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返回首页
关于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的几点思考
字数:4725 字 浏览:1644次 下载:3次
== 本文免费阅读 ==

  作为科学发展的重要载体,产业集聚区在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惠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说是省委、省政府带动全局的战略举措、关键一招。
  2008年以来的实践证明,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成果越来越丰硕,支撑作用越来越突出,影响力越来越彰显。经过“十二五”的发展,我省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比超过56%,累计提高20个百分点以上,已经成为工业增长的主阵地。从统计数据看,也印证了产业集聚区“主阵地”的地位,仅在2014年,全省产业集聚区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就超过75%,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8个百分点左右;产业集聚区投资对全省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0%左右,拉动投资增长13个百分点左右,可以说产业集聚区扛起了**工业发展的半边天,已经成为全省区域经济的增长极、转型升级的突破口、招商引资的主平台、转移就业的主渠道、改革创新的示范区。这也充分说明,省委、省政府大力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符合中央精神、切合河南实际,方向是正确的,措施是有力的。
  联系**的实际看,近年来,我们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坚持把完善基础设施、培育产业集群、推进产城融合、优化发展环境作为产业集聚区发展的着力点,产业集聚区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年,产业集聚区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八年翻了两番,占全县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超过70%;总产值达到**亿元,八年规模扩大了4倍;税收突破**亿元,八年增长了十倍。
  省政府2016年以来,积极实施“百千万”亿级优势产业集群培育工程,推动产业聚集区持续上规模上水平上层次,提高吸引力竞争力带动力。这对产业集聚区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作为**,要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推动三上、提高三力”的工作部署,努力实现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新突破。通过近年来产业集聚区建设发展实践,笔者认为推动产业集聚区又好又快发展,要认真把握三点:
  一要接地气。产业集聚区发展不能是“无本之木”,必须结合当地的实际,只有接了地气才能打好基础。首先,定位要接地气。各地资源禀赋、区位交通和发展实际不尽相同,都有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因此,在产业集聚区建设上,必须找准自身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在市场供需中的定位,尽可能的放大优势、抑制劣势,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作为传统的农业县,虽然有一定的特色农产品,但整体上竞争力不强,我县曾一度将农产品加工业定位为主导产业,但受制于区域产业趋同、特色不明显、基础薄弱等限制,发展并不理想。相对而言,建材资源更加丰富,基础也更好,因此我们集中攻坚建材产业,并定位为**重要的建材产业基地,事实证明,这个定位与全市的产业发展布局高度契合,也符合市场、要素、产业的需求,保证了建材产业稳步发展。其次,规划要接地气。规划的优劣直接关系着产业集聚区建设和发展的成效。产业集聚区规划既要遵循“五规合一”、“四集一转”等科学理念,更要注重与当地实际情况结合,既要高瞻远瞩、适度超前,又不能好高骛远、贪大求全。如果规划不切实际,很可能建设就偏离方向,甚至推倒重来。**近年来在产业集聚区规划上坚持“科学管用”的原则,根据产业实际、区位实际,将园区整体上划分成生物科技、承接产业转移和综合服务几个板块,引导关联产业分别在独立的板块发展,并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不折腾、不反复,整体上看,促进了项目集中集聚,加速了产业集群的形成,没有走过多的弯路。第三,产业要接地气。产业不是凭空想出来的,也不会自动冒出来,必须在一定的基础上,经过培育,逐步发展起来。事实证明,产业选择至关重要,如果不结合当地基础,贸然求高求新,势必缺乏支撑、发展缓慢;如果不结合当地特色,一味贪大求全,很可能就与周边同质,陷入恶性竞争。**发展门产业,提出打造“**”的目标,一度也有干部群众质疑,但我们具备现实的基础,在承接转移中又打通了渠道,因此我们认准了这一产业,实际上发展门产业切实可行,不仅与周边实现了错位,又填补了市场空白,成效明显、势头良好。
