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返回首页
某区建设应当考虑的第一要素
字数:5638 字 浏览:798次 下载:0次
== 本文免费阅读 ==
  xxx区(中意生态园)于2017年底正式启动建设。县委、县政府提出“用一流的生态环境、生活环境和科研环境,吸引高端要素集聚,将xxxx区打造成为海安城市转型、创新型城市创建、国际创新合作的重要平台”。我们首先要思考和研究的是,如何从大局上谋划、在关键处落子。为此,我们将xxxx区规划编制所收集的学习资料和学习体会进行总结,供xxxx区规划设计研究参考。
  一、集聚人口的数量与结构决定着新区的持久活力
  城市社会是由人构成的。城市的持久活力,最终依靠什么?靠的是人气,人气就是底气。在城市规划、设计之初,就要高度重视如何加速聚集人气的问题,同时要准确把握“人口导入、资源导入、功能导入、产业导入”四项课题的内在联系,将它们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统筹研究。
  1.城市因人而兴。人口是城市形成的基本要素。城市由于人的聚集而兴盛,也由于人的流出而式微。从国内外知名城市发展的历史经验不难总结出,一座城市的兴衰通常伴随着人口集聚或流失的变迁,不管这种变迁是政治、经济或其它哪种因素所导致的。葛剑雄教授在《我们应有的反思》这本书中,对“人口影响城市兴衰”这个现象进行了分析,他的观点总结为“一旦移民断绝,甚至出现人口大量外迁,富有该都市特色的文化亦随之而停滞,而衰落,以致最终消亡,古今都市概莫能外”。
  2.人气高低是城市繁荣度的晴雨表。中文中的“人气”一词来源于日语的“人気”(ninki),最早是演艺界用来形容人或事物受欢迎的程度。目前,这个词早已成为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形容词词汇用法,主要含义可以阐释为:某一对象以其自身的外在表现为基础,吸引他人的关注或得到他人的认可。那么,城市的人气又指什么呢?城市的人气是一座城市吸引人、留住人这种内在能力的外部表现,受城市人口、商业、产业、功能等因素影响,是城市繁华与活力的象征。尽管有一些城市政府认为城市资源有限,人口增加会导致城市资源和基础设施不堪重负。从短期看,这种观点有一定道理。但从中长期看,没有任何一个城市的繁荣是在人口减少的情况下实现的,源源不断流入的人口意味着城市劳动力、财富、智力特别是“人的创造力”这一最大资源的累积,反而会促进城市繁荣。即使在目前的户籍政策管制下,人口依然是自然流动的,总会流向机会和财富更多、繁荣程度更高的城市。
  3.城市的气质决定于主体人群的气质。城市气质是一个城市通过主体人群的行为方式(包括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等)、精神气质、道德气质所展现出的独特性。正是具有了这些独特性,使得一座城市有了区别于其它城市的个性和持久活力。无论城市规模、区位如何,主体人群的气质决定着一座城市的气质。我们被一座城市所折服时,很大程度上是被其城市气质所吸引。正如巴黎、深圳各自彰显出来的浪漫高雅和创新包容的城市气质,根本上是由城市主体人群的需求、品味而不是城市建筑、制度文件决定的。主体人群之外的其它任何因素,只是城市气质的外在表现之一,但从根源上来看,城市建筑的风格与功能是为满足人的需求、品味而形成的。简而言之,一座城市里住着什么样的人,决定着这座城市呈现出什么样的气质。
