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返回首页
关于“后扶贫时代”扶贫问题的思考
字数:7099 字 浏览:9149次 下载:13次
== 本文免费阅读 ==

  精准脱贫是一个阶段性目标,是相对静态的,即使我们如期实现脱贫不落一人的目标,也不代表扶贫开发就此结束。即使到扶贫攻坚后期,也还会有部分脱贫人口重新返贫,还会有一些因为代际传递和其他原因新增的贫困人口,因此,必须以发展的、动态的眼光看待贫困问题,既要立足当前,矢志不移,从阶段性年度目标任务抓起,拿出精准扶贫的硬措施,确保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销号,又要着眼长远,驰而不息、在治本上下功夫,着力解决脱贫的脆弱性问题,斩断贫困之根,确保扶贫效果的长期性和可持续性。
  当前脱贫销号:一靠加强产业基础,确保贫困人口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二靠加强教育培训,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三靠加强社会保障,以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来托底。
  长远治本小康,就是经过长期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关注和扶持,现在这部分极端贫困人群已大幅减少,但是,另一种不容忽视的现象却也几乎同期而至,那就是相对贫困群体大幅增加,后期消除代际传递贫困、斩断贫困之根的任务接踵而来,这一时期就是“后扶贫时代”。
  分析一:玉门“后扶贫时代”已经到来
  xxx是我省有扶贫任务的75个县之一,也是我省确定的17个“插花”型贫困县之一。2012年至2016年,我市通过深入开展双联行动、“1236”扶贫攻坚行动和“1+17”精准扶贫行动,各级各部门集中攻坚,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由2012年初的21082人减少到2016年底的961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以下,扶贫对象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500元以上,贫困人口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上学难、就医难、行路难、饮水不安全等问题逐步缓解,基本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障水平显著,为脱贫致富奔小康奠定了坚实基础。
  按照甘肃省新一轮扶贫攻坚行动从2015年到2020年“前三年集中攻坚、后三年巩固提高”的阶段性安排,对照到2017年底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要达到7000元以上,特别是扶贫对象人均可支配收入要达到4000元以上的目标,我市2016年底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可达到14600元以上,扶贫对象人均可支配收入可达到4500元以上。可以看出,我市到2016年已提前一年实现集中攻坚目标,扶贫攻坚提前进入了巩固提高阶段。
  按照到2020年贫困人口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消除绝对贫困,基本完成农村小康主要监测指标的目标任务,我市巩固提高阶段的挑战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社会保障兜底脱贫成本大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到2016底,我市还有贫困人口近千名,这些贫困人口都为难啃的硬骨头,绝大部分为因患大病和慢性病、因残疾、自身发展动力不足、收入来源不稳定而致贫,不仅没有发展增收产业的条件,也没有劳务创收的能力,社会保障兜底脱贫成本很大。
  2、消除绝对贫困难度大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我市相当一部分已脱贫群众虽然实现脱贫,但没有培育起长期稳定的增收产业,持续稳定发展的能力还不强,有效防止因病、因残、因灾等致贫返贫的机制不尽健全,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和上学就医等方面的问题,就有可能返贫,消除绝对贫困难度很大。
  3、相对贫困凸显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随着精准扶贫的持续推进,虽然相当一部分群众虽然收入稳定超过现行扶贫线,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基本的生活和精神需求,但农村群众的需求呈现多样化,许多农户吃穿用依然很差,这部分相对贫困群众的生活质量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相对社会的富裕小康标准尚有较大差距,尤其在心理上感觉不富裕。
  4、盐碱地改良成本大周期长制约增收的状况尚未根本转变。我市贫困人口集中的移民乡村还有中重度盐碱地4.8万亩,按照每亩3000元改良成本,共需投入1.44亿元,且改造盐碱地至少需要3年,熟化土地需要一个持续的长期的过程,近几年短时间改良后的1万亩盐碱地有近一半又退化为盐碱地。
  5、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状况尚未根本转变、据统计,目前我市126公里破损渠道需要改造,农村还有2413户危房需要陆续拆除新建,乡村基础设施欠账较多
  6、农村小康主要监测指标达标难度大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精准扶贫工作越向前推进,经济薄弱乡村加快发展的瓶颈问题越来越突出,全面小康主要监测指标达标也面临基数低、底子薄、短板指标多等困难和问题。
