把手”负责制和党政领导任期目标责任追究制,由县乡主要领导挂帅,主管领导具体负责,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全县干部齐抓共管,逐级夯实工作责任,形成了一级向一级交帐、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工作格局,确保能有力地促进工程的顺利实施;
  同时,为了鼓舞更多群众支持和投入到这场“绿色革命”中来,县上还建立了多个典型退耕还林示范点,并坚持边试验边实施的方针,依托北林大、西农大等技术单位,将有针对性、代表性的杨青、金佛坪、寨子沟等14条流域作为综合试验示范典型,认真组织落实,使其迅速成为一批规划设计科学、实施管理规范、结构搭配合理、示范效应明显的退耕还林精品工程,辐射和带动了全县还林还草和综合治理工作。
  在对未来退耕还林蓝图的规划中,吴起县是“走一步,看十步”,将进、退、还结合,乔、灌、草结合,封、育、造结合,科学规划设计,合理配置林种,退耕还林地块全部实现了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灌则灌的科学治理,并严把苗木质量关,要求种苗站在招标、调运、检验检疫到分配全程中认真负责,确保不出现丝毫差错。同时,按计划要求定点、定量、定向合同育苗,大力推广集雨覆膜保墒、截杆蘸浆覆土等抗旱造林技术,严格执行“三不上山”(执行不合格、未经检疫、未经截杆蘸浆)和“三不栽”(整地质量不达标、技术人员不在场、树种不符要求)制度,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一起上,做到不合理的设计不施工,不标准的整地不造林,不合格的苗木不使用,不规范的栽植不验收,保证了工程建设的质量。
  在检查退耕还林工作中,县上采取“以户自查、农户互查、村组初查、乡镇排查、县上严查”的“五查”方法,按照“张榜公布、三榜定案”的程序,严把“三个关口”(兑现前的地块必须检查验收,兑现中的农户必须张榜公布,兑现后的面积必须复核),做到“三个不兑现”(不按标准造林的不兑现、造林不管护的不兑现、质量不达标的不兑现),再由监察、审计部门全程跟踪督察,确保了钱粮兑现公开、公平、公正。
  在建立退耕还林工作资料档案工作中,引入退耕还林GIS地理信息系统,建立县乡两级内业管理数据库,实行“一季设计、两季栽植、三季作业、四季管护”,做到规划设计、作业期限、质量标准、检查验收、操作规程“五统一”,造林地块、作业设计图、退耕还林合同、入户卡、土地证“五到位”,图、表、卡、证、合同、方案“六齐全”,有纸文字记录和无纸计算机管理同步进行。
  为了能够真实了解各方面的情况,并能及时了解问题,化解矛盾,郝书记经常走访基层,跟着农民同吃同住共劳作。在吴起的这几年,郝书记走遍了吴起的山山水水、村村落落,哪里在退耕植树种草,哪里就有一位身材高大、精神抖擞的中年人在地上忙里忙外,他经常告诉自己的干部:“退耕还林做不好,责任在我们,可累及到的却是在这片红色土壤上生活的世世代代的百姓”。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正是这样的责任与担当,艰辛与努力,郝书记的心血终于迎来了温暖的春天。吴起县的退耕还林工程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带领下不断提高,基本上实现了封得住、退得下、还得上的目标,初步走出了在经济建设中恢复生态、在生态恢复中发展经济的路子。截止到2002年年底,吴起县累计完成退耕还林(草)合格面积125.5万亩,其中国家已确认合格面积125万亩(荒山荒坡36.77万亩,退耕地88.28万亩),生态植被得到大面积恢复治理,成为全国退耕还林的试点示范县,为全国退耕还林发挥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四、继往开来,再铸辉煌
  “创业难,守业更难”。吴起县的退耕还林工作在郝彪一班人的带领下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保住战果,继往开来,铸就吴起县退耕还林新辉煌成为了继郝彪书记之后一任又一任吴起县领导班子为之不断奋斗的目标!