  二要守底线。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这对产业集聚区发展同样意义重大。产业集聚区发展不能是无节制的发展,必须要守好三个底线。一是严守环境底线。《省政府工作报告》多次强调,“加快园区循环化改造和静脉产业园建设,开展低碳园区试点”,这对产业集聚区建设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环境是产业集聚区发展最重要的红线,任何时刻都不能懈怠。近年来,我们在产业集聚区发展上,一直恪守环境底线,坚持疏堵结合,一方面,建立了项目评审机制,严格把关,坚决把高污染、高耗能、科技含量底、资源消耗型企业堵在门外;另一方面,积极推进技术改造、产业转型,重点引进建设新型建材、生物科技、现代制造等低能耗、无污染的项目,园区整体上环境友好。二是严守土地底线。在产业集聚区建设初期,各地对于招商引资可以说是“渴求”,普遍存在“剜到篮里就是菜”的思想,对于投资强度、用地规模等约束不高。随着要素制约的加剧,土地越来越金贵,以我县产业集聚区为例,每年约需土地2500亩左右,但实际供地指标只有三分之一,很多项目排队等待土地入驻,土地已经成了制约发展的最大瓶颈。土地不是再生资源,必须挖潜,近年来,**县先后制定了《项目合同管理办法》、《项目建设评审制度》,规定投资强度不到**万/亩,一律不得入驻园区;非主导产业项目,除投资规模特别大、技术含量特别高,一律不再入驻。同时,实施腾笼换鸟,鼓励兴建多层厂房,确保土地集约节约利用。三是严守政策底线。经过多年的发展,我们发现,招商引资对优惠政策的依赖性越强,企业的植根性则越弱。在产业集聚区建设初期,大多通过提供土地和优惠政策来吸引企业进区而形成产业空间聚集,但随着地区政策上的差距日益缩小,尤其是中央严格限定了各类优惠政策,这种空间上的集聚就表现出相当脆弱。对此,我们的应对办法是用产业的集聚性和制度配套服务来吸引企业入驻,建立健全产业集聚区项目推进机制、重点项目推进工作周例会、每周现场办公制、县四大班子领导分包重点项目制,及时研究解决项目建设和企业经营中的困难和问题。目前,**等一批企业或主动入驻或追加投资,说明投资洼地效应正在形成。
  三要抓提升。现在的发展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慢进亦退。产业不提升,会被淘汰;园区不提升,作用就会边缘化。如何提升,重点是三个方面:一是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很有现实意义。就**而言,建材产业是我们的传统优势产业,但限于初级开采加工,链条短、层次低、附加值少,推进升级是必然要求。近年来,我们将延链补链、降本增效、兼并重组作为主攻方向,积极促进传统建材产业升级,取得阶段性成果。如,我县积极与**等企业合作,推进矿产资源整合,采用先进开采技术,全封闭皮带廊输送,计量式装料,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开采方式,实现了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双赢,全县矿产资源税收入三年翻了两番。同时,大力整合水泥粉磨企业,推进建材物流园区建设,把产业链条向下游的销售、服务延展,进一步提高了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二是转型。传统产业往往有先天性的不足,如果没有根本性的变革,产业水平难以持续提升。在产业转型上,**谋划了两个重点,一方面,大力发展新型建材产业,重点打造门产业集群和现代建筑产业化集群。其中,**已动工企业32家、基本建成,二期已与**等达成了合作协议,全面启动建设;现代建筑产业化集群,重点与**合作,规划建设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园区,积极引进建筑部件标准化生产、绿色建筑材料、建材添加剂等项目,通过标准化的建筑设计以及模数化、工厂化的部品生产,实现建筑构部件的通用化和现场施工的装配化、机械化,项目今年全面启动,争取通过2-3年努力,把打造一个省级建筑产业化示范园区。另一方面,积极培育生物科技产业,跳出资源局限抓产业,打造生物循环经济,增创新的优势。三是创新。创新发展位居五大理念之首,这是发展的大趋势。作为**产业集聚区来说,实现转型升级,摆脱价值链嵌入的低端锁定,更多地需要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来驱动。近年来,**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和质量兴县战略,加大投入力度,鼓励园区企业加强技术研发、争创名优产品,目前园区已有高新技术企业**家,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家,大学产学研基地**个,培育中国驰名商标**件、著名商标**件,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创新对企业、对园区发展的强大动力。