  通过对xx目前贫困现状、面临挑战、扶贫任务等综合分析,当前,我市已从集中消除绝对贫困转向巩固提高精准扶贫成果的新阶段,这个阶段更是扶贫攻坚的“深水区”、“拔寨期”、冲刺期,我们把这个时期称为“后扶贫时代”。
  分析二:“后扶贫时代”扶贫需注重把握的几个重大问题
  一是更加注重小康短板补齐。贫困问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短板,扶贫攻坚是消除绝对贫困的战略抉择。整体脱贫并不意味着全面脱贫。越是到扶贫后期,越要把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主要指标与我市后扶贫攻坚目标相衔接,正视差距、找准短板,精准对接和及时完善有关指标体系,细化落实具体措施办法。
  二是更加注重富民产业发展。大力发展富民产业,是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的有力支撑。要把产业培育作为巩固脱贫成果和致富奔小康的根本举措,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富民产业,力促群众持续稳定增加收入。
  三是更加注重基础设施配套。扶贫攻坚前期强调到村到户到人,通过“点对点”的精准“滴灌”,解决贫困居民的具体问题,扶贫攻坚后期,要更加注重解决移民乡村和老乡镇渠路林房电等基础设施陈旧破损等带共性的难题,从“面上”整体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
  四是更加注重社会保障衔接。社会保障是共享发展的基本途径。要围绕“两不愁、三保障”要求,继续整合资源,持续加大投入,使相对贫困群众与现有建档贫困人口在医疗、教育、住房、养老等方面都能同等得到很好的改善和保障,更好地同等享受改革发展成果。
  五是更加注重能力素质提升。斩断贫困之根,根本改变贫困面貌,既要突出硬件先行,优先解决好制约乡村发展的瓶颈问题,确保扶贫效果的可持续性,也要抓住“人”这个关键因素,搞好教育培训、公共服务等,增强贫困居民创业能力和致富本领。
  分析三:“后扶贫时代”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总体思路: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和省市脱贫攻坚行动为指导,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认真贯彻落实“六个精准”和“五个一批’战略,以巩固脱贫成果、提升发展水平、缩小发展差距为目标定位,以提升扶贫对象的发展能力和收入水平为核心任务,按照“标准再提高、重点再聚焦、力度再加大、底线再织牢”的工作要求,坚持精准扶贫与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开发与到村到户扶持、开发扶贫与兜底保障相结合,采取针对性更强、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持续的措施,不断提高脱贫攻坚工作的精准性、有效性、持续性,实现脱贫攻坚促进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带动脱贫攻坚,为全面完成“十三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目标任务:以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总目标,把在全市范围按照人均收入低于本市农民人均收入60%标准倒排出的重点村,按家庭年人均收入低于4000元标准识别出的重点户,作为我市巩固提高阶段扶贫工作的重点对象,把原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户作为提高对象,通过精准帮扶实现以下目标:
  ——收入增幅持续提高。低收入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各市农民平均水平,收入差距拉大的趋势得到扭转。
  ——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低收入群众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安全住房得到保障,农村危旧房改造任务全面完成,重点村生产生活设施基本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酒泉市平均水平。
  ——-保障水平稳步提升。对无劳动能力和有部分劳动能力的保障户不断加强人文关怀,逐步提升最低保障和集中供养水平,稳步提高生活质量。
  重点措施:聚焦全面发展,精准实施“五提一保”扶贫工程
  (一)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扶持到户的要求,坚持以“421”产业为主导,加大扶持力度,精准实施产业扶贫。
  ——发展“421”特色产业。充分利用重点村的资源和条件,按照“户均养羊40只,人均2亩3000元田,户均培育1名收入过万元的务工人员”的“421”产业发展目标,倾斜技术、资金、政策等帮扶力量,因地制宜,因户施策,确保低收入人群众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30%以上。
  ——发展农村现代服务业。充分利用商场超市资源,借助宾馆饭店场所,在重点村大力发展农超对接、直供直销、连锁经营等新型流通业态服务,建设市、乡、村级电子商务服务中心(站点),到2019年底,全市12个乡镇便民服务中心、种植养殖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济组织普及电子商务应用,实现市有农村电子商务中心,乡有电子商务服务站,村有电子商务服务点,贫困户能通过电子商务销售自产产品、购买生产生活资料的“三有一能”目标。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在重点村创建人参果、韭菜、瓜菜等6个设施种植示范园、5个特色林果业、4个现代畜牧业示范园,培育建成500亩以上的优势特色产业基地6人,发展60个示范性家庭农场和20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