  师合林、薛占海、冯振东等历任领导,他们前赴后继、继往开来,吴起在这些人的英明领导下,在全县人民勤劳的双手下,吴起的山川河道、农间田野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2003年,县领导们根据吴起县退耕还林的当前形势,再结合以往的经验,高瞻远瞩、提纲挈领的提出了“退得下、还得上、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的总体要求,按照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升华的原则,确立了“生态立县、产业兴县”战略,及时把工作重心调整到成果巩固提高和开发利用上来。并提出了“八年以内怎么干,八年以后怎么办”的实际性问题,针对问题,县上广泛征求意见,积极探讨未来的路子,提出了“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的一条可持续发展路子,将生态作为产业来经营,把产业融入到生态中来开发,推广和壮大草畜业、提升林果业、推进加工业,加快富民产业的培育开发,加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生态环境改善,真正实现藏绿于山、藏富于民,坚持“封育与治理并重、管护与开发并举”的发展路子。在实施这些政策以来,吴起县已新修农田22.8万亩,新建淤地坝250座,累计农田面积达到31.8万亩,较退耕前净增24.3万亩,全县农村人口人均达3亩。
  到了2007年,吴起县的退耕还林工作进入了巩固提高新的发展阶段,县委县政府经过长期的研究与酝酿,进一步的提出了“打造绿色吴起、构建温馨家园”的伟大战略和“补植、抚育、提高”的退耕还林思路,在落实创建“生态文明县”的各项措施工作中,县委县政府做足各项工作,确保各项工作不流于形式。
  先是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主管农业副书记、副县长任副组长,农业、林业、水利、畜牧、草业、计划、监察、财政、审计、粮食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退耕还林工程建设领导小组,成立了退耕还林工程管理办公室,配足配齐组织机构和工作人员,逐级量化分解任务,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接着又发动群众及民间力量积极投入到退耕还林的浪潮中,按照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和“谁承包、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切实落实“个体承包”政策,出让“四荒地”使用权,使收益能够落实到户,并允许继承转让,给农民吃了一剂定心丸。同时,对从事生态治理的集体或个人在资金、技术、土地、信息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吸引民间资本和外来企业共同参与治理开发,以调动各方面的力量从事到这项造福子孙后的千秋伟业中来。当时,在国家投资未到位的情况下,为了确保吴起的退耕还林工作不会因财政的短缺而出现拖拉停滞的现象,县上将退耕还林资金实行封闭运行,财政统一监管,专款专用,并将“德援”、“比援”等各类生态建设项目资金和以工代赈、扶贫小额信贷等资金捆绑使用,以实现资金效益的最大化,确保退耕还林工作的有序进行。
  十年育树,百年育人。由于吴起地处黄土高原,属半干旱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常年干旱少雨,冬春季节尤为严重。如果在禁牧禁火、守林护木的工作中稍有疏忽,便很有可能对吴起的生态环境造成无法挽回的破坏。因此,保卫林木便成为了吴起退耕还林之后的一项长期不可懈怠的重要工作。县上在严格管理“三口”(人口、牲口、灶口)的同时,进一步要求全面落实 “三防三禁”(防火、防虫害、防鼠兔,禁牧、禁复垦、禁砍伐),分别成立县森林公安分局、县森林防火办,并建立健全以村组为基础、以乡镇为主体、以县林业局与林草相关单位为纽带的县、乡、村、组四级管护队伍,落实管护人员职责报酬,实行封山禁牧“一票否决”和双向处罚措施,形成了“山有人封、树有人栽、畜有人管、林有人护、钱有人给”的有效管护机制,从源头上杜绝边治理、边破坏现象发生。