  4.城市间的竞争是人口资源竞争。人口聚集与城市发展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互为因果的发展过程。21世纪的前十年间,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大量流动人口,深圳、厦门、苏杭等城市青年人口比例领先,受到年轻人青睐的城市更具活力与潜力。人口聚集将推动需求结构升级和多元化发展,促进城市的功能完善以及新的经济业态、商业模式的产生。随之,又引发更大规模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导致大城市越来越大,中等城市达到人口平衡,小城市缺乏吸引力而逐渐颓废。如同滚雪球一般,在不断的滚动过程中,雪球附着的雪越来越多,雪球也越滚越大。不同城市的人口集聚能力“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将会越加明显。从这个角度来说,加速集聚人口、人才、人气,不仅是xxxx区持久活力的核心,也是海安未来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支撑。
  二、关于创新区人口集聚需要关注但易被忽视的几个问题
  人气集聚是一个大命题。要解决好这个问题,需要系统全面、多角度地研究分析人为什么来、从哪里来以及需要什么人来、能够容纳多少人、怎样留住人等等一系列问题。这里,首先提出几个关于创新区人口集聚需要关注但易被忽视的问题。
  1.谁在这里吃晚餐?清华大学产业园区研究中心廉毅锐教授研究发现,目前多数新建设园区存在“鬼城”之外的另一种现象“黑区”。目前不少的科技园区在吸引人才入园工作这个方面做得比较成功,但是观察一段时间就会发现,园区餐饮业中午人潮汹涌而晚餐人流稀少,晚餐后的街区更是萧瑟,照亮街道的仅有园区的路灯和霓虹灯,产生了“鬼城”现象之外的另一种现象“黑区”。白天的产业运行所能吸引的工作人口,在解决了工作间隙的生活需求之后,能不能通过“24小时社区生活体系” 而被粘留在当地成为常驻或者半常驻人口,是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由此延伸开来,考虑到学校的半封闭性,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南通理工学院学生在校期间对新区人气的支撑以及学生假期离校后新区人口大幅下降的问题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2.人气要靠人的密集来形成。一个城镇的居住人口越密集,商业气氛越浓厚。如果要聚集人气,就要把城市规划搞得密集一点,特别是中小城市千万不要在城市里修一些大空间,大空间最主要的问题是把城市里的人气分割掉。如果创新区目前的发展阶段是要聚集人气,那么修建宽马路(交通干线除外)、大广场等等,会导致空间越大,越散人气。显而易见的一点是,空间距离过大影响到消费者的消费半径和消费体验,没有哪一个商业区是围绕大广场或是大马路来建设的。即使在古希腊城邦时代,城市居民对公民广场的极端热衷,也没有因此产生一个广场商业区。
  3.城市功能供给的多样化。美国城市社会学家简-雅克布在她的《伟大美国城市的诞生与死亡》一书中提出,一个城市只有当其具有多样性的物理环境时,才能变得繁荣和有活力。这种多样性需要满足四个关键条件:第一,城区必须具有至少两个以上的功能,这样才能吸引人们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能有不同的目的、在不同的时间来到室外;第二,城市的街廊必须够短并且有足够多的路口,这样能给行人创造许多交流的机会;第三,城市内应该有不同年代和不同类型的多样性建筑,以满足低租金和高租金租户的要求;第四,一个城区必须有足够密度的人口和建筑。
  4.城市的密度很重要。周其仁教授在“城市化的下一程”一文中说“下一程的城市化要换一个维度思考,城市密度很重要”。第一,密度够,分工就发达。无论需求层次的高低,只要聚集起来就会形成一个大产业,就会产生分工。按照亚当-斯密的理论,社会分工提高生产效率,而生产效率是提高收入的根源。第二,聚到一起,信息成本就降低了。人们聚集到一起,信息分享发散的速度与成本降低,有助于新模式的产生。第三,经济增长越来越多地依靠知识驱动,所以要研究知识是怎么生产出来的,首先当然需要一批有头脑的人,但优秀的头脑如果是孤零零的,很难有效地进行知识生产。不同的有头脑的人密集地聚到一起,互相碰撞、互相激发,如果分散,很多思想激发就消失了。