  (二)提升基础设施水平。坚持问题导向,全面解决制约相对重点村发展的基础设施问题,着力改善农村低收入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和条件。
  ——提升生活性基础设施水平。推进重点村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完善安全饮水、生活用电、村内道路和通信等生活性基础设施,加强环境整治,努力改善群众生活条件。
  ——完善生产性基础设施。在重点村优先安排村组路、产业路、园区路、旅游路,推进农田灌溉用水、用电等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生产性基础设施,基本解决生产性基础设施薄弱的突出问题,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改善居住条件。坚持整体推进与精准到村到户相结合、各方支持与农户自身奋斗相结合,加快推进农村危房改造。从2017年开始,每年完成危房改造300户以上,到2019年全面完成包括农村分散供养五保户和低保户危房在内的危房拆除新建任务。
  (三)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加大资金、项目倾斜力度,大力推进科、教、文、卫等公共服务向重点村和低收入群众延伸。
  ——促进教育发展。实施“全面改薄”工程和新一轮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加快乡镇中心幼儿园和中小学教育教学设施建设。实施在园幼儿免除保教费、大班幼儿教育资助金、高中生享受国家助学金、中职生免除学杂费、非农专业中职生享受国家助学金、中一二年级“两后生”补助、在校贫困家庭大学生生源地助学贷款等奖补政策。发放农村中小学教师生活补贴,每年补充引进30名农村教师,为偏远乡镇建设教师周转宿舍。
  ——强化健康卫生服务。加大财政资金投入,确保重点村卫生计生标准化服务机构全覆盖,全面实施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建立低收入人口健康卡,对大病实行分类救治和先诊疗后付费的结算制度;逐步提高新农合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和大病保险报销比例;逐步提高农村儿童重大疾病的保障水平,确保重大传染病和地方病得到有效控制,从根源上杜绝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强化文化、科技服务。加大文化事业专项资金向重点村倾斜力度,深入开展“文化下乡”、“千台大戏送农村”等文化惠民工程。加强重点村综合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建设,适时更新村级农家书屋图书等文化产品,实现乡村广播、电视数字化全覆盖。支持重点景区和乡村旅游发展,形成以红色旅游、石窟旅游、水库旅游和休闲农业游为主的旅游业态。积极整合科技力量,组强科技扶贫队伍,以定点、巡回、技术承包等形式,为低收入村提供便捷有效的科技服务。支持科技人员以技术入股等形式在村组领办创办专业合作社或农业企业。每个重点村至少培育5-10个农业科技示范户,切实发挥文化科技服务的扶志增智作用。
  (四)提升经营能力。加大资金、技术和项目支持,围绕高效设施农业和现代畜牧业,积极扶持发展种养殖和农家乐等特色产业。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完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的扶持政策,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社)与低收入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每个低收入村至少建立1个产业合作组织,每个具有劳动力的低收入户至少加入1个合作组织,充分发挥新型经营主体的拉动作用,增强低收入人口的技术和经营能力,提升自我发展水平。
  ——加强金融服务.扩大财政专项资金担保贷款覆盖范围,通过财政担保小额贴息贷款,解决低收入户发展种养殖业等各类致富产业的资金问题。
  ——盘活资产性收益。探索将财政和其它涉农资金投入折股量化给低收入户,尤其是丧失劳动力的低收入户,由村集体、合作社或其他经营主体统一经营,明确保值增值责任,保障收益及时回馈低收入户,增加财产性收入。
  (五)提升就业能力。把提升低收入劳动力就业能力和促进就业作为主攻方向,加快劳动力转移。
  ——实施“雨露计划”培训。围绕充分就业目标,以“两后生”为重点,通过“雨露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教育和定向培训,确保新增“两后生”全部得到培训。对低收入家庭离校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加强就业援助,落实就业见习和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政策。
  ——开展就业技能培训。以适龄贫困劳动力为对象,整合石油中专实训基地、农林、人社、教育等培训资源,对低收入家庭年轻劳动力,加大技工培训和上岗、在岗、转岗的定向培训力度,提高技能水平,促进劳动力转移,增加创业和就业收入;对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的低收入家庭劳动力,进行初级技能培训或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促进就近就地就业或发展家庭工农副业,确保每个有劳动力家庭至少有1人掌握1门就业技能,有1人实现稳定就业。