  正是在这些措施的切实落实下,在历任领导前赴后继的不断努力下,在全县人民的踊跃参与下,吴起县的退耕还林工作不断朝着一个又一个新的目标迈进。在全国150多个退耕还林县(市、区)中,吴起成为了封得最早、退得最快、面积最大、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县份,成为了全国退耕还林的一面旗帜。陕西省原省委书记李建国、赵乐际,现任省委书记赵正永、省长娄勤俭,国家林业局原局长王志宝、贾治邦,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原主任段应碧等领导先后莅临检查指导退耕还林工作,;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中华环保世纪行等媒体对退耕还林工作进行了深度报道。吴起县先后被授予“全国退耕还林试点示范县”、“全国造林先进县”、“全国水土保持先进集体”、“全国退耕还林与扶贫开发工作结合试点示范县”、“全国退耕还林先进县”、“全国绿化模范县”、 “国家生态示范县”、“全国国土绿化突出贡献单位”、“全国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等荣誉称号,并被列入了“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
  2009年,吴起县建成了全国唯一的退耕还林展览馆;并启动了退耕还林森林公园项目。展览馆采取图文并茂、多媒体的形式展示退耕还林成果,退耕还林森林公园以县城为中心,覆盖周边100平方公里。包括城市十里森林长廊、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园、大吉沟树木园、袁沟休闲度假园、沙棘产业化种植示范园、饲料林草高效种植模式示范园、退耕还林生态修复完善区等七个主题公园,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退耕还林展示等多项功能于一体。
  2012年,任陕西省林业厅副厅长的党双忍同志带领着厅有关处室负责同志到延安市检查飞播造林工作,在来到吴起县时,当他看到吴起的满目青山,看到吴起清澈的河水,看到在山林中的不时出现的飞禽走兽时,不禁为之一动,并富有深情地在他撰写的《直面延安林业9个没想到》一文中写到:“如今的吴起版图,就像一只展翅的绿色蝴蝶印记在黄土高原上,其边缘清晰可辨。这里我想打个比方,如果说改革开放的前沿在沿海,那么退耕还林的前沿就在延安;如果说改革开放的桥头堡是深圳,那么退耕还林的桥头堡就在吴起”。这是吴起人的骄傲,是吴起人的自豪,是吴起人十五年来退耕还林的成果。
  吴起,这片红色革命根据地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在为世人展示着自己独特的魅力。
  五、硕果累累、成绩斐然
  十五年的退耕,十五年沧桑巨变。在这十五年中,吴起县的生态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随着吴起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吴起的产业结构和农业生产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也实现了快速发展,绿了山,富了民,育了人,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走出了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双赢”之路。
  在今天,当我们迈步在吴起县的土地上,你会惊喜的发现这里的每一寸黄土地都已经由“黄”变“绿”,披上了秀丽的绿装。在山头的林间草莽中,你也会惊奇的发现叽叽咋咋、成群成队的飞禽走兽,欢快地栖息在这块乐土之上,这是吴起县生态环境转好的迹象,是人类对大自然亏欠的补偿得到回报的结果。据监测,吴起的林草覆盖率由1997年的19.2%提高到目前的62.9%,土壤年侵蚀模数由1997年的每平方公里1.53万吨下降到目前的0.54万吨,5级以上大风已由1997年之前的年均19次降为5次,洪水、暴雨、冰雹、霜冻等自然灾害明显减少,良好的生态链正在形成。在最新的EOS卫星遥感图片上,一片浓绿的颜色清晰地勾勒出了吴起的地貌轮廓,与毗邻的甘肃、宁夏、榆林地界形成了鲜明对比。
  与此同时,吴起县的乡村也在这十五年中悄然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在培育发展退耕还林后续产业以来,草畜、林果产业基地规模初具,营造出沙棘188万亩,是全国沙棘面积最大县,沙棘果加工出的沙棘茶、沙棘酒、沙棘油、沙棘饮品等产品享誉国内外;栽植出的山桃山杏125万亩,挂果面积达35万亩,春日里桃杏开花满山粉,粉遍了吴起,映红了山河,美在了吴起人的心间,秋季里,吴起的山地苹果个头小味脆甜,吃在嘴里,甜在心头。全县的舍饲羊子饲养量在2005年最高曾达到40.6万只,被国家商务部确定为“国家活体羊储备基地县”,目前存栏量稳定在23万只左右。累计种植人工牧草127万亩,保留面积96万亩,是全国人工种植紫花苜蓿面积最大县。同时,圆方集团、延河草业、锦园沙棘、荣森养殖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规模实力不断壮大,农业产业化经营目标基本实现。农、林、牧三业用地比例已由1997年的60:34:6调整为目前的9:66:25,以优势产业置换传统产业,形成了家家舍饲羊、户户种牧草、人人有林果的农村经济结构新格局,从根本上改变了广种薄收、漫山放牧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实现了退耕还林与农牧业生产的互促共进。