  三、创新区人口集聚能力建设的几个重要方面
  创新区建设是海安城市发展的一项历史性工程,在规划设计上既要有宏大手笔,也要多一些脚踏实地,在“动手”之前设身处地想清楚“人为什么到这里来”。围绕人的聚集和黏留,要注重以下六个方面的问题。
  1.注重以“人”为本开展规划设计。引用亚里士多德的话,人们为了生活而聚集到城市,为了生活得更美好而居留于城市。无论关于人口导入有多少种学术观点,最终都归结于两点“工作和生活”。具体到xxxx区来说,就是要围绕打造一流的生活、生态、科研环境,从“多元化的就业渠道、多层次的人居环境、多样性的公共服务、包容性的人文环境”入手形成xxxx区独特的吸引力,实现人的聚集和黏留。基于此,新区总规、控规以及各项专项规划,都要以满足人的需要为前提。不仅要着眼于“空间形态设计”,还要更加注重以人的聚集和黏留为目标,既要考虑到每个人、每个家庭到新区来需要什么,又要考虑到不同层次的人或者说我们需要导入的目标人群之间的不同需求,切实以需求为导向规划建设宜居宜业幸福之城。
  2.注重“锚机构”的选择与善用。布鲁金斯学会对“创新区”的概念解释为:围绕区域中主要的“锚机构”,创新企业集聚、伴有创业服务机构、孵化器和加速器的新经济空间,而且经济密度高、交通便利、提供混合住房和丰富生活空间。这个“锚点”可能是研究型机构,可以是综合性医院,也可以是一个大型企业总部,发挥着吸附各类资源要素、支撑城市功能系统良性运转的作用,是新区导入人口的关键支点。美国马萨诸塞州肯德尔广场依靠临近的麻省理工学院和麻省总医院等“锚机构”呈现了爆发式的创新增长,像费城大学城和圣路易斯大学城这样的区域则是借力于周边汇聚的大学及科研机构。英国的老牌工业城市曼彻斯特在BBC总部和ITV入驻后,大量的媒体人才聚集吸引了大批多高端商业体聚集,而浓厚的商业氛围和高端的消费体验又吸引了大批高消费能力人群。xxxx区的“锚点”的选择,不一定也不排除是一所大学、医院或媒体总部,关键要从我们自身的定位出发,深入研究周边产业状况、人口结构以及未来趋势,先弄清楚需要引什么样的凤,再去筑什么样的巢。
  3.注重开发节奏的把握。目前,产业新城模式受到热捧,以“产城融合”为标志以求在产业为主导的工业园区或产业园的形式上建立起相对独立的新城镇。但产业新城项目一般体量较大,产业人口的引入与城市功能配套发展不同步的情况难以避免,这一点对于xxxx区同样存在。这就可能导致新区就业人口不得不采取“主城区居住+园区工作”的方式,造成新区常住人口相对较少,形成“黑区”。而居住功能开发早于就业功能开发,则会导致另一种新城病的发生—“睡城”。这两种情况对于新区的开发建设,在定位落实、外界观感、投资绩效等等各方面都是十分不利的。新区的规划理念应强调均衡发展、自给自足,不仅为居民提供足够的居住、商业、娱乐设施,还要能够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因此,除了对新区各功能分区的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外,在规划总领下控制新区建设的开发时序非常重要。即整体规划,但逐步开发、滚动开发,围绕“锚机构”加快完善商业和生活配套服务,在人口密度相对较高后再向外拓展,这样才能为导入的人口提供完善便利的宜居宜业环境,促使新区的各类空间和功能融合以及最有效利用。