  ——增加就业渠道。鼓励各类工商企业在村组投资兴业,共享资源、共谋发展,拓宽重点村转移就业渠道;支持外出人员回乡创业,发挥经济能人“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的示范带动作用,帮助和带动低收入户实现充分就业。
  (六)分类落实保障政策。按照保基本、兜底线、可持续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农村低收入人口社会保障制度。
  ——加强最低生活保障。确保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有效衔接,将符合条件的低收入户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实现“应保尽保”;健全低保人口基本生活费补贴与物价上涨拄钩联动机制,到2018年将低保标准提高到国家2020年脱贫标准4000元,并实行渐退低保帮扶,对当年超过低保标准但收入尚不稳定的农村家庭,延续12个月低保政策,其中残疾人家庭可再适当延长时限;逐步提高农村特殊困难群众供养水平和集中供养率,实现敬老院、幸福院等农村集中供养机构的“应建尽建”,切实保障特殊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加大低收入家庭残疾人康复服务和医疗救助,建立完善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
  ——加强综合保障。认真落实低收入人口在医疗、教育、安全住房等方面的各项保障政策,做到“应保尽保”,有效解决因病因学致贫、返贫问题;逐步建立健全各类保障政策,努力实现扶贫开发促进发展与政策兜底保障无缝对接;建立健全联动机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物价水平变动情况,不断提高政策保障标准和水平。
  ——加强临时救助。加大分类施救力度,对因支出型贫困造成基本生活严重困难的群体予以特别救助。建立低收入人口法律援助、人文关怀等相关制度,完善相对贫困地区“三留守”人员的关怀和救助制度,做到“应管尽管”。建立农村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和低收入家庭重病重残等困境儿童的关爱服务网络和福利保障体系。
  分析四:“后扶贫时代”扶贫靠什么来保障
  1、加大财政专项资金投入。有效整合各项扶贫资金,重点向低收入人口集中村组倾斜,在积极争取落实国家、省、市财政专项扶贫政策的同时,市财政按当年地方财政收入增量的15%以上增列专项扶贫预算,单列民生改善、项目建设、社会保障等领域用于扶贫开发的资金,当年清理收回存量资金中可统筹使用资金的50%以上用于扶贫开发。
  2、强化金融扶贫。发挥政策性金融支持的导向作用,增加重点村金融产品和合作性金融服务,为群众发展生产提供更多金融支持;市财政设立小额贴息贷款担保金,撬动银行资金向低收入户投放低息贷款,并与省财政扶贫贴息资金联动,利用信用社、邮政等银行的惠农贷款和村级互助资金平台等渠道,落实兔抵押担保、基准利率放贷、扶贫资金贴息的扶贫信贷政策,努力解决低收入群众的发展资金短缺问题。
  3、加大城乡统筹发展力度。加快小城镇建设,增加教育、卫生、交通、保障等公共产品供给,增强城乡良性互动;加快城乡规划布局、资源配置、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一体化发展进程,发挥城乡统筹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实现以工业化带动农民收入提高,以城镇化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以产业化带动农业经济效益增长的“三化”带“三农”目标,提高集镇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推进公共财政、户籍管理、就业、土地和社会保障等制度改革,促进农村人口、土地与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按市场规律合理流动,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4、加大行业扶贫力度。把促进重点村发展纳入各行业部门“十三五”发展规划,在资金、项目安排等方面向相对贫困村和低收入人口倾斜,吸引各种生产要素和社会资源向重点村集聚。交通、水利、电力、教育、卫生、农林、社保等专项资金对重点村的投入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建立健全行业扶贫责任制,完善工作督查和信息通报等制度,实衍行业扶贫绩效考核,确保全面完成行业扶贫任务。
  5、广泛动员社会参与。充分发挥群众团体、工商企业和社会自然人等在扶贫开发中的作用,鼓励、支持各类非公有制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自愿采取定向、包干等多种方式参与扶贫开发;健全和落实社会力量扶贫捐赠援建、到贫困村投资兴业的相关支持政策;畅通帮扶渠道,建立健全沟通和协调机制,设计社会扶贫载体,为社会力量的扶贫活动提供服务与支持;建立社会扶贫激励机制,发挥“10.17”中国扶贫日平台作用,多方发掘社会扶贫资源,及时总结社会扶贫中的先进典型,加强宣传、表彰社会扶贫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机构和个人。

没有找到想要的文档没关系,可以——原创定制
如果不想充值,也可以——以稿换稿
温馨提示:
1、本站立足于原创,非会员单篇售价50元起,是本站注册会员,有足够的积分,作品会员价多少就扣减多少;
2、充值起点50元,多充不限;本着自愿的原则,充值不可退款或提现;如不想充值,可拿自己的最新原创作品交换;
3、无忧只搭建平台,制定稿件上传和下载规则,其他由上传人和下载人自愿进行,无忧不对稿件内容和质量负责;
4、无忧不保证平台稿件永久留存,请下载用户自行及时保留;
5、本站文章均为原创投稿,仅供下载参考,拒绝任何形式转载,侵权必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