  退耕还林的实施,也使得世世代代以农耕为生的吴起农民从土地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一批又一批的农民走出农村,进入城市,脱离农业,变成商人、市民、工人。一年中,他们既可以拿到政府每年给的退耕还林补贴,又可以在城里从事其它行业而赚到额外的收入,如此的“双收入”,曾几何时他们想都不敢想,在如今却变为了现实。吴起农民不再是过去的“脏、贫、差”,而成为了今日别人眼里羡慕的“职业”。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提出了 “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的新表述,而吴起的农民却已早早的达到了这个目标。2006年,农民人均靠后续产业收入1100多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近一半,累计享受国家兑现补助折合人民币12.8亿余元,人均1万余元,有105426农民直接受益,农业人口每人年均享受兑现补助1520.92元,吴起农民切实感受到了退耕还林给自己带来的好处,他们由以前的“要我封、要我退、要我护”变为现在的“我要封、我要退、我要护”,建设生态、保护生态已成他们的一项自觉行动,一个治理生态、保护环境、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已在全县上下形成,当前正朝着生态文明的发展方向迈进。
  六、塞北江南,风景这边独好
  面对着城市里的喧嚣与雾霾,面对着全球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吴起县率先突围而出,引领着全国的“绿色革命” 开拔起航。如今的吴起,虽然没有水乡江南的柔和,也没有大漠边疆的沧桑,却有着北国风光的一番独特魅力!山峦跌峦起伏、逶迤千里,森林盖其顶,百草伏其背,群鸟翱翔、百兽奔跑;望天空,白云飘零,碧空万里,深吸一口气,顿觉神清气爽;河沟里,水波凌凌、清澈见底,鱼儿游戏期间,小孩耍戏河边;乡村中,排排新农村,琉璃瓦片,片片晶莹,村村干洁、户户整齐;看农人,闲坐院落拉家常,抽起旱烟袋,直把政府夸;走向大吉沟—退耕还林森林园,葳蕤树林秀姿彩,人工湖边清风爽,群群野鸡身边飞,各色珍禽斗艳争芳,四面八方的游人来此赏游。如此良辰美景,不禁使人流连忘返。
  当我徜徉在这块“塞北江南”之地,面对着此情此景心情总是久久无法平静,我不禁在想,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能够使得吴起县的生态环境在这白驹过隙的十五年内发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想起了现任吴起县林业局局长吴宗凯同志在召开全局退耕还林工作会时讲的一句话“退耕还林工作责任重于泰山,谁掉了链子,那就是有我没你,有你没我了”。这句看似平常的话,其中却凝结着十五年来吴起人退耕还林的坚定决心。我明白了正是像有郝彪、师合林、薛占海、冯振东、王彦龙、刘天才、吴总凯这样许许多多一任又一任、一波又一波的领导人与干部群众用自己的职责与汗水才换来了吴起今天的绿意盎然,换来了吴起今天的硕果累累。如今,吴起人可以骄傲的告诉世人:“来吴起,这里是塞北江南,风景独好!”。(作者:冯博  联系方式:15829815417)

没有找到想要的文档没关系,可以——原创定制
如果不想充值,也可以——以稿换稿
温馨提示:
1、本站立足于原创,非会员单篇售价50元起,是本站注册会员,有足够的积分,作品会员价多少就扣减多少;
2、充值起点50元,多充不限;本着自愿的原则,充值不可退款或提现;如不想充值,可拿自己的最新原创作品交换;
3、无忧只搭建平台,制定稿件上传和下载规则,其他由上传人和下载人自愿进行,无忧不对稿件内容和质量负责;
4、无忧不保证平台稿件永久留存,请下载用户自行及时保留;
5、本站文章均为原创投稿,仅供下载参考,拒绝任何形式转载,侵权必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