  4.注重功能配套的多元化。创新区创造的就业机会,既包括创新创业、风险资本和智能制造等高端行业岗位,也包括餐饮、娱乐和零售的传统行业的升级版。尽管在创新区建设过程中需要政府与适当的开发商协作推进规划战略的实施,但是开发商只能作为长期性公共愿景的执行者,而政府作为城市管理者必须从创新区就业人口的多元化出发,保障新区内功能配套的多元化。特别是要认识到宜居宜业的环境,不仅仅是针对所谓高端人群,还是要更多地把目光放在基础人群身上,在现代化的建筑群中留出空间,让年轻的创业者很方便地吃到大众化的早点,让那些有梦想的年轻人和最基层的服务工作者有干净温暖安全的栖息之地,让来到这里的创业公司的员工可以比较轻松地租到房子、有便捷的交通去上班、孩子的教育和全家的医疗能够有安心放心的解决方案。对于创新区的持续发展来说,喝咖啡与吃米饭的同样重要。
  5.注重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建设。随着开放式创新理论及互联网支撑环境的发展,成熟的创新区应当使得创业者在创业的不同阶段都能通过开放社区、创新平台等渠道及时获得智力资源、社会资本等等。很多地区的科技园、科技城在建设初期已经意识到通过众创空间或类似平台的建设吸引集聚创新创业活动参与者,但发展成效参差不齐,最重要的一点在于忽视了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建设。第一,大量的创业服务机构,创业者才能快速选择和获得各类要素、服务,搭建团队、整合资源。如,中关村、宁波等地的众创空间涵盖了创客支撑、创业孵化、展示交易、科技服务、融资对接、创业培训六大功能,初步形成“创客+投资+孵化”模式。第二,频繁的开放式创业活动。创业服务机构通过频繁开展创业讲堂、天使俱乐部、创业路演、创业大赛、创客沙龙等活动,形成开放的创业生态圈,任何一个创业者都能够在这里任意参加各种活动,表达观点,对接投资人,打磨想法直至实现创业理想。第三,与高端资源的有效链接。创新区应当成为一个开放式社区,让这里的创业者能够连接到最广大范围内的前沿资讯、创业服务、天使投资等各类高端要素资源。第四,高度集成的创新创业政策。包括科技部门的孵化器、技术转移、知识产权等政策,财政部门的科技计划专项、基金,人社部门的创业人群社会保障政策,发改经信部门的创投机构管理政策等。
  6.注重营造包容开放的人文环境。有别于通过商业发展来振兴城市的传统模式,创新区作为一种新的互补型城市模式,依靠“创新”与“创造力”取得发展。“创新”与“创造力”应当成为xxxx区永恒的核心价值理念。在区域充分竞争、传统模式不断被颠覆的新时代,“人往哪儿去”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白手起家的创业者,不需要政府特别的政策优惠,最需要的是适合创业者成长的土壤。xxxx区不仅是科技创新区,更应当是一切新模式、新理念的试验场,对于已经成功的马云固然要给予足够的礼遇,但同时也不能忽视那个“刚刚毕业的杭州师范学院学生”。作为创新区的建设者,需要我们具备强烈的企业家精神,真正建立“顾客意识”,以目标人群的需求为导向,不断地创新、完善制度、政策、管理方式,让包容开放的人文环境成为我们集聚要素最大的竞争力。
  诗歌为人而写得以百年流传,城市为人而建得以千年不衰。人们来到一座城市,除了生存还有一个梦想,这是激励人们奋斗的支柱和信仰。众多人的信仰汇集到一起,就形成了城市的文化。一个城市的中心地位不是一成不变的,同样一个园区能否引领风向也不是谁的专利,只要我们始终把“人”视为最高端的要素、最宝贵的资源,xxxx区终将屹立于众城之上。
没有找到想要的文档没关系,可以——原创定制
如果不想充值,也可以——以稿换稿
温馨提示:
1、本站立足于原创,非会员单篇售价50元起,是本站注册会员,有足够的积分,作品会员价多少就扣减多少;
2、充值起点50元,多充不限;本着自愿的原则,充值不可退款或提现;如不想充值,可拿自己的最新原创作品交换;
3、无忧只搭建平台,制定稿件上传和下载规则,其他由上传人和下载人自愿进行,无忧不对稿件内容和质量负责;
4、无忧不保证平台稿件永久留存,请下载用户自行及时保留;
5、本站文章均为原创投稿,仅供下载参考,拒绝任何形式转载,侵权必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