  产业集聚区建设经过**年的持续探索,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随着宏观经济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产业转移、产业转型的加速推进,新常态、新约束的逐步显现,也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主导产业同质性比较突出。全省产业集聚区发展仍存在较强的产业同构性,各个集聚区差异化、互补性仍偏低。有数据显示,全省180个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涉及装备制造的超过79个,农副产品加工的34个、食品加工的32个、纺织服装的27个、化工行业的22个。以**为例,各县区当中,主导产业涉及轻工电子的5个,涉及农副产品加工的3个,涉及机械制造的3个,涉及建材的3个,涉及食品的2个。由于各集聚区在初期发展中,以规模扩张为首要目标,在项目引进、产业培育上没有充分依托本土资源优势或产业基础,普遍存在产业培育与本土优势、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与战略新兴产业引进、产业链延伸与服务环节增值、龙头企业与中小配套企业等领域的割裂发展,导致各地在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中争项目、争企业、争产业的情况时有发生,甚至于陷入恶性竞争。
  二是产业链接度不高。从各个集聚区内部看,产业链环节不完整、本地配套率低仍是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制约。在产业集聚区发展初期,各地往往容易重“项目”轻“产业”、重“大块头企业”轻“小体格配套企业”、重“生产制造环节”轻“服务增值环节”,导致产业链条环节缺失,产业发展缺乏配套,产业集群以“堆”代“链”,集群效应发挥不足。**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如在门产业发展初期,虽然有培育成一个产业的考虑,但在项目的谋划筛选上,注重的是大型的门企,对配套的小企业关注度较低,一些企业投产后不得不千里迢迢购置配套产品,无形中增加了成本。与此同时,产业链整合难也较为突出,当前**产业集聚区中,能真正充分发挥行业核心竞争力、引导中小企业进行配套供应生产、进行产业链式发展的领袖型龙头企业较少,各个行业的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的关系还处于松散型的状态,甚至有些还存在较为激烈的竞争关系。
  三是集约节约发展水平仍然偏低。突出表现在产业集聚区土地利用效率不高,一些项目存在夸大投资,圈占土地现象,造成土地闲置。以**为例,**年以来,产业集聚区新入驻企业投资强度规定由**万元/亩,逐步提高到**万元/亩,虽然较往年单位效益逐步提升,但是集约节约发展水平还不够,尤其相比国内一流产业园区差距较大,如2011年苏州工业园区投资强度就达到了600万元/亩。
  针对这些问题,提两条建议:
  一是建议把主导产业差异化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产业政策制定上,根据各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传统优势的不同,合理规划和布局产业集群,把优化产业集群与发挥资源优势、把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与战略新兴产业引进、把产业链延伸与服务环节增值、把培育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配套结合起来,努力打造一批“百千万”亿级优势产业集群,进而实现《报告》提出的“提升产业竞争力”、“增强科学发展载体带动能力”的目标。
  二是建议进一步完善集聚区考评体系。在考核内容上,弱化对集聚区增加值、税收收入、企业数量、投资规模、外资引用等指标的比重,将考核的重点转向集聚区创新能力、投资环境、品牌建设、运营效益等方面,在主导产业培育上强化新型工业化水平、产业集聚融合发展、大中小企业配套协作网络等方面,切实以科学考评体系引导产业集聚区注重内涵发展。

没有找到想要的文档没关系,可以——原创定制
如果不想充值,也可以——以稿换稿
温馨提示:
1、本站立足于原创,非会员单篇售价50元起,是本站注册会员,有足够的积分,作品会员价多少就扣减多少;
2、充值起点50元,多充不限;本着自愿的原则,充值不可退款或提现;如不想充值,可拿自己的最新原创作品交换;
3、无忧只搭建平台,制定稿件上传和下载规则,其他由上传人和下载人自愿进行,无忧不对稿件内容和质量负责;
4、无忧不保证平台稿件永久留存,请下载用户自行及时保留;
5、本站文章均为原创投稿,仅供下载参考,拒绝任何形式转载,侵权必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