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返回首页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在促进学生心育中的作用
字数:3097 字 浏览:900次 下载:1次
== 本文免费阅读 ==
  在小学各学科教育中,语文学科在对学生素质发展促进方面的作用,相比数学、英语等其它学科而言,其地位更重要、作用更凸显、影响更广泛。作为一名从事小学语文教育的教师,结合教学实践,浅谈几点小学语文教育对促进学生心育工作的影响和作用。
  一、语文教学在心育中的“天然功能”
  从新课标要求来看,《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中提到“教科书应体现时代的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的文化,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体现语文教学对学生的心理关怀为新课标充分重视,同时也说明小学语文学科具有建构良好心理素质的不可推卸的责任。
  从小学语文文本内容来看,语文教材文质兼美,涉及了人文社科、改革发展和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蕴含着心育工作的丰富“宝藏”,既有基础知识,能够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又有能够对学生进行教育与启迪的“天然元素”,是加强和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比如在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语文课本中,《师恩难忘》、《陶行知校长的演讲》、《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等篇章是以情感教育为主题,《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诺贝尔》、《滴水穿石》等篇章是意志培养的好素材,《少年王王冕》、《林教头棒打洪教头》则对于学生的品格塑造有着较好的指引作用。
  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兼具并统一的学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是语文学科的重要功能。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通过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让学生学到丰富的基础知识,同时还要循序善诱、有意识地将心理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之中,引导学生陶冶情操,培养学生情感、意志、品格、行为、气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这对促进学生养成积极健康的心理方式、快乐健康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当前语文心育工作中的问题不足
  小学心理教育是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的心理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升的教育活动。陶行知曾经说:“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刘燕在《谈心理健康教育与语文》中提出语文教学有着广阔的空间,教师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情境,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扩宽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但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受社会环境、应试教育、教育体制等影响,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更注重知识和能力教育,注重学生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知识转化方面的智力训练,而忽略了语文的心育功能,在学生的心理、性情、性格培养等方面认识和教育还不够到位,这与“素质教育”的理念还有一定差距。
  同时,当前在校的小学生群体,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社会竞争激烈,父母期望高、学业压力大,家长和孩子都忙于各类辅导班、培训班,对应试知识、应试技巧的学习乐此不疲,家长对学校和老师的评价主要取决于学生的考试分数,学生考得好就代表老师教的好;如果学生考试成绩不好,综合素质再高家长也不认可,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就影响了教师对心理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甚至以应试为导向评价学生,以学习成绩的好坏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导致评价方式简单、生硬,无形之中造成学生在人际关系、情绪管理、道德品质方面出现心理压力和困惑,以致于影响生活和学习。
  另一方面,语文教师自身的能力素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语文学科心育功能和优势的发挥。当前很多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普遍缺乏对教师进行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不能深刻理解和体会课程标准的内容和编者的意图,缺乏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引导的意识,不能自觉地挖掘蕴藏在教材中的心理健康因素,忽视在教育实践中跟踪、关注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不善于把语文课本中的人文价值转化为引导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三、语文教学促进心育的主要途径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得到重视。小学语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有助于学生们的心理健康教育,这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采取多种方式方法对学生进行恰当的心理教育和心理引导。
  1.深挖文本,寻找语文的心育素材。我国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指出情感教育的特点是形真、情深、意远。小学语文教材是由优美而富有内涵的课文,以及具有相当教育意义的练习共同组成的,这些篇目对小学生的情感因素、意志培养和品格塑造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生在阅读一篇文章时,除了获得基本的语言表达技巧外,文中杰出人物形象或动人的故事情节或者优美的风景,都会在学生的心理形成深刻的印象,对他们的人格具有重塑的作用,并在潜移默化过程中也改善着学生思想、情感和价值观的发展。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善于挖掘文本中的心育“宝藏”和典型素材,努力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载体和媒介。我们可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典范人物,利用典范人物的权威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比如,《童第周》讲的是一个落后、被别人认为没有出息的孩子,由于自己的自信、勤奋而变成了最优秀的学生。作为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童第周的深刻变化中得到类似启发,明确勤奋学习、刻苦努力是成功的唯一途径,这样就可以激发同学们特别是后进生积极奋发进取。类似童第周这样的人物,语文教材中腑身皆拾,如孟母三迁、黹壁借光等故事,学生在学习课文的时候不仅仅获得了语言的技巧和功能知识,更是学到了人物身上所散发的美好品德,也陶冶了他们的情操,净化了他们的心灵。
  2.巧搭平台,丰富语文心育的途径。语文有着包罗万象的语言,有着丰富的文化积淀,语文教师除了挖掘课本素材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外,还可以巧搭平台,组织一些与语文课相关的实践活动,能够通过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引导,在潜移默化当中使学生树立健康的心理。比如,我们可以帮助学生养成写日记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利用日记抒发自己积极情感,把日记打造成“私人领地”“私密空间”,与自己对话、与心灵沟通,唤起学生对景、物、人的深刻感悟,从而驱使他们主动投入写作活动中去,让他们在入情、动情时,去抒发自己的感情。再比如,我们语文课也可以开展体验式教学,让学生深入社会、深入实践、深入生活,去切身体验文本中所蕴含的思想和情感,比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秋天》、《田园诗情》、《桂花雨》等篇目,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体验书中所描绘的情景,让那个学生心旷神怡、流连忘返;学习《天安门广场》、《虎门销烟》、《泉城》等篇章时,可以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去参观学习,亲临书中所描写的地方,融入其中,既能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知识,又能陶冶情操,增强他们里了解历史、热爱国家、热爱大自然的意识。
  3.平等沟通,以对话深化心育影响。交流是心灵沟通的桥梁。调查发现,多年以后学生对老师印象最深的往往不是你教过的课文、教授的知识,而是某个行为、某句话对他的心灵触动。这就需要语文教师不仅要当好“传道受业解惑”的导师,还要注重发挥其在小学教学中的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通过构架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为基础,寻找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把语文教材中所蕴含的人文关怀、博爱真情、心灵蕴藉融入到对学生的心育工作之中,从而更好的影响学生、指引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既要善于管理学生,还要当好学生信赖的朋友和长辈,与学生平等相待,坦诚交流,用尊重、平等、商讨问题的姿态去沟通,调动学生自我的力量,发挥自我指导的作用,解开他们心中的困惑,卸下他们的心理包袱,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
没有找到想要的文档没关系,可以——原创定制
如果不想充值,也可以——以稿换稿
温馨提示:
1、本站立足于原创,非会员单篇售价50元起,是本站注册会员,有足够的积分,作品会员价多少就扣减多少;
2、充值起点50元,多充不限;本着自愿的原则,充值不可退款或提现;如不想充值,可拿自己的最新原创作品交换;
3、无忧只搭建平台,制定稿件上传和下载规则,其他由上传人和下载人自愿进行,无忧不对稿件内容和质量负责;
4、无忧不保证平台稿件永久留存,请下载用户自行及时保留;
5、本站文章均为原创投稿,仅供下载参考,拒绝任何形式转载,侵权必究。
top